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長,最重要的是陪伴

成長,最重要的是陪伴

孩子對外界的感知能力有限,主要存在兩點,一個是對信息的接收能力,另一個是對信息的認知能力。

以我的觀點人都是會不斷成長的來說,並沒有誰比誰聰明或者優秀一說,有些人的成功原因可能連自己都不清楚,就會有優秀的家長不一定能培養出同樣優秀的孩子,但白手起家的人的孩子基本都比自己更加優秀。

不過從孩子的成長來說,起到的影響最大的那個人,是跟他關係最近的人。其實更確切的說,孩子的成長是多面的,以生活和學習為例。如果父親在學習上給予的支持和孩子在學習上最信賴(注意不是依賴)父親,那麼父親對孩子的學習影響是最大的;而如果生活上負責照顧他的是奶奶,但他更信任母親,雖然跟奶奶呆的時間要比母親多,但影響卻沒有母親大(因此大人常說養了個白眼狼,實質上是沒能搞清楚孩子最信賴的那個人不是自己)。而相反的情況下,孩子更願意投入奶奶的懷抱而不是母親。

所以如果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那麼就主動多去與孩子接觸溝通,多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信賴,這並不是付出時間多少的關係,我前文也說過,並不是誰陪他更時間更久的關係,而是他心目中的那個人到底是誰。如果學校的老師讓孩子最為傾慕,那麼他的成長可能更多的是去學習老師,也就會導致父母覺得孩子的成長跟自己所鋪設的道路不在一個軌道上。如果嚴肅地說,就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失責。這樣的孩子並不是沒人管,只是管的效果實質上跟留守兒童一個效果了。

那麼關鍵點講完了,下面就來說怎麼讓孩子儘可能去多地去接受信息,一句話概括就是,培養孩子的主動性,而不是填鴨式教育。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的,對於新奇的東西都喜歡接觸喜歡詢問,但大人們通常覺得他們是三分鐘熱度,比如一個玩具買了沒多久就不喜歡玩了,浪費錢又怪孩子性格不夠好。

請記住,孩子的天性是好奇,而對於他們的好奇,我們是可以進行引導的,正確又嚴肅地說,我們有這個引導的責任。比如孩子一個玩具玩膩了,只把選擇權拋給孩子的我們,是不是不夠負責?我們應該對他進行這樣地教育,這個玩具相比其他玩具的優勢是什麼?有哪些好玩的玩法?我們應該對這些東西進行思考,再去引導傳輸給他,讓他有這樣一種意識,去比較去想像,哪怕買了個玩具後來孩子放棄了,那麼他也能主動地意識到,同時會與家長進行溝通。

這是關於培養意識的,接下來一條是關於引導孩子好奇的方向的。

我們知道,孩子喜歡玩遊戲,我們也喜歡,我們也討厭勞累的事情。那麼,引導孩子好奇的方向,就是我們的另一個責任。比如培養他學習的興趣,學習本身對不論什麼樣的年齡的人都有著一種吸引力,因為要學習的東西,本來就是新奇的,新奇的東西,自然帶著一些趣味性。正如遊戲玩多了會無聊一樣,一個無聊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繼續去玩,另一個原因是這個遊戲能玩的都玩完了。所以學習的優勢就在此體現出來了,學習比遊戲更持久。痛苦是學習必經的過程,在此期間你要引導他遇到問題怎麼做,碰到瓶頸該怎麼辦,這就對家長的素質有一定的要求,首先你需要有相同或類似的經歷,不然你無法指導孩子下一步該怎麼做。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孩子會做什麼?去玩遊戲就是可能的一種結果了。另外,學習本身就是一條符合正確價值觀的道路,在此上獲得的成就感只會讓孩子不斷加強對學習的信念(我並不喜歡用馬太效應這個詞)。

輪到要講述信息的認知能力了,這個其實不止是孩子,跟每個人都相關,想要粗淺地理解的話,它是學習中的一環。

認知能力包括對事物認知的正確程度、對事物進一步思考和拓展的能力,以及對事物來源的思考。

一般孩子只跟第一條相關,即對事物認知的正確能力,另外兩點可以培養,但如果你連他對事物認知的正確性都建立不起來,那剩下的在錯誤的基礎上還想要他偏多遠呢?

學習上我就不再去談了,我就簡單地從溝通來講。

我們陪孩子必然是會與他進行交流的,比如吃的什麼飯,跟朋友玩的怎麼樣,喜歡什麼類型的朋友,等等這些。

我前陣子陪領導的孩子玩了一會兒,剛好他感冒了,隨著不斷地交流我發現,他被灌輸了一個錯誤的認知,生病是不好的。為什麼我認為這個認知是錯誤的?大人都免不了對不喜歡或討厭的東西儘可能地少去接觸,那孩子呢?所以生病是不好的就應該盡量避免生病讓這個階段快點過去?那麼疼痛呢,難過呢?

我們要做的不是去給他樹立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這樣的認知,而是告訴他,生病該怎麼辦。生病是身體在提醒你,你可能因為疏漏沒能照顧好自己,你需要在哪些方面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比如改掉那些碰髒東西,不勤洗手。那麼在生病的過程中,你需要的是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不讓他進一步惡化,感覺不舒服難受時及時說出來。你要告訴他,生病並不是一個壞的事情,因為生病只是一個結果,我們需要好好陪自己等自己恢復,好好照顧自己,以後慢慢減少生病的次數。當然這並不能完全隔絕,因為你可能下一次生的是另一種病。之後再怎麼講解,就是各位自己的事了。

另一個對事物的認知,就是溝通中的東西,孩子能正確地理解,或者按照自己的期望能理解多少。這並不是在告訴你讓孩子把你給他說的東西複述一遍,而是從與孩子的交流和之後的變化中做判斷,那麼你期望孩子一天就能學會你講給他的所有東西嗎?孩子的自主意識和感知也是要一點點進行培養,能做多少,完全取決於父母的高度而不是時間的長度。

我們要教孩子的,不止這一點點東西,還有很多,比如如何與人進行溝通交往,跟同齡人,跟長輩,跟後輩等。還是同樣的,不去跟人多接觸多溝通的家長,也培養不出樂於助人外向活潑的孩子,言傳有限,身教為先。


推薦閱讀: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學習少兒編程呢?看看行家是怎麼分析的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嗎?
推薦兒童書籍的一絲絲心得及感慨
這是一個不缺方法的時代
讀人物傳記,立偉大志向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