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勸阻女子跳崖:陌生人的溫暖對「輕生者」為何於事無補?

不顧勸阻女子跳崖:陌生人的溫暖對「輕生者」為何於事無補?

來自專欄姬鵬

有媒體報道,2018年9月4日午間,在峨眉山景區金頂「瑞吉山石」處,一女子(李某某,21歲)不顧他(她)人勸阻跳崖,被找到時已無生命跡象。對於這樣的事情,雖然很快觸發社交媒體的關注。但是,面對「輕生者」,幾乎是「一邊倒的哀嘆」。

坦白講,類似的「輕生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冒出一個,對於處在輿論洪流中的人們,似乎早已免疫。「輕生者」自殺「成功或者不成功」,終究只能自己承受,而相對於外圍輿論的「探討和追問」,終將顯得「很疏離」。

是的,21歲的李某某在跳崖之際,聽到崖邊「很溫暖」的呼喊,但這份「溫暖」,畢竟不是「近處的溫暖」,而是「突發的施予」。所以,她還是毅然決然,選擇離開人間。我們相信崖邊大聲呼喊「回來」的人們,都應該是真誠的,但還是於事無補。

「輕生者」的世界觀肯定是悲觀的,這沒什麼好爭議的。但要想治癒「輕生者」,最重要的還是「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而對於陌生人投來的溫暖,即便當時會「熱淚盈眶」,「觸發感動」。但是,「心底的灰暗」終將難以被徹底照亮。

於是,大凡決定「輕生的人」,對於陌生人的勸阻幾乎是不聽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速「輕生者」自殺的節奏。而這也再次實證,為何「近在咫尺」的「溫暖」沒有融化冰冷的絕望,21歲的女子還是離開這個世界。

於此,我們有必要對「不顧勸阻女子跳崖事件」中的「輕生者」,親歷輕生過程的陌生好心人,社交媒體上的爭論者,進行一下對應的情緒解析,以此釐清一個「自殺事件」的內核,讓「輕生者」的「身邊人」知道,他(她)們才是真正的輕生「驅動力量」和「挽回力量」。

其一:輕生者的悲劇是自己的,也是他(她)人的。

無論「輕生者」怎樣講述自己的「赴死決心」,都難以掩蓋悲劇的事實。「死亡」不管在何時何地,都是一種令人悲傷的事情。「輕生者」以為可以逃離此生,迎來新生;他(她)者卻觸景生悲,瞬間失落。

「死亡」好不好,就目前人類的尺度來看,顯然是「壞事情」。畢竟,死亡是未知,活著是可能。當然,有的人生來注重精神之渴望,有的人生來就喜歡生理之狂歡。其中「好與不好」,只要自己喜歡都容許存在。所以,談死亡的價值,更在乎「超我」。

於此,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放棄自己。我們所處的世界,有美好的秩序,有不堪的秩序,儘力去追逐美好是每一個人的嚮往,但是墮入不堪也不要太過悲傷。生命終究是一場旅行,有好的遭遇,就有不好的遭遇,但提前結束旅行就代表此生「不再有可能」。

其二:親歷輕生過程的陌生好心人,願你們的溫暖加倍給「身邊人」可好。

每一次看到陌生的好心人勸阻「輕生者」,總會感到一絲溫暖。可轉念一想,這般「苦口婆心」的溫暖要是用在「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的勸阻上,可能悲劇就會少很多。有太多的「輕生者」,往往都是因為對周遭的絕望,而非對陌生世界的絕望。

從這個層面上看「陌生的好心人」,似乎會催發出某種尷尬。人們一邊有向外部世界示好的慾望,一邊卻又對周遭世界充滿惡意,雖然很多時候這兩種力量不一定發生在同一個體身上,但是也成為一種黑暗的「悖論」。

所以,我一直覺得,想要對世界充滿善意,請從「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開始。而對於給陌生人施予的溫暖,即便會有作用,但也會顯得羸弱或失效。事實上,只要對身邊人溫暖,對陌生人尊重,悲劇自然就會少很多。

其三:社交媒體里的「悲嘆和冷漠」,是一把尖刀。

就「輕生者」的討論,相信再過一百年,依舊是生活的「未解之謎」和「悲嘆話題」。主流的探討趨向,不外乎兩種。人情味一點的就是「悲嘆」,認為輕生者可惜可嘆;殘酷一點的就是「冷漠」,覺得輕生者不夠堅強勇敢。

可無論哪一種探討,最終留給生者的卻是一把「尖刀」。人們越是悲嘆「輕生」,就讓「輕生行為」顯得氣氛很足;人們越是冷漠直戳,就會讓「輕生行為」更為篤定和決然。無論怎樣,把探討「輕生者」的力量,用在可觸及的生活里,或許才更有價值。

生活美好嗎?生活殘酷嗎?這一向是初入社會者喜歡追問的話題。可事實上,無論多麼希望他(她)們「保持赤心」,依舊難以改變生活的不確切。所以,與其探討這些極端的情懷和現實,不如認清生活的本來面目。

其四:「身邊人」如果都不給溫暖,「陌生人」的溫暖肯定會失效或減效。

我們回到「不顧勸阻女子跳崖事件」上,談一下「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的問題。就「輕生事件」而言,「身邊人」往往好像遠離事件。可事實上,輕生者之所以「自殺」,是因為感到痛苦和絕望。

而痛苦和絕望的感受,卻主要來自於「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的對待。所以,如果「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都不給溫暖,「陌生人」的溫暖肯定會失效或減效。於此,作為「身邊人」,無論何時都要對「身邊人」好一些。而非用廉價的,打折的「溫暖」去施救一個難以復還的陌生人。卻反過來對自己的「身邊人」各種苛責、謾罵和算計。

當然,我們不是說,要對陌生人不管不顧,而是要把更多溫暖給「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人間「值不值得」本來無需追問。但是,「身邊人」值不值得卻需要每個人去面對,去看待,去溫暖。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首發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推薦閱讀:

攝影:混進陌生人里拍照
只愛陌生人
與陌生人交談,學會這兩大招,夠用了
為生命做主,別把生命安全輕易交給陌生人
陌生人的溫暖

TAG:心理學 | 陌生人 | 抑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