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吃飽幾天,又要開始折騰

中國人才吃飽幾天,又要開始折騰

10 人贊了文章

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第四十九回,寫大宋朝太皇太后高氏駕崩前和孫子趙煦(歷史上稱為宋哲宗)的對話,頗有意味。

太皇太后高氏,本名高滔滔,北宋英宗皇后,史稱宣仁聖烈皇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太后,也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被稱為「女中堯舜」。她秉政以來,重用司馬光、呂公著等舊派人物,廢除王安石新法,勤儉廉政,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天下重新安定。以至於當時的遼國主告誡他的臣下,再不能在邊疆挑起事端,說:「宋朝全部實行了仁宗時的政策。」

太皇太后高氏的治國理念是,大宋土地富庶,人丁眾多,遠勝遼國十倍,只要沒有征戰,沒有內亂,休養生息,再過十年、二十年,自然可以實現國富民強的目的。也就是司馬光所說的「與民休息,頒行仁政,即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

放眼歷史,凡事社會比較安定,百姓比較富足的時代,一般都是政治比較清明、寬鬆,統治者比較體恤民情,無為而治的時代。像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漢初採取「黃老之術」的結果。

相反,如果一個朝代,統治者好大喜功,一心想稱王圖霸,開疆擴土,建不世功勛,無論動機如何高尚,目的如何高美好,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勞民傷財,國困民貧。文景之後的漢武帝,隋文帝之後的隋煬帝,也包括宣仁聖烈皇后之後的宋哲宗,無一不是這樣的主。隋煬帝修大運河,東征高麗,天下疲憊,民不堪擾,隋朝二世而亡。宋哲宗罷蘇軾、蘇轍,再行新法,遂有後來金兵南下,「靖康之恥」,欽徽二帝在黑龍江五國城坐井觀天的悲劇發生。漢朝好一些,武帝晚年幡然醒悟,下「輪台罪己詔」,改弦易轍。後漢昭帝接位,委任霍光,罷去煩苛,漢室方安。

說起類似漢武帝這樣的統治者的初衷,也是想把國家治理好,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自己的臣民富足,就像宋哲宗說得那樣,當年爹爹(宋神宗)啟用王安石變法,創行保甲、保馬、青苗之法,目的還不是為了國家富強,洗雪歷年祖宗之恥,結果卻南轅北轍。箇中原因,比較複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在當時的吏治條件下,朝廷實施的各種惠民舉措,經過層層官吏之手,大多變成了擾民、害民之舉。曾有文章詳細分析了王安石的青苗法是如何從惠民變成擾民、害民的,在此不贅述。所以聰明一點的統治者,乾脆啥也不幹,讓民間自發生長,結果反倒不錯。套用現在的術語,就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要作用。

這種現象,到現在也沒絕跡。某個大橋、某條公路建成了,大家議論最多的是,這個工程又產生了幾個富翁。道理古今同一。

有人綜合統計分析歷史數據後得出結論說,只要中原王朝能安定平和50年,生產力、綜合國力就一定強於周邊國家,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但也有人統計過,中原王朝安定平和超過50年的,沒有幾個,其餘時間都處在動亂、動蕩之中,不是天災,就是人禍;不是打仗,就是修路、修橋、修陵寢。一句話,就是在瞎折騰。

其實,就是建國後,也一直沒消停過,土改,三反五反,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四清,批胡風,反右,大躍進,人民公社,直到文化大革命,應了那句話,「七八年來一次」。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全心全意發展生產力,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綜合國力都穩步提升,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從1978年開始屈指算來,到今天不過40年。到第一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就43年。正應了那句老話,和平安定50年,中國一定大治。

但總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勢力,剛吃了幾天飽飯,就忘了餓肚子的情景,又開始折騰起來。今天抵制這個,明天抵制那個;這裡投資,那裡辦廠,恨不得一覺醒來,百年之功就已經建立。

金庸繼續寫到: 太皇太后乾枯的臉微微一動,嘆道:「王安石有學問,有才幹,原本不是壞人,用心自然也是為國為民,可是……唉……可是你爹爹,一來性子急躁,只盼快快成功,殊不知天下事情往往欲速則不達,手忙腳亂,反而弄糟了。」她說到這裡,喘息半晌,接下去道:「二來……二來他聽不得一句逆耳之言,旁人只有歌功頌德,說他是聖明天子,他才喜歡,倘若說他舉措不當,勸諫幾句,他便要大發脾氣,罷官的罷官,放逐的放逐,這樣一來,還有誰敢向他直言進諫呢?」

悲乎!

推薦閱讀:

輪島塗.600 年歷史的漆器工藝
歷史上死得最慘的文人
看懂歷史,認識未來,2本書帶你讀懂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歷史上最高的人是誰?有多高?

TAG:歷史 | 人文 | 折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