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漢族的千古一帝——乾隆

拯救漢族的千古一帝——乾隆

來自專欄第三隻眼8 人贊了文章

很多人看這個題目可能會罵我,不過先別急著罵,看看我寫的理由是否充分,再做評述也不遲。以下是正文:

乾隆不知道為什麼在互聯網上的風評並不好,或者說他的詩爛,或者是審美低俗,可是作為一個皇帝,詩歌寫得好不好,審美好不好是否真的有意義呢?譬如宋徽宗詩書畫三絕,審美更高宋瓷在徽宗事情達到頂峰,可是這位詩書畫審美都好的皇帝卻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痛的災難。

很多人也願意吹捧乾隆的老爹,譬如雍正勤政,事實乾隆也非常勤政。雍正會攢錢,留給乾隆五千萬兩銀子的家底,這是五千萬兩銀子都不夠乾隆打一次戰爭的,譬如大小金川,征准格爾等,哪一次戰爭五千萬兩都不夠,但是這類戰爭乾隆打了好幾場,除非我們認定這些戰爭是沒意義的,否則乾隆耗費好爹家底的說法也經不起推敲。

經過對乾隆幾次戰爭的分析,我認為放在整個中國所有皇帝當中他也是絕無僅有的智者、他目光深邃,戰略高遠,雖然身處封建社會,卻為日後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在地緣政治和民族政策上打下堅實的基礎。

譬如雍正西北用兵耗費也是巨大的的,雖然解決了羅卜藏丹津的問題,卻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就是准格爾蒙古,雍正的用兵客觀上幫助准格爾做大了,而准格爾和之前游牧民族是不同的,准格爾開始了定居種植,中亞的哈薩克汗國,大玉茲,中玉茲,愛烏罕(阿富汗)都已經稱臣或者正在被准格爾蠶食,發展迅速並在不斷的對外擴張,一個強大的帝國即將在中亞形成,如果不下定決心,後果不堪設想。當時朝中反對用兵的也不少,原因也很簡單,西北那個地方戈壁沙漠沒什麼價值,即便打下來也得中原大量輸血,得不償失,而且一堆穆斯林不服教化,總之百害無一利,但是乾隆態度很堅決,因為他有一套十分強大的邏輯,這套邏輯可以說總結了中原王朝過去兩千多年為什麼總擺脫不掉三北一南(東北西北中北的蒙古高原和西南)的噩夢的原因,開創了整個中原王朝萬世太平的局面,為日後的新中國和改革開放奠定了安定團結的民族和地緣基礎。他的強大邏輯是:

要保障漢地的統治必須要保西北漢人佔大多數,西北要維持漢人居多,滿蒙一體就要保障,保障滿蒙一體必保漠南,保漠南必平漠北,平漠北必控黃教,控黃教必控西藏,控西藏漠北,必除準噶爾。

准格爾之戰一直打到今天哈薩克的首都阿拉木圖,這一塊今天也是世界上距離海最遠的地方,乾旱、沙漠、隔壁、高原大山地形縱橫交錯十分複雜,即便機械化部隊也很不好走,更別想當年全靠畜力,過程很艱苦,清軍最終佔領了決定性的伊犁河谷,伊犁河谷水草豐美,氣候宜人,面積巨大,完全可以滋養整個新疆,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打過西域,唯獨乾隆把西域正式納入版圖的原因,因為之前的朝代沒有奪取伊犁河谷,整個中亞(中國西北阿富汗包括中亞五國)簡單說就是兩條河谷萬里戈壁,兩條河谷分別是費爾干納河谷和伊犁河谷,除了這兩條河谷整個中亞都是一文不值的戈壁和高原,以前的王朝佔領的都是有點小綠洲的萬里戈壁,補給全靠中原,可是要知道即便從蘭州到阿拉木圖比蘭州到北京的距離還遠,更何況蘭州在清朝也是邊遠地區,這種統治如果不佔據伊犁河谷能實現在新疆就地補給的話,中原王朝不需要幾年就會因為運上去一斤糧路途吃掉三十斤糧食的情況被活活耗死,最終放棄那裡的土地。有了伊犁河谷就不一樣,新疆可以靠伊犁河谷豐富產出補給新疆自己,不需要中原輸血。當然乾隆佔領的不僅僅是准格爾,他一直打到天山,被天山阻隔不能再往西去為止。哈薩克汗國等幾個中亞和帕米爾國家向乾隆稱臣。

准格爾的命運也是悲慘的,被滅了族,男的全殺了,孩子也沒放過,女兒和老人都發配為奴。

戰後,乾隆設置伊犁將軍,建立九個城,從內地遷來漢人,其中八個城是漢城,只有一個城是維城,徹底改變了新疆的人口結構,漢族人在新疆佔主體,維族塔吉克和蒙古加起來也沒漢人多,這也是後來左宗棠能收復新疆,民國新疆幾次折騰,民國自己都顧不上,但是新疆也沒獨立出去的根本原因——漢族成為新疆人數最多的民族,當地漢人對左宗棠的配合是至關重要的,甚至可以說當地漢人是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最重要的力量,否則左宗棠也沒什麼辦法。後來因為不平等條約也損失了大片土地給沙俄,如今成了中亞五個斯坦的土地,這就不歸乾隆管了,割走的恰恰也都是漢人比例不高的地方,可見當年乾隆的內遷政策多麼重要,當年是9城漢8,後來阿古伯白彥虎等回亂等,新疆本地漢人都是抵抗的主力,再加上計生政策,現在新疆漢人比例反而降低了不少,雖然還佔大多數,和當年的9城漢8差距還是很大的。

我們都知道雍正給乾隆國庫留下了巨款,可是這筆巨款有多大呢?五千萬兩,但是准格爾一戰就花了三千三百萬兩,後來移民,給移民購置種子農具安家幾乎一千多萬兩,可以說這一站雍正給乾隆的家底幾乎就光了,可是後面乾隆還要打好幾場花錢更多的仗。

補充一下,准格爾戰役主要是滿蒙八旗為主,加少量綠營,兵種構成上是騎兵六,步兵四,騎兵為主,總兵力五萬人,其中3萬騎兵,1.5萬鳥槍手,4000弓箭手,1000炮兵。這四成的步兵也不是傳統拿大刀長矛的步兵。

乾隆後來的幾次打仗兵力依舊如此。很多說法八旗到康熙年間就打不了仗了,是胡扯的,事實上一直到八國聯軍進北京對抗的主力依舊是滿蒙八旗,綠營興起是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的事兒。

在平準格爾六千之前,乾隆打了一場耗銀更加巨大的戰役,兩次大小金川之戰。

大小金川之戰不過今天四川的兩個小土司,人口也不過三五萬人,但是為打這場仗,乾隆先後動員了幾十萬人力,僅第二次戰爭就耗銀7000萬,雍正留給他那五千萬兩這一仗都不夠,還得赤字兩千萬,所以別老說乾隆把他爹的家底敗光了,事實上他爹的家底連大小金川都不夠打的。

可是花了這麼多錢,耗費這麼多人力,打這麼屁大個地方,到底是意義深遠還是小題大做呢?

顯然是意義深遠,大小金川之戰對不僅僅是對西南,對西藏意義同樣重大,因為大小金川雖然在四川但是也屬於藏區,懂地理知識的應該知道,四川是中原進出西藏的必經之路。當年達扎活佛親英發動政變,親北洋政府的熱振活佛就是從西藏入川的,國民政府入西藏也是從四川走的,包括後來的川藏線和川藏鐵路都可以證明,川藏區是進出西藏的門戶,而大小金川本身上就是藏族的土司。

打大小金川是有雙重目的,除了保證進出西藏的安全,又有解決西南土司的歷史任務。歷史上西南少數民族眾多,採取的都是土司制度,土司都是世襲的,向中央政府朝貢,但是中央政府幾乎管不到土司的內部事務:官吏任免兵員招募等,導致西南表面臣服中央政權,實際上是獨立王國,明朝到清朝都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推行改土歸流,卻始終無法實施,只要西南土司部落之間各安其份,不彼此整合,中央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大小金川兩個部落聯合起來打著反對中央政府的旗號攻打周圍部落,先後吞併四五個土司的城寨和地盤,如果放任不管,很容易在西南形成強大的獨立政權,第一金川之戰以土司投降結束,此戰耗銀接近三千萬兩。但是多年之後,大小金川再次叛變,乾隆大怒,派兵征伐,加上各路反清勢力和其他土司的暗中支持,此戰打了十年,耗銀七千萬兩,打仗打得太過慘烈,清兵手段和打准格爾一樣兇殘.炮擊火燒,斷水斷糧等等,所過之處見人就殺見房就燒.連下數個關卡直接逼向大金川土司的最後據點葛爾崖.大金川索諾木土司毒死了小金川土司僧格桑,然後命人抬著屍體和押著僧格桑的妻兒親戚和部屬來投降.阿桂吸取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戰的教訓,避免再發生第三次大小金川之戰,不接受投降,最後把大金川打到只剩兩千多人出寨投降,但是投降的大金川土司等被押解進京,清朝在西南廢除土司制度,設置州縣,將西南徹底納入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

因為地形民族等諸多因素,西南土司不好打,環境多山,山道險峻,大小金川之人設碉據守,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這樣的碉樓而且數量眾多,不啻攻堅之戰。傅恆在其奏疏中寫道:「即臣所駐卡撒左右,山頂即有三百餘碉,計半年旬日得一碉,非數年不能盡。」地理之難可想而知。人口又少,統一了也沒什麼賦稅,張廷玉等就建議按照雍正改土歸流的既定政策,扶持另外一個或幾個土司做大對抗大小金川,乾隆堅決反對,乾隆大意:「苗蠻好動難以馴服,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尤其如此,這是他們的天性。如此小小攻殺,事情純出偶然,即當令其自行消釋,不必興師問罪,只要他們不犯朝廷,不到別的地方四處侵擾,於進藏道路無礙。他們自己內部的鬥爭,可以置之不問。如果其仇殺日深,勢漸漲大,可以宣諭訓誨,令其息憤寧人,各安生業,亦可相機行事,聲威足夠懾服其心了,使他們俯首帖耳,這才是最好的辦法。苗蠻頑劣無知,得到他們的人不可用為大臣,得到他們的土地不足以守御,我們一切謹慎為要,先安撫,再視他們的情況看是否出兵。」

從這段話看乾隆是很有戰略眼光的,乾隆對大小金川就是從西南改土歸流和進藏道路這兩條考慮的,他本身也不太想打,因為一旦開戰代價太大,死傷不說,兩次大小金川之役耗銀億兩,他爹留下的家底不過五千萬兩而已。

很多人即便今天也認為兩次大小金川之役是小題大做,得不償失,但是我認為這兩次戰爭意義重大,尤其是後來的一場戰役證明這兩次戰爭絕非沒有必要的,那就征廓爾喀。

廓爾喀就是今天的尼泊爾,乾隆五十三年,尼泊爾入侵西藏,藏軍不堪一擊,乾隆出兵西藏,第一次和大小金川一樣,尼泊爾投降,清軍撤退,沒過多久,尼泊爾再次入侵。我們知道藏南問題M時代打過一次,為什麼在勝利的情況下撤退了,留下藏南問題就是因為運輸補給困難,打下來也很難守住,可時解放軍畢竟有了卡車等現代化工具和武器,但是乾隆時代依舊靠的是畜力,難度很大,乾隆也不想糾纏太久,可是撤退後尼泊爾再次入侵西藏,乾隆和當年打大小金川時阿桂的思路一樣,再打就打個徹底,免得再來第三次廓爾喀之戰。乾隆57年派大將軍福康安出征廓爾喀,因為大小金川之戰保證了藏路的通暢,此戰耗銀不多,不足千萬兩,但是意義深遠,原本西藏類似朝鮮的朝貢體系,佛活們來北京帶點酥油等土特產,皇帝給個封號,還要賞賜金印,塑造佛像的金箔,活佛們各種佛事活動的金銀,中央政府一直是賠錢的,還得不到徹底的效忠,中央也無法插手藏務,征廓爾喀之後,乾隆開始對西藏進行了一次大改造。

首先是戳破藏傳佛教的神性,最初西藏的活佛們也希望打走尼泊爾人後就撤軍,藏人繼續自治,福康安賴著不走,活佛們搞了幾次降神,說這是神的旨意,福康安砍了幾個刀槍不入的神棍,戳破降神的騙局,才得以順利在西藏派駐駐藏大臣,保持一定的駐軍,開啟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有效管理。同時整飭西藏吏制,奏請頒行《欽定藏內善後章程》,確立了此後100餘年間西藏的政治、軍事、賦稅等制度。乾隆還改變了達賴班禪的轉世制度,原本轉世都是布達拉宮僧侶自行決定的,歷代活佛幾乎都出自幾個西藏貴族,靈童都是在拉薩附近選的,在西藏形成了世代相傳的政治貴族,西藏權利被這些政治貴族所壟斷,乾隆首先指定靈童不能在西藏選,只能去青海藏區選,其次一次不能選一個,而是要選好幾個,然後他做個金瓶送到西藏,最後的幾個靈童抽籤,確定是誰。這樣就打破了活佛的世家壟斷,瓦解了西藏的宗教勢力,讓西藏的神權必須仰仗中央政府,確立了中央政府的權威。為此乾隆特意寫了一篇《御制喇嘛說》,第一句就是「佛本無生,何來轉世?」雖然大家老因為那五萬首詩歌吐槽乾隆的文采,對此乾隆也有數,他自己都說過他的詩不咋那樣,但是寫詩不是他的工作,閑暇消遣爾。當然這是題外話,可是涉及到本職工作,乾隆的文采就很高了,譬如這篇喇嘛說,開篇就否定了西藏的活佛轉世制度,後面又說他為什麼沒否定活佛,因為在藏區影響太大,很多百姓也很愚昧,解釋不清楚,否定活佛會造成藏區的混亂,但是中央對活佛也必須嚴加管制等等。乾隆還在雍和宮立了一個大石碑,把喇嘛說刻在上面。我們知道雍和宮是藏傳佛教除了西藏外的重要寺廟,有很重要的宗教意味,西藏常年有活佛駐守在這裡,達賴班禪進京接受冊封也住在雍和宮,我很想知道達賴和班禪在雍和宮看到那樣顯眼的否定轉世制度的大石碑作何感想。

總之,征廓爾喀之後,乾隆對西藏的改造的所有政策,我們今天依舊在適用,只是駐藏大臣變成了西藏省委和政府,但是金瓶掣籤和活佛坐床依舊延續至今。

然後就是征大小和卓,這兩站屬於征准格爾的延續,但主要針對的是回部,維吾爾塔吉克等穆斯林在征准格爾的時候已經徹底解決。此戰收付了天山南路的土地,同時插手西北穆斯林的教務,改革維吾爾人原有的伯克制,伯克就是穆斯林的神職人員,類似今天的阿訇。禁止伯克世襲,確定大小伯克的品級、員額、俸祿,並實行迴避。通過有限度的「改土歸流」,伯克階層由世襲貴族轉變為清朝的地方官吏。在軍事方面,回部各城設駐札大臣,領八旗、綠營兵鎮守,各城大臣以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為首,對回部影響深遠。

這八次戰爭,兩征准格爾,兩征廓爾喀,兩次大小金川,兩次回部(大小和卓)可以說意義重大,對整個中華民族意義深遠。

後來的喪權辱國是後來的事情,《走向共和》說得好,一代人解決一代人的事情,明朝衰落與否滿清入關,剃髮易服嘉定三屠等,和乾隆也沒什麼關係,他只是在既定歷史事實的情況下被推到了既定的位置。乾隆顯然解決了他這一代的事情,而且解決的非常好,奠定了新中國的版圖,解決了困擾中原文明幾千年的地緣困境,這是古往今來的帝王無人能做到的。

我們返回歷史,儘管對新疆問題很多人會提到西域都護府,可事實上二戰後的國際格局,追溯到漢唐是沒意義的,他基本是上對過往之前的承認,這個之前也就到二戰前而已,不會追溯太久,因為政治是現實的,歷史是虛幻的,領土的繼承是現實的延續。漢唐距離二戰太遠了,沒人會追溯到那麼遠,更何況真那麼追溯,中國沒有統治西域的歷史更長,即便漢唐包括明朝的少數民族制度都不是有效的直接統治,嚴格說人家還是相對獨立性的,其獨立性甚至比朝鮮還強,如果這麼算,很難說那是你的領土。

譬如西北,遠的就不說了,就說清朝,康熙打過噶爾丹,雍正派年羹堯打過羅卜藏丹津,你強大打趴下了他們臣服,但是他們休養生息之後很容易再次叛亂,一直到乾隆,不僅僅是打趴下,而是真正砸爛原本的統治階級,中央政府直接去統治,並大量移民,才真正實現有效統治,否則和以往一樣,乾隆打敗了准格爾,不出多久西北還會再來一次的。隨著近代滿清的衰落,再來一次清廷就不會有收服的能力,形成新疆的事實獨立,譬如阿古伯那次,如果不是新疆漢人已經占多數,事實上左宗棠入疆之前,西北漢人就一直在和阿古伯對抗多日,左宗棠入疆,當地漢人在補給上的幫助和遍地開花的作戰給了左宗棠巨大的幫助,如果沒有新疆漢人占多數的事實左宗棠是沒機會的,沙俄也不會輕易放棄的。後來的三區革命,SFD因為民族因素做了首領,但是主力依舊是漢人,他這個首領不符合漢人利益就會被拿下。准格爾是乾隆早起的戰爭,乾隆在位時間太長,六十年幾乎就兩代人了,完全可以奠定西北的人口比例。

西藏也如此,民國已經顧不上西藏了,駐藏大臣名存實亡,英國勢力進入西藏,為什麼西藏還有獨派統派?本質不是獨統的問題,而是上層集團的利益分配問題。譬如目前流亡的達賴是獨的,他上一任十三世達賴就是統的,再往上追溯,小達賴時期的熱枕和達扎活佛的統獨問題,為什麼每隔一代的政治立場就不同?因為乾隆改變了活佛的轉世制度,上一任和下一任活佛毫無關係,而且新的活佛在青海藏區的選拔制度很難出現貴族家庭,幾乎都是平民家庭(小活佛親政之前需要上一任達賴利益集團的攝政活佛攝政,平民家庭好控制)。譬如現在的達賴是農奴家庭,他成了活佛他的農奴父母封為貴族,一堆小貴族投奔達賴父母兄弟,形成了利益集團,這個集團必然要清算上一任佛活的勢力,這樣就形成了一代一代的淪回,兩代之間水火不容,互為統獨,導致內卷嚴重,無法形成合力,你找英國支持我就找中央政府,你找中央政府我就找英國。這就給了中央政府操作的機會。中央政府直接插手和對事實上的承認冊封又有控制上的本質不同,二戰後英國殖民地獨立運動興起,無力插手西藏,解放西藏就水到渠成。

西南也一樣,如果乾隆不解決土司問題,各個土司實際上是獨立王國,英國當年也有插手的行為,但是土司早沒了,都是郡縣制度,英國沒多大的機會,可是土司依舊存在,英國扶持一些土司吞併周邊土司,在西南在成立一個國家的可能不是沒有。

我們再往後看後面的清朝歷史,乾隆死後,嘉慶平凡君王,沒什麼大作為,在位時間也不長,嘉慶之後,道光皇帝鴉片戰爭就開始了,滿清徹底下坡路了。換句話說這些問題乾隆不解決,就再也沒有解決的可能,我們設想一下,乾隆不打這8次戰爭,西北少數民族依舊有一個名義上臣服中央的全部是少數民族的政權,回部也是一塊統一的整體,上層神職人員幾大家族世襲罔替,也沒有漢族移民;西南土司林立,各自名義上歸順事實上你管不著人家,進藏的道路也不通,西藏中央政府沒有任何勢力,僅有一個名義上的冊封。這種情況持續到兩次鴉片戰爭之後的世界格局,後果不堪設想的。

而中原原本以長城為界的地域觀(孫中山五族共和就證明漢族清末也保持這個世界觀)從地緣上講,對中國是十分不利的,三北(東北西北蒙古高原青藏和西南)都是高山高原,易守難攻,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的夢魘,從地緣政治講,如果這些地方不歸屬中央政府,中國在地緣上是十分不利的,國家安全得不到保障,必然要保持大量的軍隊把守和這些地方的邊界,很難放開手腳搞經濟建設。所以我說乾隆也為改革開放開創了良好的地緣和政治局面。

至於征緬甸和越南,雖然失敗,但是無足輕重,因為前面這八場戰役才是最重要的,下江南肯定要花錢,但是和打仗比起來花費沒有多大。乾隆的確是好大喜功好面子,可是我們也要講,如果不是好大喜功和好面子,前面八次戰爭很難打起來,基本就和歷朝歷代一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不會下那麼大的決心去打。譬如大小金川,征准格爾,朝廷官員都不建議打那麼打,建議就是和以前一樣,打出傳統疆域,對方臣服就完了,可是乾隆好大喜功的性格客觀上造就了這些問題的徹底解決,如果他不好大喜功,那對後來的中華民族可能是災難性的。

古往今來的歷朝帝王都有他的優缺點,唐宗宋祖秦皇漢武都能找出一堆的缺點,權利不受約束的帝王不可能不任性,不胡鬧,但是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任性胡鬧之餘做了什麼,在歷史長河中,在大多數帝王都是庸碌之輩的情況下,如果能解決當代問題,那就了不得了。能解決一定的歷史遺留問題,那就盛世明君了,如果能給未來開創局面,那就是聖人之君,顯然乾隆三者都做到了,可謂千古一帝,古往今來第一聖主。


推薦閱讀:

清朝最後的皇帝溥儀退位後,他的萬千宮女哪裡去了?
關外三陵之首 清朝祖陵永陵之謎
千古一帝,千秋傳頌:清朝康熙皇帝
清朝才子納蘭性德與紅樓夢有什麼聯繫

TAG:中國歷史 | 清朝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