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上)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上)

◆內容簡介(豆瓣)

《社會心理學》這本書被美國700多所大學或學院的心理系所採用,是這一領域的主導教材,已經成為評價其他教材的標準。

這本書將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富有邏輯性的組織結構引領學生了解人們是如何思索、影響他人並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是人們了解自身、了解社會、了解自己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最佳的指導性書籍。

(一本書出到第11版,可見其嚴謹度、專業度與受歡迎的程度)

◆作者簡介(豆瓣)

戴維?邁爾斯自從獲得愛荷華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就在密歇根的霍普學院工作,成為那裡的John Dirk Werkman心理學教授,並且開設了多門社會心理學的課程。霍普學院的學生邀請他在畢業典禮上發言並評選他為「最傑出的教授」。

邁爾斯曾在30多種科學書籍和期刊上發表過多篇論文,包括《科學》、《美國科學家》、《心理科學》和《美國心理學家》等。除了學術著作和教科書,同時他還致力於把心理科學介紹給廣大民眾。他在許多雜誌上發表過科普類文章,如《今日教育》和《科學美國人》。

◆譯者

與很多書不同,本書的譯者不是一人,而是根據本書的版塊安排專業而又針對性的9位學者進行翻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翻譯帶來的學術誤導,這種嚴謹與精準令人肅然起敬!

◆目錄

中譯版序言

前言

第1章 社會心理學導論

第一編 社會思維

第2章 社會中的自我

第3章 社會信念與判斷

第4章 行為和態度

第二編 社會影響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別

第6章 從眾

第7章 說服

第8章 群體影響

第三編 社會關係

第9章 偏見:不喜歡他人

第10章 攻擊行為:傷害他人

第11章 吸引和親密:喜歡他人和愛他人

第12章 利他:幫助他人

第13章 衝突與和解

第四編 應用社會心理學

第14章 社會心理學在臨床領域中的應用

第15章 社會心理學在司法領域中的應用

第16章 社會心理學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專業術語表

參考文獻

◆讀書心得:(朱江)

社會心理學的目標是:讓我們了解自己思維的荒謬之處,以期我們變得更理性、更貼近現實;

一本書經過不斷修訂出到第11版、並由9位翻譯人員攜手分區進行專業翻譯,700多所大學的專業教材,無可厚非的「社會心理學」書籍中的泰山北斗。讀這種書,是會有一種朝聖心態的。

下面,就上乾貨:

1、 社會心理學導論:

相對於所處的客觀情境,我們的社會行為更多取決於我們對情景的解釋;

我們既會「直覺」又會「深思熟慮」,這叫做「雙重加工」,社會直覺通常強大但有時也很危險。(《思維,快與慢》就是闡述這一問題);

社會心理學完全是關乎生活的——你的生活,你的信念,你的態度,你的社會關係。

通過不斷地將我們的信念與事實相互印證,我們了解得越多,越能檢驗和約束偏見。系統的觀察與飾演可以幫助我們清晰那些用以觀察這個世界的鏡片。

「生活是正著活,卻是倒著去理解」——對於過去的事情,人們總是試著找到一定的解釋,從而也會造成「後見之明偏差」,導致人們過高評價自己的判斷與預測;

大多數的心理學研究都是「相關研究」和「實驗研究」;

2、社會中的自我

焦點效應——人們往往會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度;

透明度錯覺——我們傾向於認為我們的情緒總是表現得比實際情況更明顯;

自我圖式構成了我們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已經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焦點,其中,社會比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自我概念;

我們往往會高估別人對我們的評價,進而膨脹了我們的自我意象;

西方更加註重自我獨立於個性,而東方則相反;

規劃謬誤—高估計劃是人們的通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免疫忽視現象——我們比我們想像的恢復和適應能力要強得多!高估我們對重大事件的情緒反應的持久性!

自尊——使我們對自我的全面評價,它使我們所有的自我圖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綜合,是對自我價值的整體認識;

「自律遠遠比自足更有價值」

高自尊並非都是好事,面對失敗,高自尊的人會認為他人也和自己一樣失敗,並誇大自己相對於他人的優越性,以維持自己的自我價值;

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這就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的喜歡你自己,這就是「自尊」。

習得性無助——對於自己認為通常無法控制的事情,傾向於選擇聽之任之、放任自流。

為人們提供較小的選擇範圍可能比為他們提供較大的選擇範圍更能給他們帶來滿足感;心理學發現人們不能撤銷聽他們的決定時通常會更快樂。(選擇的悖論)

自我服務偏差——即個體傾向於以有利於自身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知覺,把好的結果歸因於自己,而把壞的結果歸因於其他現象。

學業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夠的樂觀精神以支撐希望,同時也需要足夠的悲觀心態以激起關注;——防禦性悲觀主義。

我們高估自己觀點和弱點的普遍性(虛假普遍性),同時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虛假獨特性);

自我妨礙——「不是我不行、只是我沒有努力罷了」,這是一種人們常用的自我安慰;

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讓人沮喪的挫折,都是來自對自己高標準的預期;

3、社會信念與判斷:

具身認知——當手捧熱飲的時候,人們更可能評價別人更熱情,自己也會表現得更慷慨

信念固著——人們傾向于堅持自己過去的信念,即便被證明是錯誤的;

事前判斷會扭曲我們的知覺和解釋,事後判斷也會扭曲我們的回憶;

記憶重構——我們的記憶,事實上是在我們進行回憶時重構的,它受到所持態度的嚴重影響,並通過當前情感進行檢索;

我們的大腦知道的要比它告訴我們的多得多!——潛意識

過度自信——能力不足反而會促進過度自信的傾向;

驗證性偏差——欲尋找證據證偽自己的信念想比,我們更願意證實它們。

易得性啟發式判斷——對於熟悉的名詞比較敏感,從而高估其出現或發生概率;

人們對概率一向不是非常敏感——概率性忽視;

反事實思維——59分比0分痛苦,銀牌比銅牌遺憾;

控制錯覺——讓人覺得自己可以控制「隨機事件的能力」,比如通過計算買彩票;

趨均數回歸——當事情達到極端時,無論做什麼,都會向平均水平靠攏,而我們會歸因於我們所做的事情。

我們對事物的歸因,會嚴重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態度,而態度可以很大程度影響我們的行為;

行為確證——一旦形成錯誤的社會信念,就可能引發他人做出某些行為反應以支持這些信念。

對生活的正確態度:批判而不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開放而不被操縱;

4、態度和行為

真理只有在被發現時才會變得顯而易見;

用鏡子讓人們覺察自己的行為,有利於提高自控力;

行為是個人與清凈的共同產物;

登門檻現象:從小到大、由淺至深、從小請求到大請求;

我們不喜歡那些我們傷害過的人;因此,一個不起眼的惡性會侵蝕人的道德感,輕易引發一種更惡劣的行為;

回報太多時,有時反而讓人感到自己做這些事情的而理性;

認知失調——當我們的想法或信念(認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時,我們就會感到緊張;

決策後失調——當作出重要的決策以後,我們經常會高度評價自己的選擇,而貶低放棄的選擇,以此來減少失調;我們的偏好影響決定,而決定也會影響我們的偏好;

當認知失調後,我們會進行自我調整:比如一個人明知道抽煙不好,還抽煙。

1、自我表露(印象管理):我看起來想一個很酷的吸煙者;

2、自我辯解(認知失調):也許吸煙的傷害並沒有宣傳的那麼大;

3、自我知覺(自我觀察):我就是對吸煙有一種不可割捨的依賴,比其他人都要多;

過度合理化效應:過度的報酬反而降低了對此事的興趣,因為還會讓人覺得這是被人強迫的工作;

要想養成某種習慣,那就去付諸行動,不想養成某種習慣,那就避而遠之,要想改變一個習慣,那就做點別的事情來取代它;

沒有反應就沒有接受,沒有相關的表達就不會產生印象——這是教師應該牢記的最偉大的格言;

5、基因、文化與性別

演化心理學家研究自然選擇如何使那些有利於基因延續的行為特性保留下來,儘管人類演化的部分遺產是學習和適應能力,但演化的觀點仍然是強調人類天性中共有的親緣關係;

儘管不同的文化存在著差異,但更多的是人性中共有的倫理道德;

男女之間,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然而我們卻更關注他們之間的差異;

社會心理學家考察了獨立性與關聯性之間的性別差異。女性通常更關心他人,表達更多的同理心和情緒反應,以及用更多關係行的辭彙描述自己;

性特徵也是性別差異的另一重要方面。男人渴望並發起性行為,而女性的性行為通常是由強烈的感情引發的;

對進化心理學的反思:每種現象都有推測的可能性和假想出來的合理性;

首先,人類先創造文化,隨後再適應這種文化;其次,文化會塑造人的行為,以此延續文化。

兒童受到的文化影響大部分來自同伴;

性別角色表現除了巨大的文化和時代差異;

個人和情境的相互作用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體對既定情境的解釋和反應存在差異;第二,人們會選擇對自己由影響環境。第三,人們會創造自己的社會環境。

6、從眾和服從

從眾是由於群體的壓力而改變個體自己的行為或信念,其表現形式有兩種:順從是迫於外部壓力而與群體趨同但內心並不贊同;服從是順從的一種,是指對直接命令的順從。接納是指內心認可社會壓力並在行動上保持一致。

打呵欠會「傳染」,這也是一種從眾現象;

變色龍效應:我們會自然的模仿他人的姿勢和語言,促使別人喜歡我們,但並不會仿效他人的消極表情;

引起服從的因素:與他人的情感距離;權威的接近性和正當性;機構的權威性和不服從的同伴參與者的釋放效應(當遇到不公正的事情,讓你一個人指出會有猶豫,但如果有人已經站了出來,你跟隨的可能性就大得多,這就是釋放效應)。

在決定人們行為的因素中,個人自身的特點往往沒有自我感知到的情境重要;

行為和態度會相互強化,小惡會助長態度,進而導致大惡。好人面對惡劣環境時,也會做出令人斥責的行為(即使惡劣的情境熱會激發某些人產生英雄主義的行為),由此可以看到情境的力量。

從眾的因素:群體的規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開的反應,事前承諾。

規範影響和信息影響:在德國演講廳里喝彩的不僅僅是我一個人(規範影響),其他人的行為也向我展示了正確表達讚賞的方法(信息影響);

逆反:一種拒絕從眾,要求獨特性與個性的要求。

7、說服

通過積極思考的說服路徑為——中心路徑,通過啟發式或者偶然的線索匆忙下論斷時,路徑為——外周路徑;善於思考的人表現出強烈的認知需求,喜歡仔細思考並偏好中心路徑,而喜歡節省腦力資源的人則表現出較低的認知需求,通常對於外周線索反應較快,比如說服者的吸引力以及周圍環境的舒適度,等等。

說服信息重要,說服者同樣重要;

當人們逐漸忘記信息源,從而對信息提高認可度,叫做睡眠者效應;

語速較快時,專業性和信賴信都會增加;

「勸服別人時請專註於他們的感受,內心以及人性的弱點,但千萬不要訴諸理智」

說服對象的心情愉快,信息的說服力更強;

句子押韻也能增加流利度和可信度;

容易理解的信息以影像形式呈現時最具有說服力。而難於理解的信息則以書面形式呈現時效果最佳;

預先知道有人試圖說服你,很容易激起你的反駁之心;

如果人們受到干擾而無暇反駁時,言語的說服力會增強;

如果說服設計雙方論戰,首因效應通常使得最先呈現的信息更有說服力。而如果雙方觀點的呈現存在時間間隔,最可能出現的結果是「近因效應」。

心理治療的情境和邪教以及狂熱的自助組織一樣,會提供(1)支持性的、互相信任的社會關係;(2)專業知識以及希望;(3)獨特的理念以及信念,用以解釋個體的困難並提出新的視角;(4)一系列的儀式以及學習經歷,以保證獲得一種平靜、愉快的新感覺;

說服本身並沒有本質的善惡優劣之分,起作用是建設性的還是毀滅性的,取決於它的目的與方法;

作為說服的接受者,我們的任務就是在天真輕信和憤世嫉俗之間求生存;

群體影響

社會助長:當有觀察者時,會影響執行的執行質量,通常,觀察者在場會提高簡單任務的作業成績,會降低複雜難度任務的作業成績;會提高熟練工的成績,而會影響生手的成績;

社會懈怠:一個和尚有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當目標十分重要、獎勵巨大、存在團隊精神、個人貢獻可評估時,人們在團隊中也會付出更多的努力,最大程度避免社會懈怠。

去個體化:群體中的個體失去自我感。(可以理解是從眾行為的另一種描述)

自我覺察是是去個體化的反面;

喝酒的情境會降低個體的自我覺察,從而增強個體的去個體化;

群體極化——群體討論會加強了原先主導觀點,無論是冒險的還是謹慎的;

奧巴馬:據我對歷史的了解來看,白宮面臨的危險之一是陷入群體思維,每個人都同意每一件事情,沒有討論,沒有異議,所以我很歡迎在白宮看到熱烈的討論;

在實驗中,少數派具有一致性並且堅持自己的觀點,行動傳遞著自信,引起多數派的背叛時,少數派的影響力最大;

群體可以激起糟糕,也可以極其美好。所以,我們最好能明智而有目的地選擇我們的群體。

朱江

2018年9月3日星期一


推薦閱讀:

社會心理學學習筆記(2)
歸屬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人們會抑鬱。
愛貪小便宜的人都有哪些行為,如何跟喜歡佔便宜的人相處?
為什麼網上這麼多噴子?
臨近結婚,為什麼我們分手了?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