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

來自專欄魚書房

股權激勵主要有兩種方式,股票期權激勵和限制性股票激勵,二者本質上都是向公司管理人員定向發行股票。

股權激勵流程

股票期權激勵:

①×年×月×日公布激勵計劃:擬向×名激勵對象授予×份(假定為100萬份)股票期權,行權價×元(假定為5元)。

②相關機構批准後,授予激勵對象股票期權,授予當天稱為授予日。

③授予日一年後,滿足相關條件即可行權,行權就是激勵對象向公司繳納500萬元,然後公司向其發行100萬股股票,發行後即可交易。

限制性股票激勵:

①×年×月×日公布激勵計劃:擬向×名激勵對象發行×股(假定為100萬股)股票,發行價格為×元(假定為5元)。

②相關機構批准後,激勵對象向公司繳納500萬元,然後公司向其發行100萬股限制性股票。

③限制性股票發行後一年內為鎖定期,鎖定期內不能交易。一年後滿足相關條件可解鎖,解鎖後即可交易。

可以發現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增發時間不同,股票期權激勵是先授予,一年後行權時發行股票;限制性股票激勵是先發行股票,一年後解鎖。

股權激勵對利潤的影響

先說結論:

股權激勵是有成本的,成本計入管理費用,會減少當期利潤,不過這個成本公司實際上並不需要支付現金出去。股權激勵成本,僅僅是一種會計處理方式。

原理分析:

前文分析了股權激勵本質上是公司向管理人員定向發行股票,其實還要加上一點,低價發行,唯有低價才有足夠的激勵作用。

比如限制性股票激勵,發行價格是激勵計劃公布前一個交易日股價或前×個交易日股票均價中較高者的50%,也就是打了5折,但如果這些股票發行給其他機構投資者,一般是打9折的,這樣一相比,公司就虧了。

假設基準價格為10元,同樣是發行1000萬股股票,發行給機構投資者,打9折能募集9000萬元;而發行給公司管理人員做為股權激勵,要打5折,只能募集5000萬元,公司就相當於虧了4000萬,虧得這部分就是激勵成本。

但實際上是公司虧的這部分錢,是相對的,並沒有真的發生損失,所以這個成本可以理解為一種相對成本或者機會成本。

雖然實際上沒有發生損失,也沒有現金流出,但為了合理的評價這種「虧損」,會計法還是規定將其計入管理費用。這類似於權責發生制,不管是否有現金流出,應該算作當期的費用,就要扣除。

股票期權激勵也是一樣,假設行權時公司股價10元,行權價為激勵計劃公布前一個交易日股價或前×個交易日股票均價中較高者,假設為3元,就等於公司本來能以9元每股發行給機構投資者,現在以3元每股發行給了管理層,公司就「虧了」6元每股。

因為期權授予時就要計算期權成本,但此時又不可能預測行權時的股價,所以實際中期權成本是根據相應的模型公式測算的。限制性股票成本,實際中有按照授予日股價和授予價格的差值的,也有根據模型公式計算的,好像沒有統一的標準,不過根據模型公式計算的成本會低很多,對利潤影響也小。

伊利股份2006年凈利潤3.5億,2007年卻暴跌至-1.0億,主要原因是攤銷了5.5億期權成本,其實這5.5億並沒有損失,僅僅是報表上的數字。2008年遭遇三聚氰胺事件,存貨報廢及跌價計提影響11.2億,加上2.7億期權成本攤銷,導致凈利潤繼續暴跌。2009年,三聚氰胺影響減弱,期權成本前一年已攤銷完畢,凈利潤迅速上升至6.7億。

為了平滑利潤,現在一般都是分4~5年攤銷激勵成本,不會一下攤銷完畢,讓報表很難看。如果有這種情況導致凈利潤暴跌,股價暴跌,在公司質地優良估值合理的情況下,是非常好的介入機會。

另外對於期權激勵,如果股市低迷,行權價遠大於公司股價,此時就沒有行權的必要了,公司就會取消期權激勵,此時要將剩餘幾年內分批攤銷的期權成本在當年一次攤銷完畢,這時也會對凈利潤造成比較大的影響。比如世聯行2011年歸母凈利潤下降34.93%,一部分原因就是當年終止期權激勵計劃後,將後續幾年分批攤銷的費用當年一次攤銷完共計0.66億,而如果不終止,當年只需攤銷0.29億。

股權激勵會計處理方式

以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為例說明,期權激勵相同。

①某公司於2015年6月1日,向100名激勵對象授予100萬股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5元;授予日一年後分兩次解鎖,解鎖比例依次為40%,60%。

授予日會計處理方式:

授予日激勵對象繳納500萬認購資金,所以貨幣資金增加500萬。

公司發行100萬股股票,所以股本增加100萬,資本公積-股本溢價增加400萬。

因為後期如果未達成解鎖條件,公司則需要回購該批股票,即用500萬從激勵對象手中買回授予的100萬股股票,然後註銷掉。所以現在需要對這500萬確認一項負債,即其他應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購款增加500萬(有些是放在其他流動負債科目中,意思一樣)。

負債增加了500萬,根據資產=負債+股東權益,資產負債表就不平衡了,所以股東權益還要減去500萬,即庫存股增加500萬(庫存股本身是減項)。

匯總如下:

②限制性股票激勵成本

授予日公司股票收盤價為10元,按照期權定價模型計算的股價為7元。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5元,如果採用前者,激勵成本=(10-5)*100萬=500萬;如果按照後者,激勵成本=(7-5)*100萬=200萬。我們這裡按照第一種方式。

激勵成本要在解鎖前的時間內按年攤銷完,2015年6月1日授予限制性股票,第一批2016年6月1日解鎖,所以第一批要在授予日後12個月內攤銷完,第二批2017年6月1日解鎖,所以第二批要在授予日後24個月內攤銷完。

第一批2015年攤銷費用為500*40%*6/12=100萬,第二批2015年攤銷費用為500*60%*6/24=75萬,合計175萬。

綜上,2015、2016、2017年攤銷費用分別為175萬、250萬、75萬。

③達成解鎖條件後各年份的資產負債表。

2015年攤銷175萬,所以管理費用增加175萬,也就是股東權益-未分配利潤會減少175萬,但是公司的總資產又沒有真的少了175萬,所以根據資產=負債+股東權益,股東權益還要再加回來,因此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增加175萬。

2016年攤銷250萬,所以管理費用增加250萬,即股東權益-未分配利潤減少250萬,同時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增加250萬。

另外2016年解鎖了200萬元的股票,所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減少200萬,資本公積-股本溢價增加200萬。同時其他應付款減少200萬,庫存股減少200萬。

2017年攤銷75萬,所以管理費用增加75萬,即股東權益-未分配利潤減少75萬,同時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增加75萬。

另外2017年解鎖了300萬元的股票,所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減少300萬,資本公積-股本溢價增加300萬。同時其他應付款減少300萬,庫存股減少300萬。

可以發現,總資產或者負債+股東權益一直都是500萬,其實就是授予限制性股票時激勵對象繳納的500萬元認購資金,其他科目的變化僅僅是會計方面的調整。

④未達成解鎖條件。

如果未達成解鎖條件,公司需花500萬元從激勵對象手中買回授予的100萬股股票,然後註銷掉。貨幣資金、其他應付款、股本、資本公積、庫存股均相應歸零。


推薦閱讀:

當代明誠財報解讀:出色戰績下,有三個不成問題的問題
關鍵指標看中報系列之14-泰嘉股份等17家公司0801披露
關鍵指標看中報系列之13-韋爾股份等後14家公司0731披露
如何閱讀財務報表——第10節:持有至到期投資|資產負債表
首份財報亮眼,小米手機在國內表現如何?

TAG:期權激勵 | 股權激勵 | 財報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