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和孩子定規矩,才是家長最明智的教育方式

好好和孩子定規矩,才是家長最明智的教育方式

說好了不買小東西,一進商店他就攥著糖果、玩具不鬆手;講好了只玩10分鐘就回家,到時間後他偏鬧著再玩一會兒;定好了寫作業的時間,可他總要拖到臨睡時才哭著說作業還沒做……跟孩子定的規矩,總被孩子輕易推翻。

有一對父母讓孩子自己走路上學,因為只有兩英里,父母不願意起早送孩子,便告訴孩子說,林肯跟你這麼大的時候自己清晨要走15英里去砍柴。孩子嘟囔道:林肯跟你這麼大年齡的時候已經是總統了!為何我要跟林肯比,你就不跟林肯比呢?

在傳統文化里,父母給孩子定的「家法」父母本人是不需要執行的,但孩子必須執行。即使今天的中國人,也照樣不少沿襲著這套「家法」管教自己的孩子。比如:父母不許孩子看電視,必須到自己的房間去讀書,而父母卻可以看電視。孩子不能提出「我不能看電視,為何你能?」的疑問。如果孩子有這樣的疑問,父母立刻告訴孩子:「你看書可以考第一,你上次沒有考第一。你將來要去北大,看電視影響你學習,而我不需要學習!」。

那孩子就不明白了,父母就不需要提高業務能力了?你在你們單位是第一嗎?為何不提高自己的能力而當第一反而看電視?但如果孩子提問父母這樣的問題,就必然挨罵。孩子就發現,這個家庭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是不公平的,是監獄,孩子是犯人,父母就是看守。

很多家長都想當然的認為,長幼有序,所以孩子就應當乖乖遵守家長定的規矩,必須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然而孩子可不吃這一套。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家長有這種心理,孩子才更聽不進話,更喜歡跟家長對著干。有時是媽媽越責問,孩子就越抵觸,反抗也越強烈。孩子每次跟媽媽對著干,都是有原因的。所以要想讓孩子遵守規矩,家長應該給孩子更明確的理由,而絕非「我是家長,我說了算」式的命令。

世界上並不存在著讓犟小孩瞬間變成乖小孩的「特效藥」——讓孩子變得懂事不是夢,但需要你的努力與投入。它告訴我們面對易衝動的孩子家長們首先要做好準備,應對孩子才不費勁。其次要學會尊重孩子的個性,合理引導孩子,倔勁也能換來成功。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合理的期望值。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成長為健康幸福、適應力強、意志堅定的人:希望他們學會為自己的未來著想,做出明智的決定。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實現這些目標應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孩子的快樂、適應力與意志力的程度,與我們的教育方法密切相關。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長為健康幸福、適應力強、意志堅定的人,希望他們學會為自己的未來著想,作出明智的決定。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實現這些目標應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開始。孩子的快樂,適應力與意志力的程度,與我們的教育方法密切相關。如果每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你都要反駁、斥責他,那孩子長大後終將不會快樂,只會覺得自己很糟糕,缺乏自信心。我們應該允許甚至歡迎孩子能對你的要求或命令提出質疑,而不應該把這看作是對家長權威的挑戰。

我們應該知道,如果你想讓孩子變得自信、堅強,必須從小培養,不能封了孩子的嘴,也不能因為孩子有抵觸情緒、提反對意見而懲罰他。我們必須記住,和孩子定規矩的目的不是遏制孩子的天性,也不是打擊他的信心,而是鼓勵他努力照正確的做法去做,同時也讓他知道「一意孤行」和「見機行事」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這樣,孩子就組建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具體、恰當的獎罰細則,這樣就能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抉擇、學會思考和判斷,從而減輕我們的育兒負擔,改善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孩子也會因此變得幸福快樂,更能適應社會。

孩子的情緒反應主要取決於家長的心理狀態及家長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應對能力。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沒有不願意說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聽話的父母。沒有不守規矩的孩子,只有不會定規矩的父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方法和技巧的父母。

在孩子情緒反應的每一個階段,你都可以改變自己的應對方式,讓自己保持頭腦冷靜,思維清晰。一點一滴的改變,就能讓你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並逐漸成為教導有方的家長。

和孩子溝通時,一定不要一開始就進入「備戰」狀態。為了保持冷靜,在與孩子溝通之前,我們可以先深呼吸,然後暗示自己保持冷靜,不要和孩子計較太多。這樣你就會做好思想準備,保持冷靜從而理智地教育孩子。作為家長,重要的任務是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矩,而不是強逼孩子遵守規矩。我們有些時候無法阻止孩子說一些氣話或做一些氣人的事,我們無法干預,你可以趕緊離開孩子的視線,去散散心等平靜下來再去教育孩子。

永遠別指望孩子能對你定的每個規矩都服從,孩子有抵觸情緒是很正常的。我們開始回應孩子時,不要帶主觀情緒,不要翻舊賬,而要用恰當的積極後果與消極後果來引導孩子作出選擇。所有人,包括我們和孩子在內,都會吃一塹長一智,不犯錯誤,你就不知道哪些方法管用,哪些方法不管用。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在短期內看不出成效,也不用著急,可以多觀察一段時間,或者想想是不是還有改進的空間。

更孩子發生衝突時,不要總追問「孩子究竟是怎麼了」,而要想想「我應該做些什麼」。如果我們能堅持以這種觀點看問題,那家庭生活將會非常和睦,孩子也將會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


推薦閱讀:

「媽媽,我這次沒考好。」媽媽竟然這樣回答……太機智了!(家庭教育的智慧分享)
【家庭教育】中國式家庭:隱身的爸爸 焦慮的媽媽
我家有個高敏感寶寶,是喜還是憂?
家庭教育,這9個觀念很重要
認識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TAG:教育方式 | 家庭教育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