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別再做那條舔狗和毛毛蟲了好嗎?

這次,別再做那條舔狗和毛毛蟲了好嗎?

2 人贊了文章

本期作者:喵喵

舔狗 ,一個出現不久的辭彙,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在我看來,舔狗是一個群體,他們實際上指代的是一種行為,代表著在一段關係中(也許是戀愛也許是單相思)一種地位不對等的不平衡的付出與收穫的行為。你無法勸說他們去放棄,因為在他們眼中只有那個人才是最亮的啟明星,車子中的蝙蝠戰車,武器中的無限手套。

為什麼在一段關係中,會出現這種行為呢?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在這種關係中,經常會出現的情景:追求目標→示好或過暖行為→受挫折→自卑從而將自己地位拉低→增加付出從而感動自己→使自己在關係中看到希望


從我的角度看,舔狗行為表面上是為了使關係升溫,但真的用意其實是為了感動自己。因為這些行為,大部分時候並不會得到所期待的回報。逐漸的,作為追求者,感到自己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漸漸地,曾經自詡一片赤誠之心就多出了怨恨和不甘,「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憑什麼你還對我愛答不理,抑或是更深地陷入自卑的深淵,自我否定以往做過的一切,繼續努力的進行舔狗行為,沉浸在自我感動中無法自拔。

在他們的心中,持續的感動自己,就會認為一切都是可能的,他們所期望的理所應當會實現。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個有趣的實驗。

法國心理學專家約翰·法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連,圍成一圈,並在花盆周圍不遠處撒了一些毛毛蟲比較愛吃的松針。

毛毛蟲天生有一種「跟隨」性。毛毛蟲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我們總是用「做了多少」來評價工作質量的優劣,並不關注結果。我們盲目地跟隨著既定的路線,從未想過重新思考「重生」的方向。有時候沒有那麼難,就像那些毛毛蟲,他們只需要往旁邊看一看,轉一轉頭,換一個行走的方向,獲得的就是「重生」。

我們很多人的工作都是處於這樣的模式下,一味追求前進,但大多方向不明。終有一天傾盡所有才發現,做的都是無用功。

而在這期間的滿足感都來自於我們之前提到的——自我感動

我們每個人又何嘗沒有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沉浸在這種自我感動中,它攜帶著我們的期望。但這終究是不真實的,我們是社會動物,我們需要外界的回應,而當回應是"不"的時候.... 不真實的,不合理的定會破碎。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說,「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所以請不要再當舔狗,不要再當那條毛毛蟲,不要再煞費苦心,竭盡全力的自我感動。

推薦閱讀:

生命中感謝為我撐傘的人!
讀完《具身認知》收穫的三點建議以及給四類人的忠告
為什麼偽心理學總被相信?
為什麼你對我越好,我越想欺負你?
植物也有意識?這項實驗震驚了世界

TAG:生物學 | 心理學 | 日常行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