食 · 序

食 · 序

原創作者:楊家慰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大家有沒有考慮過,吃飯這件事情蘊含著中華名族從古至今的智慧。

時代、技法、地域、晉級、宗教、哲學等種種方面的原因都影響著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

中華飲食講究「色香味意形,五味調和,且滋、補、養」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菜品和烹調手法也越來越千變萬化。

今天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吃」在中華名族發展中的變化,談到變化發展,我們需要知道「吃」的里程碑。

火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元素,它在人類飲食發展上立了一座里程碑,這座碑劃分了生食與熟食。

在人類沒有掌握取火這項技能的時候,人們茹毛飲血(舊石器時代),這個時候在「吃」這件事情上,還不能夠稱為飲食文化。

有那麼一天,自然給予了人類發現的機會,山林起火了,人們把燒死的動物撿回來吃,這個時候新世界的大門打開了,「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吃的東西!」

這個想法使人們開始保存火種,直到燧人氏(新石器時代)發明了鑽木取火,真正的改變了人類,區分開了人與動物,中華民族進入了熟食時代。

畜牧,耕種

伏羲氏在飲食文化的發展上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教大家編織漁網捕撈魚類,馴服野獸養殖,這兩種方式為人們提供了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

神農氏,「耕而陶」是中華農業的開創者,更鮮為人知的是嘗百草,開創了中華古醫藥學。發明了「耒耜」也就是「犁」,教大家農耕。發明了陶具,而陶具的出現為之後飲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有了器具,人們才能發現在烹飪中一項神奇的技法「發酵」,從而才有酒、酪、酢、醋等。

灶具烹飪手法

黃帝作灶,為灶神,很多烹飪用具的發明又立了一座里程碑,"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從烹飪技法的角度區分食物。

「蒸」這個烹飪技法的出現從而發明了蒸鹽業,鹽的出現使人們懂得了「調」,在中華名族的飲食文化中佔據主導地位的「調和」便慢慢的形成,「味道」誕生了。

再往後,大體先秦,漢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個時期,之後的時期,可以說是飲食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所有的壁壘已經打破,穩步上升。

都說中華文明5000年,其實就從飲食文化上看,是遠遠不止的,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止,共約7800年。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祖先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無數的奇蹟,直到現在,中國飲食文化、烹飪文化在全世界都享譽盛名,影響擴散到到周邊許多國家。

其實我認為,中國名族,在飲食方面,領先於世界。

是不是覺得自己每天吃的「中國菜」很厲害呢?

驕傲吧,華夏民族!


推薦閱讀:

人生至樂是讀書——我的閱讀生涯
閱讀到底給孩子帶來了哪些改變?
序 言
春光易逝好讀書——春季書單來了

TAG:書籍 | 閱讀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