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忽悠,接著忽悠

四十二——忽悠,接著忽悠

11 人贊了文章

王京,即今漢城,李氏朝鮮首都,日軍全線敗退後,大部撤到了這裡,至正月二十日,聚集於此地的日軍已達五萬,而且看起來也不大想走。

五萬對五萬,明顯要攻下是有難度的。

雙方隨即在碧蹄館打了一仗。這一戰打得極其激烈。據記載此戰明軍陣亡二百六十四人,斬獲日軍首級一百六十七人,傷亡大抵相當。

當然日本的記錄里是殲滅明軍兩萬人,也就是滅了李如松一半人,對此呵呵就好,虛報戰績是他們傳統,到了二戰也是這個德行,動不動就殲滅米國幾千人。

戰鬥打得激烈,但是其實規模不大,但是這場戰鬥意義很大。李如松經此一役認識到,日本人太TM兇殘了,再硬打下去自己得被耗死。

偏偏柳成龍這時候犯賤了,之前出征前怒潑冷水,現在卻又跳出來指手劃腳。他多次上書,並公開表示李如松應儘早進攻王京,不得拖延。

此時正逢朝鮮陰雨連綿,火器難於使用,日軍伏擊失敗後,全部龜縮於王京,打死不出來,還拚命修築堅固堡壘,準備死守。但凡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如果現在進攻,那就是尋死。

而朝軍也基本是豬一樣的隊友,不是腳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觀,仗打完才及時出現,真可謂是反應敏捷。

李如松很生氣,他決定不管朝鮮人的意見。因為他很清楚,憑藉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絕對無法攻下王京的。於是他索性分兵各處防守,加固後方,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進攻目標——龍山。  

龍山是日軍的糧倉所在地,積糧數十萬石,王京、釜山的日軍伙食,大都要靠此處供應。

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李如松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隊連夜跑到龍山,放了一把火,徹底解決了日本人的糧食問題。

人是鐵飯是鋼,不吃飯不行。四月十八日,日軍全軍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復。

到這地步上,兩邊都打不下去了。

日本這邊不用說,小西行長的精銳第一軍基本被打得編製快消失了,戰鬥力遭到致命打擊,疲憊交加,鬥志全無。四月下旬,日軍繼續撤退至蔚山、東萊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陸地點,全軍八萬餘人渡海回國,僅留四萬人防守。

明軍方面也打不下去了,雖然說是援助朝鮮打仗,但是朝鮮除了場地啥都不提供。

本來明朝最早是希望朝鮮提供一下軍糧的,派人去跟李昖說,我們幫你打仗,管下飯總行吧。

當然大明比較厚道,也不白拿你的,我們給你們原價購買,只是省得自己運了而已。

李昖一臉囧態,然後表示,本國老百姓沒見過世面,只認糧不認錢,可能購買有難度。

明朝特使當時就傻了,這尼瑪忽悠誰呢?一再逼問下,李昖才表示:朝鮮只有一個月的糧食了(都被日本人搶走了),所以實在無能為力。

得了,那就自備軍糧吧。於是從糧食到軍餉,明軍都是自給自足。你畢竟是來援助別國的,又不能像侵略軍隊見人的東西直接就搶。

短短几個月,李如松已經花掉了上百萬兩白銀,再這樣打個幾年,估計褲子都得當出去。

由於李如松為人比較拽,在朝里很拉仇恨,於是言官們各種參他一本,而柳成龍也抱著反正不是自己的人去死的心態,一再催促李如松前進前進前進進。弄得李如松里外不是人。

既然都沒法打下去了,那就談判吧。

談判的最理想人選,是沈惟敬。

客觀地講,明朝在談判上,一向都沒什麼誠意。相對而言,日本方面還是比較實誠的,他們曾滿懷期望的期盼著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卻是火槍大炮。  

說到底,這是個認識問題,因為當時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國,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這並非有意歧視,事實上,以上稱呼是一路叫過來的,且從無愧疚、不當之類的情感。更何況你的人跑到中國地盤上燒殺搶掠一番,要對你不帶鄙視比較有難度,就好像現在中國人也習慣叫日本人鬼子一樣。

一句話,打心眼裡,就從沒瞧得上日本人。

事實上三月沈惟敬就已經去和行長談判了,結果這邊談著那邊李如松就把日本人糧倉端了。

日軍是真沒辦法了,打不過又鬧不起,明知李如松是個不守信用的傢伙,偏偏還不敢得罪他,就當吃了個啞巴虧,硬著頭皮派出使者。

那意思是,你不撤我認了,但互派使者的事,麻煩你還是給辦了吧。在這一點上,李如松還是很夠意思的,他隨即說道:「額,那個誰?你,你,去日本人那邊談個判吧。」

被點到名字的是謝用梓和徐一貫。這兩個人一個是游擊將軍,一個是參將。這種級別的軍官都是一抓一大把的。並且這兩位大哥別說搞外交了,連字都不認識。換句話說,李如松就是隨便派了兩個人去應付了事的。

李如松沒當真,但日本人當真了,1593年五月中旬,小西行長帶領沈惟敬、謝用梓以及徐一貫前往日本,會見豐臣秀吉,進行和談。

對於明朝使臣的來臨,豐臣秀吉非常高興,不但熱情接待,管吃管住,會談時更是率領各地諸侯權貴到場,親自參加,張燈結綵,搞得和過節一樣,儀式十分隆重。

當沈惟敬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他明白:這下算是忽悠大了。雖然日本人糊裡糊塗,但一路過來,他已經很清楚,身邊的這兩位使者到底是什麼貨色。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挺下去了。

於是每次開會之時,大致都是這麼一副場景:豐臣秀吉滿懷激情,口若懸河,謝用梓、徐一貫呆若木雞、一言不發,沈惟敬隨口附和,心不在焉。所謂的外交談判,其實就是扯淡。

就這麼個扯淡會,竟然還開了一個多月,直到六月底,才告結束。

扯了一個月的淡,扯出來的結果如下(注意,以下的內容簡直扯淡到了極點):

  1. 將明朝公主嫁為日本后妃;
  2. 明朝和日本締結貿易協定;
  3. 明朝和日本結盟;
  4. 朝鮮割讓南部領土給日本;
  5. 朝鮮派出王子大臣各一人,作為人質,由日方管理;
  6. 日本返還朝鮮被俘的兩位王子;
  7. 朝鮮宣誓永不背叛日本。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種條件要是三百年後逼著甲午打輸了的清政府簽訂還沒問題,現在日本明擺著劣勢,還敢和明朝簽訂不平等條約再讓朝鮮認他當大哥?

秀吉其實也沒打算明朝全部接受這些條件,談判和做生意一樣,價報高一點,這樣可以砍價,大家都愉快。於是他看著沈惟敬,準備等他砍價。

沈惟敬呵呵一笑:「沒問題,我們全部接受。」

沈惟敬同志壓根就不算是明朝的使臣,說到底也就是個混混,胡話張口就來,反正不是自家的,也談不上什麼政治責任,你想要哪裡,我沈惟敬劃給你就是了。反正也不是我買單。

其實秀吉胃口小了,他如果要求中國割讓全境估計沈惟敬也會答應,不過無所謂,很快他就知道反正都是白高興了。

秀吉隨即安排了善後事宜,遣送朝鮮王子回國,並指派小西行長跟進此事。

小西行長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不久之後,他就會悔青自己的腸子。

和談結束了,沈惟敬回國了,他在日本說了很多話,幹了很多事,但在中國卻無人知曉,連李如松、宋應昌也只知道,這人去了趟日本,見了豐臣秀吉,僅此而已。

按說到這個時候,沈惟敬應該說實話了,在日本胡說八道也就罷了,但軍國大事,不是能忽悠過去的,日本人也不是白痴,想矇混過關,那是不可能的。

但這位兄弟實在是人混膽大,沒有絲毫政治敏感性,兵部尚書石星代表朝廷找他談話時,竟

日方提出「和平條件」隻字不提,只顧吹牛,說自己已經搞定了日方,為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云云。  

這話要換了宋應昌,估計是打死也不信的,可石星同志就不同了,從某個角度講,他還是個比較單純的人,也就是智商不會高於72甚至60,一頓忽悠之下,竟然信了,還按照沈惟敬的說法,上奏了皇帝。萬曆雖說懶,倒不糊塗,覺得事情不會這麼簡單,但石星一口咬定,加上打仗實在費錢,半信半疑之下,他同意與日方議和。

於是歷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出現了,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忽悠,中日雙方終於停戰。而雙方都認為,對方已經接受了自己的條件——事實上從沒發生過這事。

1593年7月,在日軍大部撤出朝鮮後,明軍也作出部署,僅留劉珽、駱尚志等人,率軍一萬五千餘人幫助鎮守軍事要地,其餘部隊撤回國內。

李如松陞官了,本就對他十分欣賞的明神宗給他加了工資(祿米),並授予他太子太保的頭銜。

三年後,遼東總兵董一元離職,大臣推舉多名候選者,明神宗卻執意要任用李如松,雖然許多人極力反對,但他堅持了自己的意見。

李如松走馬上任,一年後他率軍追擊敵軍,孤軍深入,中伏,力戰死。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

儘管我們是在說日本史,但是某些中國人、朝鮮人、琉球人……同樣不能被遺忘。謹以這首李如松將軍自己做的詩來紀念這位英年早逝的名將。

好了,李如松死了,也算解脫。但是剩下的人會為這次忽悠買單。

頭一個責任人,就是大忽悠沈惟敬。

沈惟敬是一個比較奇怪的人,作為一個局外人,他毅然決然搞起外交,且不怕坐牢,不怕殺頭,義無反顧。這是什麼精神?我也不知道……

按理來說他的任務就是傳個話,而他居然自作主張地當起了全權代表。究其原因,大概只能解釋為自我膨脹。一個混混出身的商人,突然有了連現在美國總統都沒法擁有的能力:控制整個東亞局勢。

於是這哥們決定玩一票大的,讓自己青史留名什麼的,事實上他做到了一部分,確實留名了,只是留的連惡名都不如,留的是個笑話。

12月7日,一個人的到來讓沈惟敬明白了一個道理:說過的話,簽過的字,不是說賴就能賴的。

來的是之前出場過的行長親信,內藤飛驒守如安(明朝史書將其誤作小西飛),根據日本和談的會議精神,他作為日本的使者,前來兌現之前明朝的承諾。

沈惟敬迎來了一生中最大的危機,因為小西飛並沒有參與他的密謀,而日方使者到來,必定有明朝高級官員接待,到時雙方一對質,事情穿幫……不不不這種事情決不能發生!

不過也沒辦法,現在要想活命基本只有指望奇蹟發生了。

12月19日,石星提出了議和的三大條件——真正的條件:

  1. 日本必須限期全部撤軍回國。  
  2. 封豐臣秀吉為日本王,但不允許日本入貢。  
  3. 日本必須盟誓,永不侵犯朝鮮。

然後他告訴內藤如安,如果同意,就有和平,如果拒絕,就接著打。

這個條件日本人估計打死也不會接受,扯白了就是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還得明朝單方面把你當小弟,你還不準把我們當大哥。

出發之前,如安被告知,明朝已經接受了日方提出的七大條件,他此來是拿走明朝承認割讓朝鮮的文書,如果一切順利,還要帶走明朝的公主。而現在他才知道,公主是沒影的,割讓朝鮮是沒譜的,通商是沒指望的。日本唯一的選擇,是從明朝皇帝那裡領幾件衣服和公章,然後收拾行李,滾出朝鮮,發誓永不回來。如安已經徹底懵了,他終於明白,之前的一切全是虛幻,自己又被忽悠了。

然而接下來,奇蹟發生了。

如安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面對石星,說出了他的答覆:同意。

如安自然也是和沈惟敬一樣,隨口答應的,他是小西行長的親信,這件事又是小西行長負責,事情辦到這個地步,消息傳回日本,小西行長註定是沒好果子吃的。其次,他畢竟是在明朝的地盤上,對方又是這個態度,如果再提出豐臣秀吉的「夢幻」七條,惹火了對方,來個「兩國交兵,先斬來使」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當務之急,把事情忽悠過去,回家再說。

人類歷史上最神奇的外交事件之一就這麼發生了。

石星十分高興,他急忙向萬曆上奏疏,報告這一外交的巨大勝利。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萬曆竟然不信!要知道,這位皇帝雖然懶,卻不笨,他得知此事後,當即表示叫來石星詢問此事:如此之條件,日本人怎麼會輕易接受?  

石星本來腦袋就不大好使,這麼一問,算是徹底糊塗了,半天也不知怎麼回答。最後還是萬曆替他想出了辦法:「明日,你在兵部再次詢問日使,不得有誤。」

之後還跟上一句:「讓內閣首輔隨你一同去!」

張居正先生在信長大爺被燒烤之後沒隔多久就掛掉了,現在的內閣首輔是趙志皋。特意交代把他拉上,說明皇帝對石星的智商實在是缺乏信心。

在詢問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趙志皋老先生,因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老大爺。

話說明朝時有一種官員,叫做言官。這種官員負責向皇帝進諫,職位雖小但是能量巨大。徐階憑藉著言官鬥倒了嚴嵩,高拱憑藉著言官鬥倒了徐階,最後張居正憑藉著太監鬥倒了高拱。

張居正深知言官除了添亂沒別的用處,於是在任職期間打壓言官,重用事官。然而張居正掛掉之後,萬曆為了把張居正批倒批臭,重新啟用言官。但是言官除了批張居正,還順道批當時的內閣首輔。於是內閣首輔換了一屆又一屆,就輪到趙志皋了。

老先生本來不想干,但是他不幹就沒人幹了,於是他也只能幹了。

自從趙先生當上內閣首輔以來,就勵精圖治,為明朝的GDP做著貢獻。但是,言官有事沒事就寫奏摺罵他。皇宮著火了,罵趙志皋;西北地震了,罵趙志皋;邊軍叛變了,罵趙志皋;日元漲價了,罵趙志皋;母豬難產了,罵趙志皋;皇上吃東西噎著了,罵趙志皋。甚至什麼事情沒發生他也挨罵,原因是長得太丑了。真可謂是明版李達康。

12月20日,第二次詢問開始。

這次詢問,明朝方面來了很多人,除了石星和趙志皋外,六部的許多官員都到場旁聽。

在眾目睽睽之下,石星向內藤如安提出了八個問題,而內藤如安也一反常態,對答如流,說明日本的和平決心,聽得在場觀眾頻頻點頭。經過商議,石星和趙志皋聯合作出了結論:內藤如安,是可以相信的。

然而石星並不知道,內藤如安之所以回答得如此順暢,是因為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不折不扣的胡扯。

具體說來,是想到哪說到哪,撿好聽順耳的講,動不動就是「天朝神威」之類的標誌性口號,反正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雖然在場的官員大都飽讀詩書,且不乏趙志皋之類的政治老油條,但畢竟當時條件有限,也沒有出國考察的名額,日本到底是怎麼回事,誰也不清楚。於是,大家都相信了。

在忽悠方面,內藤如安卻更進一步,將其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除了忽悠別人,還忽悠自己。  

事情是這樣的,和談結束後按照外交慣例,明朝官員準備送內藤如安回國,然而這位仁兄卻意猶未盡,拿出了一份名單。這份名單是豐臣秀吉授意,小西行長草擬的,上面列出了一些人名,大都是日軍的將領,在出發之前,他交給了如安,並囑託他在時機成熟時交出去,作為明朝封官賞錢的依據。

事已至此,內藤如安十分清楚,所謂和談,純粹就是胡說八道,能保住腦袋回去就不容易了,可這位仁兄實在是異常執著,竟然還是把這份名單交給了明朝官員,並告訴他們:名單上的人都是日本的忠義之士,希望明朝全部冊封,不要遺漏。

只所以這麼自欺欺人,是因為上面有他的名字,純粹為了過把癮了。

更為搞笑的是,在交出名單之前,根據小西行長之前的交代,內藤如安還塗掉了兩個和行長關係不好的人的名字,一個是加藤清正,另一個是黑田長政。

後來這事捅出去之後,加藤清正氣得跳腳:明知冊封不了的名單,你都不列我的名字?跟你拼了!

這些矛盾我們以後再說,現在關鍵是,終於和平了,雖然都是忽悠出來的和平。


推薦閱讀:

知道人文經典共讀空間:發起人寄語
用我們的年華,換你們的茁壯成長!
虛擬現實是21世紀人類文明的終極方向!
帝國與民眾:初讀《帝國》
曾經煙花三月下揚州 如今煙花三月看雲合(鎮)

TAG:人文 | 歷史 | 日本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