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只做三種事,學習、「學習」和「學習」

大學裡只做三種事,學習、「學習」和「學習」

來自專欄大學生1 人贊了文章

去做最有價值的事,以投資未來的眼光去做事,以最快的方式去「野蠻生長」。

前陣子,朋友打電話來跟我嘮家常、聊夢想、談大學。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原則和初心這件事上,朋友激動的跟我講起,他找到了一種很好的過法,關於大學四年或者一生的,那就是去「去經歷,然後把那些經歷串成一個一個的故事。」

接著吧啦吧啦跟我講了一大堆,突然話題一轉,丟給我一個炸彈「你有沒有一個原則?關於大學四年的,你現在還是在按著你的初衷在走嗎?」

思索良久,沒有回答朋友。關於「原則」,我從大一開始那陣就一直在尋找著,只是那時候不叫原則,只知道要找一個行事的標準,去把我的大學過得最有意義,瑞·達利歐叫它「原則」。

我見過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他們的大學都很精彩,他們目標都很明確,他們都有一個自己的大學原則。

有一心學習,最後考去了北京大學的;有熱衷比賽,大學四年參加過各種創業大賽,獎狀放滿了整個宿舍的;有喜愛旅行,大學四年就走遍了大江南北的;有獨立自主,大學四年完全靠自己養活自己的;有勇敢創業,還沒畢業就已經買了小車的;有隨心適意,只想和情侶膩在一起就好的;當然還有一種,像我朋友那般,既學習,又談戀愛,還打比賽,創業,自己養活自己的……

這麼多種精彩的大學生活,我要不要從他們中選擇一種我比較喜歡的,然後去努力走跟他們一樣的路呢?

那時候,我對於原則還處在摸索階段,心裡只有一個模糊的念頭。大概就是去做最有價值的事,以投資未來的眼光去做事,以最快的方式去「野蠻生長」。

所以後來我去嘗試了創業,我以為那會是我的大學原則。但是創業差不多一年,真的好辛苦,也確實在野蠻生長,但是總感覺有某種局限,成績也一落千丈,每天要花大把的時間去做一些瑣碎的小事。慢慢發現,那應該不是我最想要的東西,大學裡不是去創業的時候,至少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如此。

後來我終於在看「得到知識發布會」時找到了我的原則:大學裡只做一件事——學習,只做三種事——學習、「學習」和「學習」。

羅胖讓我意識到了自己在認知和眼界上面的巨大缺陷,那時的我像極了一隻住在井底的青蛙,雖然喜歡蹦躂,但也僅限於自己那口井那麼大的空間而已,始終無法去到更廣闊的天空。

而這個世界進步太快,僅僅十年時間互聯網就可以發達到如此地步,我從未想到一個手機可以干這麼多事;小時候心心念念的遊戲——武林外傳,現在看來好幼稚;高中之前從來沒聽說過網購,到現在的大多數衣服是通過網購來完成的……

且這個世界還在以加速度進步,虛擬現實、3D列印、人工智慧、比特幣這樣的新東西還在接連不斷的冒出來,相信十年之後,社會又會是一番新的景象,一個我們現在絕對無法想像的世界。

白岩松說「處在生命的哪個階段,就應該去做那個階段該做的事。」所以那次之後我恍然大悟,大學是我們生命里最適合學習的時候。這個時候,學習氛圍濃厚,資源豐富,心態健康,時間充裕,也沒有生活的種種喧囂。

所以,我找到了自己的原則,就是去學習,通過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的去學習,並在學習中去野蠻生長。

第一種事 專業知識的學習

之所以把它放到第一個來說,是因為專業知識是我們的立命之所。要想明白這個問題,得先想明白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

如果說讀大學是來談戀愛的,那我不讀大學這段時光我也可以談戀愛;如果說我讀大學是來創業的,那我不讀大學也可以去創業;那麼加部門體驗工作氛圍呢,加社會培養興趣呢,結交各種朋友,參加各種聚會,去旅遊呢,甚至是坐在圖書館讀書呢……顯然都不成立,這些事統統可以在大學之外通過某種途徑來完成。

那我們讀大學的稀缺性在哪?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非讀不可?

我認為原因有兩點:一、大學裡有很多跟你同一層次,有著同樣的年齡,同樣的夢想,同樣的價值觀的同學;二、大學裡有很多你專業方面的資源,有一批專業方面的老師,他們把自己畢生所學濃縮到課堂里交給你。

微笑經常跟我談起一個觀點,叫倒「T」字形人才。意思是說,我們一生應該四通八達,博學而為,但是要有一門你特別精通的東西。要達到特別精通這件事,你就得讀書,不斷的學習專業知識。

而大學無疑是助你精通一門知識最好的途徑,教我們的老師都是研究生、博士、教授等等,他們對你所學專業的理解是極其深刻的,他們最知道你應該學什麼、怎麼去學。可惜我們大多數人不以為意,從未認認真真的去聽過一門課,認為來大學就是為了體驗生活的。

第二種事 認知的學習

認知的學習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塊,同是在一個教室上課,學著同樣的專業知識,我們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很大。真正決定我們之間差距的,是我們在認知方面的學習。

什麼是認知方面的學習?比如你經常看一些有價值的知乎live;比如你經常聽一些得到的音頻;比如你經常看一些像「校園乾貨日記」這類有意思的文章;比如你經常讀各種各樣的經典書籍……

這些方面的知識獲取,我把它們歸結為認知的提升。(當然,這兒認知方面的提升也包括眼界的提升。)

分享幾個對我影響最大的東西,起初是「得到」,我到現在也還在用它,平時等人、打車、上廁所都會拿出來聽一聽,它是我認知學習的啟蒙;然後是「36氪」,它是我眼界學習的啟蒙,上面有各種世界最前沿的資訊、創業項目等等,後來還看了黑馬、創業分子、湖畔大學等公眾號。最後是「混沌大學」,這個是我最喜歡,也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東西,因為這個東西我開始去思考一些深度的問題,開始去總結思維模型。

當然,還有一個東西,就是讀書了,這個習慣從大一保持到現在,平均每天讀書一個小時,即使再忙也要儘可能的抽點時間出來讀一會兒。它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構建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我系統的去構建我的認知庫的主要來源。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理解人性,理解歷史,理解社會,理解未來,理解自然法則,理解很多虛無的東西。

我也希望正在看文章的你,可以抽點時間去提升一下自己的認知,聽聽得到,看看36氪和混沌大學,每天讀點好書,因為這是區別你與同齡人的地方。

第三種事 閱歷的學習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光去看很多東西還不夠,你要不斷把你看的東西拿到生活中去驗證,這樣你才能真正的吸收它,把知識內化為你做事的一種心智模式

什麼是閱歷方面的學習?

我把部門、社團、比賽、興趣、社交、旅行、創業、兼職、實習等等方面的學習,統稱為閱歷方面的學習。

這裡面其中有一些事可以貫穿整個大學四年的,比如旅行、交友、興趣等等。旅行可以讓你去體味生活百態,人生冷暖,敬畏之心,他們說靈魂應該一直在路上,講的大抵就是這個道理。交友呢,這是我們一生應該去堅持的事,遇見各種各樣有趣的人,看遍人生百態。

有的則是應該達到即走的,如部門、社團、兼職、比賽等等,因為這些方面的提升非常有限,最初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越到了後面邊際效應就會遞減。而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應該把它們放在最有價值的東西上面去。

以這個原則為依歸,我從大一到現在的所做事情大致如此:參加了兩個部門、兩個社團,體驗一年,學到了所有我想要的東西,然後悄然退場;打過比賽,做過兼職,創過業,也是學到我所想要的東西,達到即走。意外的是,創業這個東西帶給我的收穫遠超過我的預期,當然也相對付出了我很多東西。

然後就是結交了很多朋友,有知心之交,有談心之交,有清水之交,有傾慕之交,從他們身上我去看到這個世界的多元性,體會不同的生活方式,然後映照己身。

當然關於我個人,還有兩個特殊的閱歷學習,一個是喜歡與朋友交流,我們每次都會把各自最近的領悟分享出來,互相討論、映照,然後深化;還有就是乾貨日記啦,當我把一個一個的感悟和乾貨寫成文章的時候,誰的收穫最大?當然是我咯。費曼學習法講,教授給別人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關於此兩條,感悟太多,有機會再分享。)

總結起來就是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去認識更多的人,經歷更多的事,然後把你之前所學貫穿進去,映照自身,把知識內化為心智。

當然了,除去上面三件事之外,還有一件事值得去做,就是談一場戀愛。但是這件事是不可控的,如果你緣分到了,就請好好把握珍惜;如果緣分沒到,也請不要強求,別忘了,總有一天你也是要結婚的。

推薦閱讀:

約翰-亨利-紐曼的大學理念
你的大學是怎樣度過的
遇到渣男怎麼辦
記我的第五次四級考試。
揭露大學校園裡的八大墮落現象!

TAG:教育 | 大學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