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要出函谷關?

老子是天子景的伴讀,天子敬的禮師,於天子敬27年離開成周,以耄耋之年,背離出生故地鹿邑的方向,西出函谷關,一定有重大的原因,之前,在東周天朝內部發生了什麼?


得道者既已明了天道,天下大勢如生命一樣必然經歷生老病死之規律,又痛苦悲傷什麼呢。

聖人之治,無為而為,任其自然,其實是有別於普通人的。

境界是實有的,不是擺設好聽好看的。

以道為心,聖人法天地行自然,遵循規律時機,處無為之事,該傳道時傳道,該退避時退避,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道德經,非得道聖人不能著述。即便是對照別人的思想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遍,境界不到也根本不可能圓滿。

能做的已經做了,做不了的也做不了了,任務完成了,自然要走了。簡單說就是,餓了就吃飯,混不下去了就走人,下雨要打傘,降溫了穿秋褲唄。


要分析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前,經歷了什麼?

面對春秋後期群雄爭霸的嚴峻形勢,東周君臣依然不思奮發圖強。王子們爭寵以奪嫡,大臣們視廢立為兒戲,因此宮廷政變不斷。

東周自周平王開始以雒邑(洛邑,又稱成周)為都城,平王東遷後,又稱雒邑為王城。

發生在東周的王子朝之亂持續十幾年,更使周王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王子朝,原名姬朝,是周景王姬貴的庶長子。景王的正妃生有兩子:姬猛、姬匄。

周景王初立嫡長子姬猛為太子。但王子猛生性懦弱,缺少威儀,而庶長子王子朝卻有勇有謀,有王者風範。周景王欲廢王子猛而立王子朝為太子,但大臣單旗等人竭力反對,認為太子廢立乃國之大事,王位傳嫡不傳賢。

公元前520年夏,周景王下定決心,欲更立太子之位。但未及頒詔而暴病,景王自知必死,以大夫賓孟為顧命大臣,遺詔傳位於王子朝。

周景王卒,大夫單旗、劉卷認為若立王子朝,他們必然失去權勢,於是派劍客刺殺了顧命大臣賓孟,仍擁立太子猛(姬猛)為王,是為周悼王。

單旗、劉卷違先王遺詔,刺殺顧命大臣賓孟,引起滿朝文武的憤怒。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集合家兵,以南宮極為帥,攻打單旗、劉卷,周悼王命令平叛,但他不得人心,劉卷率領的王室軍隊很快被擊潰,周悼王逃出洛邑,向晉國告急求救。

洛邑這邊,諸大臣便立王子朝為王。

晉國聞周王室大亂,遣大夫籍談、荀躒率軍隊渡過黃河,直逼洛邑。王子朝見晉師威猛,無法取勝,遂帶百官遷居於京(今洛陽西南)。

晉國軍隊護送周悼王入居王城。周悼王猛借兵復辟,不得人心,一日三驚,當年冬天憂懼而死。隨後,單旗、劉卷擁立周悼王的同母弟王子匄(姬匄)為王,是為周敬王。

晉國軍隊撤退後,王子朝率軍攻打王城,周敬王派兵迎戰。周敬王的軍隊不堪一擊,王子朝入居王城。敬王逃到狄泉(又作翟泉,今孟津金村附近)。

從此,周王室兩王並立,人稱王子朝為西王,周敬王為東王。東、西二王互相攻殺,數年不決。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的大臣召庄公、上將南宮極相繼去世。周敬王使人散布謠言,稱王子朝之亂,使上天震怒,南宮極是被天雷劈死,於是王城民眾人心悚懼。

周敬王復請兵於晉國。晉國遣大夫荀躒率兵入周。王子朝率眾拒守,城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等攜周之典籍(應當還有包括九鼎在內的大量周王室青銅禮器)奔楚。周敬王入居成周。

公元前505年春天,周敬王乘吳國攻破楚國的機會,派人刺殺了姬朝。至此,王子朝之亂初步平定。

公元前504年春,王子朝之餘黨儋翩在周作亂,鄭國助之,為之伐周六邑。

魯國奉晉國之命,討伐鄭國,晉國以大夫閻沒率軍入周,助周戍守。是年冬,儋翩率眾起事,周敬王逃出成周,居於姑蕕(周邑)。次年,晉國軍隊攻取王城,迎周敬王入居。然後,又攻取叛軍控制的谷城(今孟津縣橫水東)等地。

至此,王子朝之亂才徹底平定。周敬王坐穩王位。

但周已經江河日下,沒落衰弱,元氣更傷了。

老子作為帝王之師,眼觀自己的弟子--王子們和大夫等官吏之間的權力爭鬥,他應該是飽受煎熬的。

更看到即便周敬王坐穩天子位已近十年,眾族邦繼續壯大,周朝卻難以挽回地衰落,日漸式微,他一定是傷心和失落的。

他自己也已經老了,需要安排自己的歸宿,應該離開了。

哪,他出生地在鹿邑,為什麼不回鹿邑?因為,老子是周人,出生時鹿邑尚屬於厲,後老子入洛陽,成為周景王的伴讀,後為周敬王等王子的老師,於老子大約36歲時,楚吞併厲,晚年老子的出生地早已經屬於楚地,已經不是原來的故土了。

他應該去哪裡呢?哪裡才是他的歸終之所呢?

葉落歸根,哪裡是老子的根呢?

老子聃公家族世代作為天子之師,幾百年的傳承研究,除了《道德經》外,應該還有不少思想總結、著作。姬周沒落,老子將老去,老子手裡的思想精華也就此斷了傳承了嗎?

作為姬周的核心成員,作為姬氏宗族的思想傳承人、研究人,老子此時應該還有使命,不能讓優秀的文化思想隨東周堙滅,而應歸還給姬氏的主宗。老子也一定清楚,姬氏的主宗早在宣王期間已經回歸到姬氏的祖源靈台了。

離開成周,離開周敬王,將珍貴的思想精華還給姬氏主宗,回到祖宗生活多年的故地,並歸終在祖源靈台,是老子內心最溫暖、最神聖的選擇了。

大概公元前493年,周敬王還需要有家人繼續輔佐,這是老子家族的使命。但是老子要告老遠行了,告別留下的家人,80高齡的老子,在少量家眷的陪伴下,離開洛陽,西出函谷關,開始了回歸祖源的行程!


道要揚,名要藏。老子既得道,不能私藏不授,否則易遭天譴。而能授其道的傳人在函谷關,尹喜,老子是心知肚明的。而尹喜亦是修道之人,能望氣,發現紫氣東來,且知道老子有道之人,不然每天過關的人何止幾百,偏偏攔著老子不讓出關,故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傳世。尹喜後辭官到武當山隱仙岩修鍊。天道昭昭,大道不廢。這師徒二個完成了各自使命,老子不出函谷關,這機緣如何能成熟呢!


封神之後,為何修成神仙的很少了,想必你能明白其中的原因。社會的進步發展並不是以科學技術的發展來衡量的,而是以道德素質來衡量的,私有化社會的出現,人類社會就處在退步中,現在這種趨勢在加劇。


《老子出關》這部電影說的是:我還有些道理尚未參透,尚需體驗一番。


世界那麼大…


推薦閱讀:

TAG:老子人物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