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旅行】應縣木塔

【工程旅行】應縣木塔

來自專欄 CC工程指南6 人贊了文章

不久前(其實也有一個月了(/▽\))忙裡偷閒跑了趟大同,拜訪了一些工程古迹。其中前往應縣木塔的旅程頗為曲折又頗有感想,所以特別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應縣木塔,使用功能是佛塔,應縣是一個地名,木塔是一種結構形式,如此通俗易懂的傻瓜式命名讓我想到了遠在歐羅巴的巴黎埃菲爾鐵塔,有趣的是應縣木塔也與比薩斜塔和埃菲爾鐵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如此直白的名字與中國古代的命名方式完全不相符,在公元1056年最初建設時,應縣木塔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於佛宮寺內,高67.31米,在其建成後的第960個年頭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事實上不論是因為宗教需求、政治需求還是其它使用功能的需求,中國古代不乏高塔,更不乏木塔。讓釋迦塔聞明世界的原因與其說是它高,不如說是它在高的同時能夠以木結構的形式保存得如此長久。

中國古代高塔多為木塔,這也是大多數塔形建築難以保存的主要原因,在潮濕的南方會因為黴菌腐蝕而破壞,而在乾燥的北方則又要擔心火災。不過總的來說,火災可以防而腐蝕則是防不勝防,這也是中國古代建築多存留於北方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作為高塔,在近千年的歷程當中要面臨多次地震的威脅。釋迦塔在建成之後遭遇地震多達十餘次卻仍然屹立不倒,其結構體系中必然有許多減震機制。就我所看到的,整個木塔為筒中筒這一現代高層建築常用的結構形式,其內筒底層用泥牆包圍木柱,形成類似剪力牆的結構,底層外圍設置不與地基連接的柱子,形成搖擺柱。這些結構措施使得整個塔體在抵抗側力的同時又能夠保持一定的韌性,不至於在不斷的地震中累計損傷而最終倒塌。遺憾的是,因為塔體傾斜,目前已經不允許內部登臨,所以無法看清其它的結構細節。就外部變形程度來看,整個塔體確實變形很大,能不發生整體倒塌已經實屬不易,感覺如果不加以保護很難撐過下一次地震。

(圖片來源自網路)

事實上,除了看到的一些結構形式,面對這樣一座岌岌可危的木塔,更多的是聽說其近代遭遇後的一些感慨。

事件壹

1926年,馮玉祥軍隊向山西發展,遭盤踞於此的閻錫山的死命抗拒,馮閻大戰在山西爆發。此次戰爭,木塔共中彈二百餘發,大受創傷。1948年解放應縣時,守城的國民黨軍隊以木塔為制高點設立了機槍陣地,木塔被12發炮彈擊中。

事件貳

文革時期紅衛兵破首層大佛佛像胸腹取腹中財寶(在佛像完工時向其腹中放入福袋,意為佛像臟器,此舉即為佛像開光)。

事件叄

根據塔中發現的文字記載判斷佛塔下有地宮,地宮中傳有舍利子兩枚,應是南本《大般涅槃經》中記載的捷疾羅剎所隱身盜取的一雙佛牙,雖然塔體已經傾斜,仍有人建議發掘地宮。

事件肆

2013年9月29日,國家文物局組織相關領域的院士和著名專家學者,「原則」同意《釋迦塔嚴重傾斜部位及嚴重殘損構件加固方案》。

對於這些事件我不想評論,只是感嘆寺中大佛僅百餘年就見如此興亡許多事,更何況千年多少王朝,怕不是輪迴看透。後兩件事中,結構工程技術雖然不勝發展,但結構工程師的責任感與技術自信心仍有不足,能夠理解工程專家在加固這樣一個風險極高工程時的謹慎,但結構工程師需要更多主動發揮自身作用承擔社會責任。塔身毀壞多年為何無人保護,究竟是放任不管算是保護文物還是定期維護才是真正的保護,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放眼千年,歷史留給我們的除了被人珍藏的藝術品與文字外只有這些建築物,而所依靠的正是結構工程師的努力。最後以下圖作為結束,所謂的現代加固技術在古代結構面前是如此醜陋,同志仍須努力。

歡迎關注CC工程指南微信公眾號

weixin.qq.com/r/1Cng_K7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去這裡,回歸古村落最美麗的模樣
有一個部落的人專門生吃狍子肝?現實版荒野求生
普吉島小眾攻略之卡圖(kathu)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來不及了快上車!臨汾「回家」之旅一觸即發

TAG:旅行 | 窮游 | 土木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