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志:吧台動線靈活,咖啡館工作效能愈好(二)

咖啡志:吧台動線靈活,咖啡館工作效能愈好(二)

來自專欄咖啡志

吧台位置的最佳安排

吧台位置一般來說可以分成「面對門」、「側對門」兩個動向,依據動向來配置吧台的出入口動線,盡量創造最簡單路線,可以濃縮奔波於客座與吧台之間的時間。

地面上的白色斑駁線條,在視覺上也是無形中引導客人行進動線的暗示。

面對門。顧名思義就是打開咖啡館的門就能看到吧台正面,通常這樣的動線可以讓消費者在剛入門時與店家有最直接的互動。如果正對門口,當空間足夠時可以安置兩個出入口,兼顧兩側座位區,也能減少當出入口只有一個時,無論設置在哪一側,都必然增加的路線和時間。如果空間真的無法規劃兩個出入口,建議至少把出入口安排在座位區偏左或偏右處也行,盡量不要在左側或右側,不然一旦忙碌起來,恐怕走動時得小跑步才能跟上節奏。

如果不方便擁有雙出口,那麼也建議出入口安置在靠中央處,活動路線才活潑。

側對門。通常側對門的吧台,位置都在空間角落,雙出入口的意義性反而不大,因此出入口處的設計以空間座位區的置中處為佳,無論在空間的哪個位置,都能用最短的距離進出吧台,送餐點和飲品時的行進路線也能縮短。如果空間能夠安置兩個出入口當然也很好,建議可以分配在兩側,只要能縮短活動路線,都能讓咖啡館在忙碌時的靈活度提高。

吧台另一側的出入口銜接著座位區,有點類似中島檯面的概念,空間讓人感到親近許多。

提高吧台工作區域的順暢度

除了吧台出入口的規劃,吧台內的工作區配置也很重要。因為我目前有兩間咖啡館,第一間因為是第一次動手裝潢,所以有些細節實在顧不到,因此開設第二間的時候,對工作區域順暢度格外重視。

這間咖啡館位在北京的金融街附近,但空間裝潢卻很工業風,坪數雖大,但空間動線配置的很漂亮。

最初始的時候,自然要先想清楚使用的設備並預留未來可能的增設空間,尤其吧台使用的電器太多,有咖啡機、磨豆機、檯面下冰箱兩到三座,烤箱等…….,因此水電配置必須和水電師傅充分溝通,並確認空間電量是否足夠,如果不足必須再去申請提升用電量,有必要時甚至必須加裝電箱。除了電量,檯面內的插座配置,都要依據設備擺放的位置搭配,最好多增加兩到三個插座當預備。至於檯面高度,因為工作人員的身高不均,最好定在90至100公分之間,適合讓不同身高的人使用。

半開放吧台的動線平面配置圖

檯面的深度,擺咖啡機的位置至少要70公分,其餘檯面至少得有60公分,檯面下因為要擺放冰箱,杯盤和雜物,支撐檯面的柱子也要算過位置,能夠用最少的支撐就能釋放更多收納空間──當然前提是檯面支撐力必須足夠。除此之外,我個人認為水槽是非常重要的細節,從水槽的深度,寬度,到收回來的杯盤擺放位置跟洗凈後的瀝乾處,其實不容忽視。寬長深50×90×30公分深的水槽為佳,而且一定要是平底槽,不然水槽底部四角的圓弧狀不好放置杯子,一般系統櫃傢具大多有這規格的現貨,售價大多八、九千,比訂做動輒兩三萬的價格相對便宜許多。當然,如果空間沒有辦法擁有大水槽,建議除了水槽的左右處,水槽正上方空間也能利用。至於其他實際執行製作飲品的細節,就要依據每間店的飲品規劃來調整了,很難一言以蔽之。總之,盡量用收納的邏輯來安排動線,就能幫有限的空間創造更多可能性。

半開放式吧台在開放處規划了高座位區,利用長型座位區讓吧台動線路線更分明,自動區分為左右方向。

這些心得除了是我多年的採訪經驗,更是親身體驗。畢竟咖啡館是一個相當忙碌的工作環境,太多細節要照顧,而且時間有限。每天從出品第一杯咖啡到最後一杯咖啡,製作飲料、送餐點、收桌、結帳、換桌、洗滌杯盤並擦拭乾凈……,這些動作常常必須同時進行,因此除了同事間的工作默契必須足夠,吧台內部配置也得妥善外,動線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尤其即使吧台內部規劃得當,但如果在很忙碌時客人偏偏堵在唯一出入口,難免會有點微焦慮,這個時候如果有第二個甚至第三個出入口的存在,應該會是一件蠻好的事。

作者:蔡婷如

歡迎關注「咖啡志」

台灣知名咖啡大咖韓懷宗老師主編的《咖啡志》

綜合行業大咖撰寫咖啡行業各個領域的心得

星巴克新APP可用手機給咖啡師付小費
高級咖啡師秘傳五種花式咖啡做法
澳洲咖啡師訪談錄(二)
彭于晏:我喜歡手沖咖啡的味道,這是追夢的感覺
咖啡師職業前景與規劃

TAG:咖啡 | 咖啡館 | 咖啡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