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要以規劃避免盲目(一)

子女教育要以規劃避免盲目(一)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或個人,要想不走彎路,幾乎是不可能的。有些彎路是因完全沒有經驗可供借鑒,有些彎路是因形勢所逼(比如紅軍長征不是想往哪個方向走就往哪個方向走),有些卻是決策人未盡到應盡的責任。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勤奮,這幾乎是共識,不過多數人的理解是身體上勤奮,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勤奮思考,尋找阻力最小方向正確的道路。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有吸煙的習慣,因為思考比較辛苦,而不是體力勞動繁重。再努力,方向走錯了,就是南轅北轍這個成語一兩千年前就指出的大忌。

回想自己走過的道路,彎路真是太多了,光是工作的行業就換了好幾個,每換一個,之前積累的工作經驗、人脈等幾乎就化為烏有,這當然不是我想ZUO,我根本沒有ZUO的資本。以前是沒有互聯網的,要想學到非常需要的知識,那是需要一點運氣的。身邊也難得有什麼高人給予指點。實際上這是中國社會的普遍現象。記得以前有位領導,感嘆自己30多歲仍是一貧如洗,但並不是他不努力,他出身於高考大省,能在國家部委工作,顯然並不是他遊戲人生。

對於目前30-45歲身為父母的中國人而言,不管之前走了多少彎路,但畢竟趕上了中國高速發展的這個時代,真正努力工作的人,絕大多數生活和工作還是不錯的。之前的彎路很可能是因為可供學習的資料太少,但目前的網路時代,知識甚至是極有價值的知識,很可能是完全免費的。則這些父母應當多閱讀,多學習,多思考,為自己的子女未來儘可能少走彎路要付出必要的時間成本,少繳智商稅,讓子女的起跑線更靠前一些。

無數的中國父母為自己的未成年子女焦慮,這實為中國之福。我知道不少國家的人,特別是男人,就如同郭德綱相聲中說的,上炕認識娘們下炕認識鞋,根本不會養孩子。這種劣習一代代傳承,這樣的國家能有什麼希望?其實只要當父母的能對未來中國社會作一個大方向正確的判斷,就完全有可能把有限的時間、金錢等資源,用於子女正確的方向,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首先要對中國的未來有一個較為準確的判斷,這是必須的。據說最近快開學了,不少國內機場成群的學生去海外讀書,真是悲哀啊。以前出國是不可思議的,但改革開放以後,出國學習或移民的人非常多,問題是最後留在國外的人,恐怕95%甚至更多是後悔的。當然我並沒有調查過,也不知道有關的數據,這完全是我瞎猜。問題是這些人踏空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全球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歡迎外國人加入他們的中上流社會,華人在海外又不團結,恐怕註定就是二等公民。對移民海外的人,我真是非常佩服,不熟悉當地的語言、文化,多數也沒有當地的人脈,居然敢於走出這一步,圖的是什麼?

當然留學或是移民,都是正當合法的行為,我也不想說三道四,不過到說底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中國的未來是高處還是低處呢?中國建國後的成就看不到嗎?中國為什麼是全球唯一一個保持文明連續性的國家?按目前中國和美國的GDP增長速度,未來中國10年左右的時間,就將成為經濟第一大國,我真是搞不清楚為什麼有人要移民海外。

當然,對未來的判斷,不是簡單地把以往的趨勢進行延伸。1929年美國大蕭條後,蘇聯經濟異常地繁榮,於是當時美國大量的工程師、科學家大量移民蘇聯,事後後是完全錯誤的。觀察一個國家的未來,要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基本面的東西,要看背後的一些東西。凱恩斯的老婆是蘇聯人,在蘇聯經濟一枝獨秀的時候和老婆去蘇聯,就斷定蘇聯的繁榮不可持續。伍豪同志在大概1960年代就準確地預測蘇聯要在二三十年內走向終結。中國也好,西方也好,未來到底能否維持目前的發展或是墮落的趨勢,這並不是難事,關鍵是要動腦子,而不是聽各類磚家或是隔壁老苟的。

其次,教育要為中國的崛起做相應的準備或是調整。

在二戰前,全球科學界的通用語言是德語,因為德國的科學家水平最高,全球的科學家要想跟隨趨勢,自然要學德語,德國的科學家沒有必要遷就美國英國而學英語。但二戰後,馬上就改為英語了,原因當然不言而喻。改革開放前,還有不少中國學生學習俄言,現在當然就很少了。

各行各業都要與時俱進。現在微信和支付寶、信用卡支付流行了,小偷這個行業生存環境就大為惡化了。最近江蘇某地發生有人挑釁被反斃的事。當然這不是反白社會的事,因為原始的不白社會的環境已經不存在了。有個笑話說得挺有意思:

兒子:「什麼叫不白社會?」父親:「就是一群穿著西裝革履,說話特別和氣,喜歡捐錢做慈善,經常相應國家號召投資民生工程,跟領導合影的人。」兒子:「那那些身上畫滿了紋身,拿著砍刀戴著墨鏡抽煙喝酒跟人打架的呢?」父親:「孩子,那叫傻逼」。

如果認定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國,那有必要上全球很流行的雙語幼兒園嗎?據說現在美國的特高壓電網的工作人員,講的是中文,因為這套系統是從中國引進的。未來的世界,要想和中國合作,想賺中國的錢,想引進中國的技術,想向中國賣產品,最好講中文。英語的重要性在未來中國社會將顯著下降。所以家長們宜考慮大幅降低子女在英語學習上的成本。

小孩子學英語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英語是一種比中文低級的語言。中文掌握4000多個漢字就夠了,但英語有三四百萬個單詞,英語的思維要比中文慢得多,英語背完九九乘法表要45秒,中文只需要30秒,英語學得多,不利於智商的提高。

有不少家長讓子女學習拉丁舞,練跆拳道,這顯然是中國的實力仍顯著落後於全球平均水平時的一種社會認同。中國的家長會讓自己的寶貝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一種非洲特色,但非常好聽的樂器嗎?我認為是基本不可能的。這樣的話,跆拳道、空手道之類的東西,可千萬不要學。

現在不少一線城市的學校,每逢一些西方節目,比如萬聖節、聖誕節,會搞一些活動。我家去年還給孩子買了個南瓜燈。以後這類節日很可能就是個笑柄。西方人會過中國的七夕節嗎?會過巴西的狂歡節嗎?當然過個節花不了多少錢,關鍵是未成年人不應當了解這種東西,有這個時間,不如多了解一下中國的歷史和各類學術思想,多背1000首中國古詩詞。

第三,子女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有數。

美國第一任副總統,也是第二任總統亞當斯曾說過:「我們必須去鑽研政治和軍事,這樣我們的孩子們就能夠獲得自由去鑽研工業和商業。我們的孩子們必須去鑽研工業和商業,這樣他們的孩子就可能去鑽研藝術和文學。」家庭不同的環境,子女需要做的事完全不一樣。農民工第一代,就是埋頭掙錢,但農民工第一代,就不宜用自己當年的思維要求自己的子女了。

中國也是發展太快了,所以不少中國父母更搞不清楚這個事情。子女未來要追求出人頭地,還是平安健康當一個快樂幸福的小市民?這個關鍵的區別要把握好。最近看到一個未證實的微信文章,講一個8歲的小孩子因為父母壓力過大的培訓學習,死亡。如果當父母的就不是一個全能型的天才式的人物,未能出人頭地,成為全國傑出青年,則未來中國各產業將更加全面地產能過剩,創業成功的概率將更加微乎其微,就不應當苛求子女。

不少一線城市的父母的焦慮就來源於起跑線一說。其實有些領域的較量是無止境的。當年為了英語六級考試,曾一天背50-80個新單詞,這是大學三年級的事,但現在北京不少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就能達到大學英語六級的水平。每一個人都有其特長的弱點,毛澤東擅長軍事指揮、書法等很多領域,周恩來這兩個方面似乎並不在行,但周有他獨特的優勢。父母可千萬不要讓子女在成為各個領域的3流人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子女的特長教育尤其要把目的想清楚。以鋼琴為首的各類樂器,還有書法、舞蹈、外語、棋類、奧數、各類體育項目等,子女成年後以此為生的概率恐怕1%都不到,世界冠軍這樣的夢不是不可以做,但太多的家長和彩票銷售點經常光顧的社會DIDUAN人員一樣,不了解概率論的基本知識。子女喜歡一些項目,那當然盡量支持,但明明不喜歡還要花成本並強加於人,真是無法理解這種思維。

興趣是個好東西。最近2年夏天踢球雖然很熱但趨之若鶩,因為有興趣。但對於很多人喜歡的卡拉OK,出國旅遊,我是完全無法理解,免費的都不願意參加。曾在某集團公司有機會歐洲近1周大概五六國游,我都放棄。子女如果多數時間都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和父母對抗的概率就顯著下降,身心健康難道不重要?更何況多數培訓項目,能發展成一種職業或是生意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有些特長是可以鼓勵的,比如格鬥,不是為了欺負人,起碼在必要的時候可以保護自己。另外體育類的項目,起碼有利於健康。


推薦閱讀:

有多少積累才可以安度晚年
現在的自己好像是有點迷茫了
"時間焦慮":有一天夢中驚醒,突然意識到自己今年30了...
「手帳式思維」管理人生目標
行程規劃

TAG:家庭教育 | 人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