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魯的印度觀:殖民地的民族主義與現代性

尼赫魯的印度觀:殖民地的民族主義與現代性

來自專欄從德里到倫敦40 人贊了文章

「東方,在暴風雨之前彎下身子,

默不作聲,隱忍地聽天由命;

並且它讓無數軍團通過,

重新埋頭於沉思。」——馬修·阿諾德,被引用於《印度的發現》。

尼赫魯,即印度開國總理、印度民族主義的直接實踐者早年對於民族運動缺乏清晰的政治目標的抱怨充斥在他於1934到1935年在獄中寫成的《尼赫魯自傳》中。這一抱怨甚至導致了他在獲悉甘地為抗議英屬印度總督給予印度的「受壓迫階級」單獨選舉權而宣告要「絕食致死」時對甘地的氣惱與指責:

我當時對甘地為了一個枝節問題——選舉問題——而犧牲自己的性命感到不快。這對於我們的自由運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這不會使人們至少暫時忘記了更大的問題嗎?......我們已經英勇的努力了,作了很多犧牲,我們的運動難道就從此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嗎?

我不滿意甘地從宗教方面感情用事地處理問題,並且一再地把神和它聯繫起來。他似乎還說了神規定了絕食的日期。樹立這種榜樣多麼糟糕!

這份指責的內容主要有兩項,一方面指出了甘地不應該在選舉問題這種爭取印度自由路徑中的枝節就送命;而另一方面則是指責了甘地無端的宗教想像影響了他對事務的判斷。這兩方面的態度正和尼赫魯的身份有關——國大黨左翼最為傑出的領導人之一,後來逐漸形成的費邊社信徒。國大黨左翼一直在要求賦予民族主義一個更確定的「經濟與社會內容」,而這一最終的目的則是清晰的:那就是建立主權民族國家。他們普遍的觀點是:政治上的目標是終點,而社會與經濟問題對於在運動向目標前進的過程中動員群眾則是必需的。而尼赫魯在此之上更為激進地將業已成熟的民族主義實踐與社會改革相綁定,主權國家的建立即為社會正義的實現,必須記住尼赫魯這一貫穿他在爭取印度獨立時期的看法,這對我們更好地理解他的印度觀大有裨益。

在獲悉了尼赫魯到底將主權印度放在何種位置之後,我們必須回到一個最初的問題:什麼是印度?因為本文的目的是探討尼赫魯其人的印度觀,其他值得專門寫上一篇文章的東西我就不放在這裡討論了。這裡必須重申,尼赫魯當 然 不 是一位歷史學家,甚至不是特別優秀的文本敘述者。他的著述遠遠沒有班吉姆·錢德拉成系統,也少有甘地著作中那樣,由堅定的道德信念產生的邏輯力量。而他的兩本著作《尼赫魯自傳》《印度的發現》,都是在長期的鐵窗生涯中完成的,內容散漫,充滿了非常明顯的矛盾以及大量的冗言,並且出現了許多空洞的政治說教與動員。他甚至坦言,第二本書的完成,僅僅是因為他得不到紙張了。 但是想要讀懂這位新印度國家首席的政治設計師的印度觀,就必須深入他的著作中發現民族主義思想處於完成期的關鍵。

在尼赫魯對印度過去的重新敘述中,我們可以獲悉,印度史上居然有兩個偉大的運動!這兩個偉大的運動包括著兩個周期,一長一短。長周期從印度河文明,已知最古歷史時期開始,到十一世紀第一次突厥-阿富汗人入侵結束。這個周期見證了一個偉大文明的繁榮,它富有而精力旺盛,標誌是在哲學、文學、戲劇、美術、自然科學與數學諸領域中的驚人成就,經濟獲得發展並繁榮了,與世界其他地方存在著廣泛的貿易和文化接觸。然而早在公元後第一個千年結束之前:

好像總是有一種內在的弱點在腐蝕著印度,這不但影響它的政治地位,而且也影響了它的創造性的活動。這是何時的事無法確定,因為這是遲疑而不知不覺地發展的過程,對印度北部的影響早於南部。

在通過文學、哲學與貿易的停滯把鍋甩向不可名狀的內在弱點之後,尼赫魯又驚人的發現了後一個存在歷史連續性的短周期!

然而,正如以後的歲月所表明的一樣,那種舊的組織還擁有他的生命力和驚人的頑強性,以及一些靈活性和適應的能力。正由於這樣,它能夠設法生存,能夠從新的接觸中和思潮中得到益處,有時甚至得到些進步。然而,那進步總是被舊日中過多的遺物束縛住而受到阻礙。

這一短周期發生在伊斯蘭帝國時期,於莫卧兒皇帝阿克巴朝達到頂峰——請注意其中的歷史連續性,穆斯林的歷史是被尼赫魯考量為印度歷史的一部分的,這是解讀他對一些事件態度的一把鑰匙,我們會之後再談。本土文化與突厥、阿富汗、伊朗與阿拉伯文化成分的一種交融實際上是這一周期的表現形式,但是對於尼赫魯,這是皇帝個人品質所扮演角色的作用。

他是理想家兼夢想家,又是一位行動家和群眾的領袖,他能夠激勵起他部下的熱誠擁戴。

他試圖以明智的政治才能與富於想像力的恩惠,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團結這個國家。

在他的身上,統一的印度這箇舊夢又形成了,這不僅僅是政治上並為一個國家,而是要有機地融合為一個民族。

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呢?尼赫魯是不是一個阿克巴大帝的粉絲么?實際現在當我們談到尼赫魯的民族主義實踐的時候就會想到,他的印度是指一個統一的南亞次大陸,包括了印度教徒、伊斯蘭教徒和錫克人的大印度斯坦。阿克巴朝的「整體寬容」政策導致的文化融合很能討得有志建立印度民族認同的尼赫魯的歡心,而對於阿克巴的追捧也就在《印度的發現》中噴薄而出了。

於是,在這種全新的、民族主義的、對殖民的再詮釋中,歷史時代本身成為了偶發的。它現在認為,每種文明都有其成長期和衰退期。各期之間並無本質的、有機的,或者是不可克服的聯繫。每個時期都用一系列互相結合的因素來解釋:經濟的、政治的、知識的,等等。進一步地,「進步」這一抽象的定義也可以從語境中抽離,特定民族的進步與落後就有了統一的量表。於是,作為殖民地的印度缺乏現代性,與「印度文明中任何本質性文化缺陷」無關。後來印度社會適應普遍的、歷史發展範式的失敗,就完全可以用殖民統治的情勢來解釋了。

儘管是一種值得信服的政治動員,但其還是一種政治動員。尼赫魯簡單的把現代性發展失敗歸因於殖民統治可以解決一些問題——比如維迪亞薩加爾作為改革者的失助,但無法完全的解答現代性本身的驅動力所在。查特吉對此有過著述:

這種眷戀之情(註:指對過去的眷戀)就是我們現代性背後的驅動力。如果認為這是懷舊,是不願改變的頑固,那就等於對自己不公平。相反,正是由於有這種對過去的眷戀,我們才覺得現狀需要改變,而改變就是我們的任務。我們必須牢記,在現代性的世界舞台上,我們是不可接觸者,是被放逐的人。對我們來說,現代性就像一家外國商品超市,貨架上放著琳琅滿目的商品:只要花錢就能買到任何東西。沒人相信我們也能成為現代性的生產者。印度目前最可悲的一點在於我們的附庸地位,我們無法成為自身權利的主體。⑥

尼赫魯的印度觀構建了印度民族主義,解答了現代性的抑制,將一切的矛頭都指向了殖民政府來爭取主權國家的建成,這一點無疑是成功的。但是我們作為不需要這些目的的後世考察者,真的需要接受這一充滿了謬誤的印度觀嗎?將目光放遠,我們能夠接受為了政治目的而曲解客觀的事實么?

我們會很快面對這些問題。

賈瓦拉哈爾·尼赫魯《尼赫魯自傳》,倫敦Bodley Head,1936年版,第370頁。中文本第420-421頁。

《自傳》,第383-384頁。中文本第434-435頁。

《印度的發現》,第217頁。中文本第279頁。

《發現》,第222頁。中文本第285頁。

⑤前兩句於《發現》第256頁。中文本第332頁。後一句於《發現》第261頁。中文本第339頁。

帕沙·查特吉《我們的現代性》。中文本第88頁。

參考書目:

1.賈瓦拉哈爾·尼赫魯,《尼赫魯自傳》

2.同上,《印度的發現》

3.帕沙查特吉,《民族主義思想與殖民地世界:一種衍生的話語?》

4.同上,《我們的現代性》

5.托馬斯·R·梅特卡夫,《英國統治者的意識形態》

6.R·P·薩拉夫,《印度社會》


推薦閱讀:

印度的經濟主要靠什麼?
奧斯卡收視率創新低,Keep開了線下店,建築界「諾獎」首次授予印度設計師 | 懶人周報71
印度何以成女性夢魘之國
印度年輕男性尋求做縮胸手術人數激增
印度小葉紫檀與非洲小葉紫檀(科檀)的鑒別

TAG:民族主義 | 印度 | 殖民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