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不小的人了, 怎麼還掙著年輕人的錢?

老大不小的人了, 怎麼還掙著年輕人的錢?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惑,那就是眼看著同齡人各個在職場風生水起,而唯獨自己,多年來不曾有一絲的進步,依然做著和多年前並無本質差別的基層工作,拿著一份和多年前水平相當的收入?事實上,職場上的發展和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都離不開客觀環境和主觀努力。

而置身於客觀環境中,個體是否能夠在每個階段發現並利用機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TA未來的處境。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沒有人有義務根據你平庸的現在,去推斷你輝煌的未來」。

30多歲了,有點不甘又慌得一比因「打雜」而離職,往往一事無成

所謂無知者無畏,初入職場的畢業生難免心高氣傲,對工作挑三揀四,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混跡於各大人才市場,只是為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然而問題在於,一切向「分」看的考試製度,又到底能培養出怎樣的應用型人才呢?

從改革開放至今,尤其是大學開始擴招之後的這些年,我們的大學教育呈現出異常「寬鬆」的局面:經過了高考的壓力和洗禮,很多人把大學生涯當做娛樂休閑時光,連大學教育最基本的目標都沒有達到。

事實上,大學教育多是給我們打個底子:包括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自學能力,等等,真從校園走向企業,從書本走向實踐,少不得一切從零開始。

職場最開始的三年,一個畢業生需要經過「改頭換面」的洗禮方能成長為合格的職場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熟悉職場規則;

2、了解及熟悉所在企業的行業,掌握必要的行業信息,熟悉企業的運轉規律;

3、積累實實在在的工作技能。

也就意味著,畢業時的一紙文憑只代表了你的學習經歷,何況對很多千千萬萬的孫茹而言,這幾年又是如何「矇混過關」的,心裡還沒點兒數嗎?

不會識別機會,就別抱怨沒有機會:

1、參會的人員級別。

通常而言,能參加這種會議的都是和企業發展密切相關的人物,例如企業內部的中高管、重要的客戶及供應商,等等。

2、會議內容。

諸如專程召開及組織的會議,如果你仔細聆聽,有很多是事關公司戰略規劃及行業信息的,作為會議組織者的你,享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可以旁聽一場又一場會議,換成一個有主動學習和成長意識的員工,這是多好的學習機會呢!

3、能力積累。

不論是從會議的組織安排、通知各參會單位及個人、還是會議中期的調度協調,包括會議後期輸出會議紀要,都足以鍛煉一個人的協調溝通能力、臨場應變能力、思維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等等。

這份工作做得好,可以給參會的各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以後孫茹開展工作、甚至獨當一面負責某個項目,無疑會積累良好的能力及人脈基礎。

那個時候的你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好機會,經常出岔子。要麼就是人員沒有通知到位,要麼就是人到齊了才發現話筒沒有調試、投影設備也沒有弄好,會議結束後要好幾天才能做出會議紀要,但這份會議紀要更像是一篇流水賬,沒有詳略看不到重點,更缺乏邏輯......

幾次三番下來,領導失去了耐心,更對這個員工失去了信心。所以後期,工作量越來越少,但卻一點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以「這份工作沒有成長空間」為由主動離職。

30多歲職業規劃,從哪幾方面考慮?

有可能懊惱不已,但木已成舟。如今的問題是,該如何汲取教訓,不再重複之前的錯誤?

1、職業發展與家庭責任

30歲之後的職業發展,對於女性而言,往往比不了20多歲的時候。

其中最大的因素就在於家庭。

大約等於「家長親自重溫小學的學習時光」。孩子的日常輔導、心理疏導、課業檢查、學習習慣的培養等等,都需要家長中的一方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這個責任,往往落在廣大女性同胞的肩上。

當然,別忘了你的父母。如果你的父母身體健康,實乃人生大幸,你趕緊趁這幾年好好發展,一旦他們出了任何狀況,都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

2、能力與職業匹配度

為什麼大量的招聘信息都明確註明「5年」、「10年」等經驗要求呢?因為工作時間對這些招聘單位而言往往意味著相匹配的能力等級。

同樣的工作,5年和10年的經驗肯定是不一樣的。工作年限越長,意味著你的能力越強,對這個行業的了解越多,實際處理事務的經驗越豐富。如果你的經歷零零散散,缺乏長期在一個領域堅持的經歷,也就意味著,你無法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連很多機會的門都摸不到。

3、能力的構建與提升

能力主要分三個核心:知識、技能、才幹。

這正應了那句老話——「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如果你苦於沒有機會,與其抱怨不如反思自己:到底還有哪些方面不足?根據我的諮詢經驗來看,只有你在一個方向上堅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可能產生回報,這種回報才會對你的職業產生正向影響,也就是長時間的積累。

唯有如此,你的基礎才能足夠紮實和牢固,你的腳跟也會站的更穩。


推薦閱讀:

讓年輕人找到自己,隨心而行的4本書
用麥當勞捕獲年輕人
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 年輕人也健忘
有沒有那一個瞬間覺得年輕真好

TAG:職業規劃 | 年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