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道德經》智慧破解交易獲利之道(31-40)

用《道德經》智慧破解交易獲利之道(31-40)

老子說:「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欲攫取天下任由自己擺布,是達不成的。天下是神聖的存在,是不可被誰任意擺弄的。如果執意妄為,既會敗壞自然秩序,也會使自己身敗名裂。明知不可為而執意為之,則會失去天下 。所以,天下事物任其自由發展,任其前行或隨後;緩和或急躁;強健或羸弱;自愛或自毀。用這樣的理念治理天下,是出於對自然之道的深刻理解。聖人對待天下事物,不過分嚴苛,不過 分繁雜,更不可以走極端。

對於交易者來說,無論管理多少資金,你是支配金錢的主人,而你面對的市場則是天下。交易者不可以一己的慾望,任意攫取天下的利益。如果誰有這樣的慾望,以為憑實力就能主宰一 切,長期而言絕無成功可能。

如果說每年獲得10%—30%回報率是賺錢的話,那麼每月平均獲得30%回報率就是志在天下。這麼高的回報率,的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然而,在一個成熟的、可雙向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市場 ,這是完全可能實現的。絕大多數人把市場交易考慮得太複雜了,在面對市場這個不透明、混沌和隨機性事物時,不知道用什麼方式去面對。事關自己的金錢得失,很多人只是希望從市場里 攫取利益,卻不懂得如何與市場共舞。

如果說必須看準了機會才能進入市場,那你就是在以嚴苛的方式,要求市場和你自己。這種情況下,你不是失去了賺錢的機會,就是失去了金錢。因為嚴苛的要求使你往往不能認識市場 ,而這種認知缺陷會使你的交易方式與市場背道而馳。有人為自己制定出幾十條交易原則,希望能與市場保持一致性,但這種繁瑣的自我要求,只會使自己無所適從,或者死死抓住虧損不放 。人們常常聽到一些非常極端的交易格言,苛求自己交易賺錢「穩、准、狠」,結果許多人卻因此而破產。

以我的體驗來講,交易獲利的方式要回歸到簡單,買與賣的決定不能超過一個理由,甚至從嚴格意義上講,作出買與賣的決定是沒有理由的。我執行的簡單機械的交易動作,是與市場隨 機性相適應的。我給予市場充分自由,也讓自己的可選擇性具有充分自由。有效的獲利方式,必須超越單只K線、K線組合結構以及結構趨勢和時間框架這類舊的交易技巧。

我平時不看新聞,不看專家對市場的解讀,不看任何技術指標和所謂的趨勢。我對待市場的態度是:任由市場自由自在地運行,不猜測市場會怎樣或不會怎樣,用一種最簡略的策略保持 自己的適應性,保證自己以順其自然的方式與市場同步。如果能保持這樣的交易方式,不管交易者是草根還是精英,都會實現志在天下的目的。

老子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用道的思想輔佐君王的人,不會依靠軍隊去強行征服天下。征服天下這種事總是反覆為征服者們帶來應有的報應。軍隊所到的地方,總是布滿荊棘;軍隊征戰完畢,也總會有令人難以生 存的荒年。

善於用兵的人,只求達到勝利的效果而已,不敢憑藉自己的武力稱霸。勝利之後不要自負,同樣不要炫耀,更不要驕傲自滿,勝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勝利後就不要再恃強凌弱了。

每件事物發展到強盛的階段就開始轉向衰老,這就是沒有遵循道,不遵循道就很容易提前走向死亡。

在金融市場交易獲利,不同於戰場作戰,雖然兩者都有對沖性質的對抗,但卻屬於兩個不同的領域。樣式不同,對抗方式不同,劇烈程度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戰爭勝負是事關人命的生死博弈,而交易獲利只是事關利益的輾轉騰挪。戰爭的雙方都試圖最大限度打擊對方,不會留有餘地,交易卻會因市場具有的深度,使對沖雙方隨時可能改變立 場和方向。在我看來,戰爭是撞車事故,生與死取決於車子的安全性能和運氣,而交易獲利是騎山地自行車,只是一般性的平衡技術,任何人都可以掌握。

老子出於悲天憫人的偉大情懷,在《道德經》里明確表明了他的反戰思想:勝之不武,讓之有德。作為一個交易者,這是必須用心體悟才能獲得的智慧。交易者在短期成功以後,獲得大 量金錢,可能會忘乎所以,產生稱霸市場、操控市場的慾望。老子的智慧教導我們,交易者應該修鍊自己的品德,唯有如此,交易生命才能更長久。對掌握巨大資金的交易者而言,更是如此 !

老子說:「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 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尖兵利器,是不祥和的東西,遵循道的人通常都不與之相處。君子居處以左邊為貴,用兵打戰以右邊為貴,這是表示戰爭是與人道背道而馳的事情。由於兵器是不祥和的東西,君子不得 已才會使用,即使出於萬不得已而使用它,也要以冷靜低調的方式淡然處之。即使用兵取得了效果,也不可因此而自鳴得意。自鳴得意者是以殺人為樂的,這樣的人不可能得志於天下。按照 儀軌,吉慶之事以左邊為上,凶喪之事以右邊為上;偏將軍居於左邊,上將軍居於右邊。這說明軍列秩序的儀軌等同於凶喪之事,因此,對準備出征的軍隊,要真心對他們表示哀傷痛心,並 且以喪禮妥善安置死者。

老子的思想以道義作為出發點,其反戰思想是非常鮮明的。然而,老子的「無為」思想卻並不代表消極避戰,他只是把戰爭看成是不得已而為之,不是窮兵黷武,不是爭霸天下。在《道 德經》第五十七章里,他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並且說:「國之重器不可示人。」這些都表達了既反對使用戰爭解決問題,又時刻準備著,用戰爭反對戰爭的思想。

在金融市場里開展交易,不能視為參與戰爭那麼沉重。交易獲利不是出兵征戰,不是你死我活的生死博弈,也不需要《孫子兵法》那樣的理論知識來武裝自己。

交易獲利是在尋找生活的快樂,是追求快樂的遊戲。交易獲利的智慧只是如何做出聰明的選擇而已,用市場給予的可選擇性來替代預測、分析和判斷。

有人說:「寧願錯失機會,也不可損失金錢。」在我看來,說這種話的人,還沒有懂得怎麼聰明地做交易,什麼是可選擇性,根本不知道虧損和機會之間如何統一協調,更沒有弄明白在 交易獲利之道里是「榮辱同源,虧贏同源」的。所謂「愚者見石,智者見泉」就是表達了這種差別。所謂道可助人,就在於人必須有自己與道同行的原則,否則,只能被眼見的石頭絆倒。

從交易獲利的角度講,機會可能比金錢更重要。市場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讓人在失去一天的獲利機會後,讓你失去一個月的回報率。做出聰明的選擇並不困難,只是被許多人說得太難 罷了。交易獲利的聰明選擇,只需從《道德經》「勝之不武,讓之有德」的理念中獲得啟發,明白什麼是可選擇性智慧。也就是說,交易獲利的方式不是抓住市場「破綻」以巧取豪奪,而是 順應市場的可能性變化。遵守自己的策略及原則,虧損與盈利只是過程中對沖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交易者只需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和「應其變而變」。這樣的交易方式只是遊戲,而不是抗爭;是與市場共舞,只需要稍作啟發性訓練就能掌握的。正如華爾街里有良知的高人所說的: 任何事情只要有一兩個人可以做到,就一定可以被其他人所掌握。

老子說:「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 猶川穀之於江海。」

化育萬事萬物的道,通常出於無名。它雖然幽隱渺小,但是天下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使之臣服。如果君王能以體守於道的原則治理天下,那麼天下將會自然歸服。正如天地諧和一體而普降 的甘露,沒有人指使也會自然均勻。人是由道創生的,但反過來又能認知「道」的存在。只有人具有格物致知的能力,也只有人能用明確的概念來描述萬事萬物。有了概念性描述,人作為觀 察者就可以體察到當下的現實,但是,由於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且始終存在著認知缺陷,因此在面臨無知的邊界時要適可而止,不可自以為是地妄加猜測事物的發展趨勢。懂得適可而止就 不會有危險,有道蒞臨的天下是和諧統一的,好像天下的溪水、河流都流歸江海一樣。

聖人老子,在那樣遙遠的年代,就能以蘊涵人類最大智慧的邏輯,向我們描述了道的存在方式,並教導後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智慧去探索和把握未知世界。在面對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 的事物時,有效的策略不是躲避它們,也不是僅僅要謀求存活。我們還要具有使命感,去遵循道的原則,與萬事萬物共舞,並從中獲得應有的利益。

人在與不確定性事物互動時,應具有一種反脆弱性。反脆弱性不同於強韌性,強韌性只是具有復原力,也就是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既不會增加也沒有減少,而反脆弱性卻是在遭受不確定 性打擊,或經受住波動的壓力後,會獲得比原來更多的利益。這種智慧,是應用可選擇性策略,讓我們在遭受衝擊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強大。引申到金融交易市場,就是人們可以用一種單純的 技術性策略,在市場表現越不穩定、波動性越大時,實現越多的利益。儘管獲得反脆弱性的過程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但當你成為最終贏家時,還是非常值得的。

用最簡單的原則把握金融交易獲利之道,是在遵循道、體驗道的過程中實現和諧統一,使自己的交易方式也像容納溪水、河流的大海一樣,既包容自己不想要的虧損,同時又能彙集巨大 財富。如果有人能找到這樣的交易獲利之道,我想,不管他擁有的資本是多是少,也不管他的年齡是大是小,他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時空轉換中不斷地壯大起來。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在與他人互動時能夠了解他人的需求與好惡是智慧,從對自我內在的觀照中發現自己的品性是明智。在與他人互動時不失自我,並且能獲得他人的認同是有力,發現自己的弱點並能克服 它是剛強。在與人或事物互動中,以持守於道的原則獲得利益為滿足就是富有。始終堅持這樣的原則而力行不懈就是有志。不離失自己的根本,堅守、依持於道的原則,才能獲得利益的長久 。肉體雖死而精神卻流傳於世才是真正的長壽。

聖經里說:「不可論斷別人,你怎樣論斷別人,神就會怎樣論斷你。你不能只看到別人身上刺,卻看不到自己眼裡的梁木。」

為什麼不能論斷人?人作為由道創生的唯一具有自我意識的生物,其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而「他人」只是人的自我意識整體完整性不可分割的部分。所有我對別人的構想、猜測和 論斷,都只是出於我的意識,並不能說明那個真實的別人就是我想的那樣。所以人是不可被論斷的,不可被我的論斷規定為是什麼人,會怎樣。

正是如此,人才能意識到這個世界有一個創生萬事萬物,並且決定萬事萬物秩序、類別的「道」的存在。這說明了人的自我意識具有與「道」同構的特性,人也會憑著自由意志來規定人 類社會應有的秩序。人既是由「道」所規定,同時又是「道」的載體。老子說「知人者智」,但是怎麼能知人呢?那就是「自知者明」。也就是說,人是從內在觀照中發現了自我的品性,並 由此認知內在意識里的他人,推及認知外在於我、獨立於我的別人。所以,對他人的論斷不過是對自己的論斷而已。

由此可見,作為人群聚合體構成的市場,比個人系統更加複雜,是不可被人預測的。不管是什麼人,也不管他有多大的自信,所有的預測、論斷都不過是猜測而已。「勝人者有力」,老 子所說的「勝」,其含義不是要「戰勝」別人。「戰勝」有侵犯和霸佔的意味,而老子的思想是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的和諧互動。「勝」的真實意思是在互動時獲得別人的「認同」、「協 和」,因此,老子才接下來說「自勝者強」——只有戰勝自己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強大。

就市場交易這個有限的領域而言,所謂的「知足者富」不是通過一次交易賺到一大筆錢就算富有。一次交易只是交易過程中邁出的一步而已,每一次交易都應該持守於市場之道,以連續 交易獲得的對沖結果為檢驗。如果始終堅持這樣的原則而厲行不懈,就是有遠大志向的交易者。始終不離失市場之道的,始終依持於道的原則來開展每一筆交易,才能獲得交易生命的長久。 無論怎麼說,市場的生命會比人的肉體生命長,如果交易者能將自己的交易思想和交易方式流傳於後世,也是自己生命形式的延長。

老子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廣泛流通,可普及於或左或右的各種領域。萬物依靠它才得以生存,而它成就萬物卻不居功自傲,護養萬物而不肆行管制,它通常無欲無求,顯得非常虛無渺小;萬物都歸附於它, 卻感受不到它的拘管限制,可以顯得浩大無邊。就是因為它不自大於萬物,所以能涵納萬物而趨於無限。」

老子在《道德經》的這一章,再次重複道的無所不在,這是為下一章「執大象,天下往」作鋪墊性描述。在此,先不展開闡述「道」對交易獲利的意義。交易獲利之道的關鍵就在於認識 什麼是「執大象」,從而做到「天下往」,具體留在下一章里再說。

老子:「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在運作萬事萬物時的具體表現是,想要收斂某種事物,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某種事物,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某種事物,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某種事物,必先給予它。這就是自然之道的微妙原理,是柔弱戰勝剛強的基本道理。誰想深刻地體悟這樣微妙的道理,就該像魚那樣不離江河湖海,把從中體悟到的生存原則和策略作為必須保守的秘密,不可展示給他人。

有人會將《道德經》這一章所講的內容,看成是老子在講述如何搞陰謀,甚至將整部《道德經》看成是陰謀論。但是,陰謀論永遠出自於灰暗的靈魂,而《道德經》出自於老子的無私而光明的智慧。老子將自身融入自然之道,從道化育萬事萬物的運作方式中獲得啟示,從事物表象返回到根本性認識。《道德經》是供全人類分享的偉大智慧。

老子歷來認為,道的本質是不透明、不可名狀和不可知的,但是道所化育的事物的表象是可以被觀察到的。由道創生的唯一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其意識的完整性必然會基於當下觀察到的方向而警惕相反的另一面,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道德經》揭示的正與反,其實是在告訴人們,它們在人的意識完整性里只是鏡像的同一面反襯。正與反同源,猶如交易獲利時,當交易者認為必要的損失是可以接受的,那麼虧損就不再是虧損了,這時的虧損就相對於獲得利益的成本而已。

基於以上觀點,我們才會在市場上聽到,當股票價格出現下跌時,人們會說「價值是跌出來的」。也正是這樣,人們才會弄出所謂的「超買與超賣」概念。然而,當人們理解了《道德經》這一章所表達的思想,就會明白這些說法和概念不過是在教人如何玩愚人遊戲而已。因為,你已有了自己體悟於道的原則和策略,除了做到像老子教導的那樣「多聞數窮,不如守中」外,就是「國之利器不可示人」。每個人的心靈就是一個國,當你擁有的原則和策略,可以使你與道的運作方式保持一致,舍此何求呢?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看似無所作為,卻是無所不為。任何管理者,如果能用道的原則管理事物,事物就會順其自然地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當事物順利發展時,所帶來的利益卻會讓人產生不切實際的慾望。這時,作為事物的管理者,必須對這種不切實際的慾望加以壓制,並以意志力鎮守住當初的原則,使慾望回歸幾近於道的樸素狀態。這時,管理者和被管理的事物才會再次回歸到正確軌道,實現穩定的收益。

如果市場交易者是用體道、遵道和守道的方式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交易規則,那麼交易過程往往是清凈無為的。這樣的無為往往讓人覺得有點寂寞難耐,似乎一切只是在靜靜地等待事情發生,除此之外幾乎是無事可做。這是將自己完全交給了市場的狀態,虧損與獲利都由市場去作為,交易者只是堅守著原則、策略、設置和簡單機械的交易動作。

這是一個虧損與盈利對沖的過程,是交易者情緒波動的過程,儘管他明白最終的結果會贏,但過程中的情緒波動在所難免,所以才會有「沒有膽量就沒有信念」的說法。然而,只要交易者所堅守的原則、策略和設置具有足夠的柔韌性,具有開放的反脆弱性,其交易過程最終會自然而然地實現利潤,這是由老子所說的柔韌性,即交易系統的反脆弱性所決定的優勢。由此可見,以艱苦樸素的思想傳統作為交易獲利的理念,其中蘊藏著偉大的智慧。聰明的交易者總是利用市場的作為,使自己的「無為」變成了「無不為」。這就是交易獲利的思想精髓。

本章是《道德經》「道經」的最後一章,老子在此再次說明道與人之間如何互動,目的是承上啟下地接著講述《道德經》下篇「德經」。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 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擁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以其為人處事而彰顯德行,因此這種人有真實的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下德者只會自我標榜擁有他人所不具有的德行,所以這種人其實無德。擁有高尚品德 的人,內在沒有一個固定的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的樣式,因此無需裝得道貌岸然來顯示自己的作為。下德之人,總是非常在乎外在的名譽,總想多做多為以博取他人的關注。上德者一切順其自 然,當然不會有自己的施德目的、作為和對象。上仁者則刻意推行仁,但也一視同仁而沒有確定的施仁對象。上義者刻意施義並有自己的對象範圍;上禮者則刻意推行禮而沒有人響應,乃捋 起衣袖上前強拉硬拽。

所以,背道而馳之人,總是強調德;無德之人總會強調仁愛;無仁愛之心的人,總是強調禮。然而,僅僅拘泥於禮的人則是無忠信可言的,是信義淺薄的,信義淺薄則是社會禍亂之首。 由此可見,各種現行的社會知見,不過是人的自我意識演化出的鋪張擺設,用它來踏上新途,那是愚蠢的開始!脫落形骸而敢於擔當的大丈夫,立身厚重而不喜輕薄,追求樸實而不崇尚浮華 ,因此要捨棄淺薄虛華,選取淳厚樸實。

老子在《道德經》里向我們揭示了與不透明、混沌和不確定性事物互動的方式,同時揭示了道與人、道與德之間的關係。人由道生,人從尋道的體驗中獲得遵道之德,在德的化育下獲得 成長。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識讓人處於與道分離的狀態,但是道的驅動力始終在驅動著人心回歸。道的不透明、混沌和人的認知的有限理性,讓人始終無法準確把握道的真實存在,所以人的成 長只能來自於與道的互動。在與道互動的過程中,通過模仿道,人獲得了行為規範,形成了品德,重新與道合為一體。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 智慧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