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中國古代軍隊不愛用標槍?從河姆渡一直用到明清才是真相

誰說中國古代軍隊不愛用標槍?從河姆渡一直用到明清才是真相

來自專欄冷兵器研究所56 人贊了文章

中國古代存在過多種投擲型兵器,不過大多不適合戰陣中使用。只有標槍例外,從原始社會一直用到清代。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中出土過一些硬木製成的矛頭,還有一些翼型器,經研究,這些翼型器和矛頭可能都是標槍的組件,翼型器的意義在於讓標槍能夠穩定飛行,與火箭尾翼的作用類似。瑞士里特貝格博物館裡收藏的東周青銅器上,也有當時軍隊使用標槍作戰的圖案。漢代人稱呼標槍為「鋋」,馬融的《廣成頌》中有「飛鋋電激,流矢雨墜」的句子,《埤蒼》中說,鋋是鐵柄小矛。湖南資興東漢墓出土過兩件鐵柄小矛,應該便是鋋。不過,漢代人也稱呼普通的矛為鋋,如史記中便有「短兵則刀鋋」的句子。

▲徐州博物館徐博西漢鐵鋋

《晉書·朱伺傳》記載,東晉將領朱伺率部和杜曾的軍隊作戰時,曾經接住敵人擲過來的鋋,又反投回去。《晉書·蘇峻傳》記載:蘇峻率領騎兵衝擊溫嶠與趙胤的步兵陣線,但沒有成功,在撤退的途中,對方的牙門將彭世和李牽用投矛攻擊蘇峻,蘇峻落馬身死。

▲西漢劉勝鐵鋋

在宋代時期,西南的少數民族武裝善用標槍,儂智高起兵反宋時,其主力部隊標牌軍,使用的武器便是標槍和大型盾牌。宋軍學習了這種標槍大盾的搭配方式,宋代《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旁牌》中記載,宋太宗聽說南方少數民族軍隊使用標槍和旁牌,就下令宋軍也練習這兩種武器。

宋軍稱呼標槍為梭槍,武經總要中附有插圖。周邦彥的《汴都賦》中,也有北宋禁軍「揮鉈擲,舉無虛發」的句子,其中的鉈就是鐵制的標槍。宋代還有一種搗馬突槍,而清代的《兵仗記》中說,「執牌人所用者為標槍,若梭槍。搗馬突槍、犁頭標、紫金標則其類也。」可見搗馬突槍也是一種標槍。

▲籌海圖編明代標槍

蒙古人也經常使用標槍,周緯的《中國兵器史稿》中說,蒙古人有三種標槍,一種名為「欺胡大」(Tschehonta),槍柄較長,兩頭有刃,前刃為三角形,尾刃為花瓣形,即可作為標槍使用,也可作為普通長槍用於搏鬥;一種名為「巴爾恰」(Barchah),也是兩頭有刃、槍柄較長的兩用槍,前刃近於斜方形,尾刃作圓頭釘形;一種名為「三尾擲槍」,槍頭為圓頭釘形,桿尾類似於箭羽的三片尖刃。需要注意的是,周緯關於蒙古人使用標槍的描述引自印度人的記錄。蒙古人馳騁天下,武器裝備的來源也比較複雜,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蒙古軍隊,其裝備也可能有較大差別。

標槍是盾牌手的常備武器。盾牌兵由於手持盾牌,不方便使用較長的兵器。但短兵器和盾牌的組合,又存在防守有餘而進攻不足的問題,為了彌補這個問題,盾牌兵便攜帶標槍,增加自己的攻擊力。

▲皇朝禮器圖式清代標槍

明代的藤牌手需要攜帶兩根標槍,作戰時先投出標槍,即便無法投中,也能干擾敵軍的注意力,然後趁機突進殺敵。標槍除了步戰時候使用之外,水戰也經常使用。清代時期火器已經普及,因此標槍類武器已無太多用武之地,不過皇朝禮器圖式中仍然記錄有兩種標槍,形制與明軍標槍類似。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楚人文化心理論略
國博 「無問西東」 ——別樣的青銅
知友,小木屋圖書來啦~
《世紀之風:中國當代文化批判與人文建構》

TAG:清朝 | 人文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