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特爾特為什麼懟教會?為什麼敢懟教會?

杜特爾特為什麼懟教會?為什麼敢懟教會?

來自專欄故事不多375 人贊了文章

日前,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公開挑釁天主教會: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若能證明上帝存在,我馬上辭職?

www.guancha.cn圖標

6日在達沃市出席全國科技周慶祝活動時,杜特爾特說,「我只需要一個證人,他能告訴我『市長,教堂里的那些白痴要我上天堂跟上帝對話,他真的存在。這是我們的合影,我跟上帝自拍了。』」

「你今天去做,只要有一個人類能見到上帝並和他交談。數億人中我只需要一人。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女士們,先生們,我會立即宣布辭職。」

接著,杜特爾特又批評神職人員,因為他們要求信眾捐款。「如果你真的在幫助別人,你還為什麼要向他們要錢?」

菲總統杜特爾特罵「上帝是愚蠢的」,惹了眾怒?

www.guancha.cn圖標

「亞當吃了禁果,然後產生惡意。這個愚蠢的上帝是誰?」杜特爾特說:「你創造了一些完美的東西,然後你又設想一件會引誘、破壞你作品質量的事情。」

1 天主教不好惹

雖然菲律賓是一個政教分離的亞洲國家,但由於過去500年特殊的歷史經歷,總統「懟」天主教也不是小事。

菲律賓的近代史首先是作為西班牙殖民地的歷史,連菲律賓這個名字都是從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來的。西班牙人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本土大多是從穆斯林國家搶下的,西班牙王室也必須通過對教會的虔誠甚至狂信來維持統治。因此,西班牙不僅通過設立宗教裁判所清除或驅逐異教徒,還將天主教會納入統治管理機構,用於協助殖民地總督府。

西班牙帝國極盛

天主教會能成為殖民地管理機構,因為宗教本身是再合適不過的殖民 「軟手段」。菲律賓島群資源貧瘠,僅能產出石蠟、姜、質量較差的肉桂與少量黃金,殖民政府後勤補給基本全要仰仗墨西哥。因此,天主教會輸入菲律賓後,,受西班牙的墨西哥殖民地與宗教裁判所管轄。

天主教會在菲律賓不僅掌管宗教事務,也有廣泛的行政司法、文化教育乃至財政管理許可權。教會不僅直接干預世俗生活,傳教士與僧侶本身也都是精明的商人。19世紀末西班牙天主教會佔據了菲律賓總耕地接近10%,高利貸、遠洋貿易也多見教會的影子。這樣龐大的社會控制力,連總督府都要退避三舍,在歷次教會與總督摩擦中,總督往往是失敗方。

從16世紀下半葉到1898年美西戰爭,西班牙對菲律賓殖民長達3個多世紀,天主教積累了深厚的社會根基。

美西戰爭後,美國接手菲律賓殖民地,也需要解決鎮壓獨立運動問題。在美西戰爭後簽訂的《巴黎條約》中,美國迫於殖民地爛攤子現狀,承認西班牙教團在菲律賓的土地所有權。為了完善殖民統治,美國實施了「三步走」戰略:

首先,大批量輸送長老會、浸禮會、聯合兄弟會、基督信徒會、公理會等新教教士登陸菲律賓,做文化滲透,在信仰層面上清洗;其次,與羅馬教皇利奧十三反覆磋商,達成對天主教土地收購的協議,越過西班牙教廷,直接動遷多個島嶼上佔地甚廣的菲律賓天主教會,從經濟上清洗;最後,通過美式教育與美式報刊、廣播等,進行漫長的思想清洗。

在制度建設上,美國也直接複製了三權分立模式,用美式民主政治對沖宗教的政治影響,美國國會還在1902年通過「菲律賓法案」,允許2名擁有發言權的菲律賓人常駐國會。1913~1921年間,菲律賓政府職員構成上,菲、美人數比例從2:1上升到20:1。在用現代政治制度衝擊傳統神權社會的同時,也用菲律賓議會外殼掩飾了美國對菲律賓傾銷工業品的帝國主義殖民行為。

在美國殖民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菲律賓客觀上是有明顯的進步的,教會全面干涉世俗的惡政,在美國全方位清洗下得到巨大扭轉。但相對於西班牙天主教會深耕三百年的歷史積累,美國新教難免還有些水土不服。隨著二戰結束,民族獨立運動以燎原之勢席捲全球,菲律賓天主教會也迎來了第二春。

1946年7月,菲律賓獨立成為菲律賓共和國。天主教在脫離美殖民排擠後,迅速成為政府重要合作對象。對於菲律賓政府來說,天主教不僅能夠提供物質救濟與精神安撫,還在政治上通過組織勞工自由聯盟和農民自由聯盟來對抗社會主義思潮,是執政的良好搭檔。

雖然憲法明確規定了政教分離體制,但菲律賓天主教在戰後的政治話語權,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日益增加。通過參與反獨裁社會運動,以及投資阿基諾家族,天主教會不僅參與了新憲法修訂,甚至達到了可以一言興廢總統的程度。菲律賓回到了半神權時代。

阿羅約長子在菲律賓最古老天主教堂聖奧古斯丁教堂完婚

2 教會和生育不能碰

戰後,菲律賓進入持續半個多世紀的人口爆炸期。2014年菲律賓人口突破1億,成為世界上第12個人口過億的國家。在人口總量直追日本的同時,經濟上卻是悲劇。如圖:

菲律賓人口持續爆炸的主要原因是覆蓋人口大多數的天主教會。天主教會提倡傳統家庭模式,反對離婚,秉承自然生育道德觀念,是當今世界主要保守力量之一。但在今天,世界其它地區的天主教會,極端保守也不過是以反墮胎著稱,而在菲律賓的天主教會眼裡,連避孕都是罪孽……

菲律賓史上執政時期最長的總統是費迪南德·馬科斯。馬科斯一上台就面臨著嚴峻的人口問題與經濟問題。從獨立到70年代初,菲律賓人口從1900完增長到4000多萬,與此同時,馬科斯政府所代表的統治階級貪腐現象日益深重,菲律賓陷入了普遍的貧困、短缺與不滿。而面對這一困境,馬科斯政府只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計劃生育。1969年,馬科斯設立人口委員會,1971年菲律賓正式開始節育政策。直接引發了戰後第一次菲律賓政教衝突。

在馬科斯政府執政的21年里,菲律賓天主教會積極入世,並成立了住入全國社會活動秘書處、全國天主教農民代表大會等機構,用分權管理方式對教會組織結構進行了改革,通過與政府合作,迅速恢復在社會基層的影響力。馬科斯的人口政策直接觸怒了教會集團,加上南部穆斯林地區戰亂,國際上第二次能源危機對菲律賓的經濟打擊,社會壓力越來越大,而馬科斯政府到後期甚至已經在用長達八年多的戒嚴令維持統治。

在普遍的不滿中,掌握基層教眾的教會集團,出於教義道德等原因站出來反對政府政策,反而以此跨出宗教範疇,積累了相當雄厚的政治資本。在天主教會積极參与的背景下,各方政治勢力聯合掀起了反政府社會運動——第一次人民力量革命,並成功推翻馬科斯政府。

天主教會無疑是這場革命運動中的重要力量,教會最顯著的成就,就是讓虔誠的天主教徒——阿基諾夫人當上總統。阿基諾夫人對於教會的政治回報遠遠超出了教會的預期,連新憲法的制定都是由教會參與完成。

然而人口問題不是政府假裝看不見就能解決的。1992年,菲律賓人口已經進一步增長至7000萬,同時全球範圍內,控制人口都成為了熱議話題。阿基諾之後,新總統拉莫斯試圖用鼓勵對外移民與計劃生育來解決日益嚴峻的人口壓力,為此,教會主教公然站出來抨擊拉莫斯政府是在用所謂「全球化的力量」來消減「家庭」,主教會議還公開發表宣言,要求菲政府不要破壞教會立場。甚至還組織了信徒抗議示威,全力抵制拉莫斯「家庭計劃」。但拉莫斯治下菲律賓經濟有明顯好轉,同時社會主義革命衝擊下,全球天主教保守勢力都在退潮,菲律賓天主教會的這一輪抗議沒有收到預期的輿論效果。

人口道德話題不行,就再製造別的政治話題。由於拉莫斯試圖通過修憲延長執政年限,天主教會抓住這一契機,用「顛覆民主」來抨擊拉莫斯,用馬科斯獨裁作為樣板來宣傳拉莫斯延長執政的代價。在以天主教會為核心的多方勢力聯合打擊下,拉莫斯下台,以不圓滿的方式為自己的執政畫下句號。

在反拉莫斯政治鬥爭上獲得大捷的天主教會再接再厲,抓住新總統艾斯特拉達的貪腐問題,主導並掀起了一次社會革命——第二次人民力量革命,將艾斯特拉達推翻下台。教會開始正式轉變為明面上的政治力量。進入21世紀,政府在教會面前一再退步,不僅不敢直接提人口政策,阿羅約政府為了維持連任討好教會,連死刑都取消了。天主教會的野心越來越大,對世俗的干預與日俱增。

杜特爾特當選成為了菲律賓的變數。這一次,膨脹的天主教會撞到釘子了。

3 別無選擇

菲律賓國土面積29.97萬平方公里,是由有7107個島嶼的島群構成的國家,其中超過2/3島嶼的地形是丘陵與山地。此外,菲律賓有活火山21座,地震頻發。在龐大的人口壓力下,不僅農業資源稀缺,淡水資源也是看氣候降水的臉色。在極端氣候愈發頻繁的今天,菲律賓面臨著龐大的自然壓力。

農業生產模式上,菲律賓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在城市化過程中,大量高素質勞動力流出,導致菲律賓持續的農業生產率遲遲難以上升,再加上城區擴張對農業用地的徵用,糧食安全也成為了菲律賓的重大經濟問題,而羸弱的經濟也不足以支撐用進口填補。

按菲律賓統計署發布數據,2017年菲律賓水稻總種植面積481萬公頃,每公頃產量約4.03噸,2017年水稻產量有望達到1940萬噸。2017年下半年玉米種植面積145萬公頃,每公頃產量2.91噸,下半年玉米產量是422萬噸,全年的總產量預計達到792萬噸。按總人口1.03億算,每年攤到每個菲律賓人頭上的糧食產量只有260公斤出頭。對比之下中國年人均糧食消費量已經超過400公斤,正在快速接近500公斤,把現有糧食減半,就可以想像菲律賓的糧食安全壓力。也就是依靠熱帶雨林氣候,菲律賓才沒有爆發大饑荒。

高生育率對現代社會的勞動力的拖累是極為嚴峻的。菲律賓目前平均每個家庭都需要撫養3個孩子,撫養成本過於高昂,為此只能壓制消費,增加儲蓄。少兒撫養比力高,勞動年齡人口負擔重,導致很多女性為了照顧孩子而不得不退出勞動力市場,釀成了更多的宏觀經濟問題。

在菲律賓政府一次次推出人口政策又一次次被教會推翻的過程中,人口政策也從最初的計劃生育提高節育率,演變成提高法定婚齡,以及少生免稅等柔性政策。因為政策曖昧,菲律賓婦女總和生育率下降速度在整個東南亞地區都顯得過於緩慢。教眾覆蓋83%人口的天主教會,無疑要對這一現狀負主要責任。

諷刺的是,菲律賓不用擔心人口老齡化了:

菲律賓的人口問題不是簡單的「多」,還有不平衡:

菲律賓的平均人口密度已經在東南亞名列前茅,然而從人口分布圖上可以進一步看到,菲人口更主要聚集於少數發達城市區:

菲律賓的人口過度過快向城市集中,始於戰後的快速城市化。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末,菲律賓城市人口從570萬急劇增長至4660萬,更在21世紀頭十年結束後飆升至6220萬。在人口過剩的壓力下,進入城市就算壓力再大,也意味著收入與生活質量的提高。

爆炸的人口擁擠於少數城區,而菲律賓缺乏像樣的產業,也沒有足夠的農業開發空間稀釋勞動力,提供社會積累。因此冗餘勞動力只能不斷在服務業打轉,最後導致菲律賓唯一具有出口優勢的商品,就是菲佣。

高密度人口聚集於城市貧民窟,在政府管理不及的社群中,必然滋生毒品與犯罪的市場,在普遍的自製社區中,形成地方性封建團伙。而現代媒體的普及,讓所有底層都嚮往一個有尊嚴的生活,毒品與犯罪遍布的叢林法則至少在形式上堵住了希望。因此杜特爾特僅僅憑藉強硬姿態宣稱打擊毒販與黑惡勢力,就獲得了能夠支撐他走上總統寶座的支持率。反過來也可以看出,菲律賓的社會矛盾積累已經深重到何種地步。

但只是打擊犯罪並不能解決問題。想要解決經濟矛盾,人口問題是必須解決的諸多致命問題之一,而這就需要有一個能與教會堅決對峙的強勢政府。

所以,杜特爾特不想懟也得懟。

4 為啥是他出手

杜特爾特以激進言行上台,本身就是因為菲律賓各種問題積重難返,已經不是天主教緩和矛盾能解決的了。

據《紐約時報》2日報道,菲律賓八打雁省塔納萬市市長,72歲的安東尼奧·哈利利在參加政府升旗儀式時遭遇槍擊,當場身亡。據悉,事發地距離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僅70公里路程,兇手目前在逃。

馬尼拉是全球人口最密集城市之一,其中過半人口是貧民,而菲律賓允許私人持槍,政府對基層的常年失控,導致菲律賓的所有都市,都是貧富懸殊下,從天堂到地獄並存的混亂世界。杜特爾特干預站出來,以鐵血言辭抨擊社會黑暗的現實,並揚言要嚴酷打擊毒品犯罪,一躍成為總統,這是對現狀不滿菲律賓人做出的選擇。

杜特爾特作為菲律賓南部達沃地區的政客,在整個菲律賓政壇里只是個小勢力的代表。對杜特爾特而言,破壞舊秩序是其唯一合法性來源,而此前杜特爾特已經明確表態過不會修憲,這意味著他反而不會因考慮延續任期而在執政上有所顧忌。為了改變菲律賓的重重矛盾,極端保守的教會成為他必須懟的對象。懟了未必贏,未必能給菲律賓贏得未來,不懟,杜特爾特自己和菲律賓都完蛋。

所以,這次杜特爾特直接質疑上帝,看似是純粹的和聖經鬧彆扭,實際上,他是給自己和菲律賓求生。

相關內容:

馬前卒工作室作品,歡迎關注「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為什麼基督信仰不能兼容其他宗教?
佛學與心理學:宗教中的寬心術

TAG:菲律賓 | 宗教 | 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