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無窮的開始》重新了解進步與啟蒙

讀《無窮的開始》重新了解進步與啟蒙

來自專欄混沌巡洋艦5 人贊了文章

今天說的這本書,是11年出版的《無窮的開始-世界進步的本源》,這本書長期位於美國亞馬遜科普類圖書暢銷榜,在14年出了中文版,但卻一直不是一本大熱的書。書的作者是量子物理學戴維多伊奇,他是霍金的師弟,但不同的是,霍金的書由於相對的閱讀門檻低,所以有更高的知名度,而多伊奇的書讀起來則十分燒腦。在這本書中他試圖下定義、作解釋的不僅是科學領域,而是整個人類文明,甚至包括未來尚未出現的文明。本書有相當大的部分都顛覆了我們的觀念和知識。不要急著反駁,先思考一下。在保持開放的創造性的同時,仍保持批評精神,這正是作者教給我們的。

讀《無窮的開始》,需要你在很多學科都有所涉獵,需要你反覆的去檢查作者段落之間的邏輯關聯,而不只是記住書中的結論。這是一本值得反覆讀的書,也是一本在不同年齡讀來會有不同感悟的書。而立之年讀,會讓你對未來充滿了樂觀,不惑之年讀這本書,會讓你審視自己做錯了什麼,而知天命之人讀這本書,則會讓你去思考歷史大勢的偶然與浩浩湯湯。

這本書有四個關鍵詞,樂觀,解釋,通用性,動態。未來的樂觀是和好解釋帶來的知識互為因果,通用性帶來微觀層面上的無窮,動態帶來組織層面上的無窮

探索關於事情為何發生的回答,就是在尋找關於世界的解釋。小孩子總問纏著父母問,為什麼會有太陽的東升西落,為什麼會有四季的更替,為什麼會有花開花落。面對這樣的問題,父母若是選擇了簡單的回答,那就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因為孩子問的多了,就知道自己的下一個問題會得到什麼樣的答案,或是你上學了就知道了,或是一個自己也能編造的童話故事。

而若是父母選擇了困難的回答,那要做的就不止是簡單的幾句話了,要回答四季的生成,就先要讓孩子想像一個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大球上,然後再找一個發熱比較大的老式燈泡或者浴室的浴霸,將一個傾斜的蘋果在燈下照很長的時間,再讓孩子感受不同部分的溫度,最後還要讓孩子去設想我們生活的大球有一個傾斜,所以有的地方熱,有的地方冷。

但這正反映了好的解釋的倆點本質屬性,一是這個解釋不容易被驗證,二是解釋中的每個細節都必不可少。相比於好解釋,壞解釋也有倆個特點,比如星座神話就不是個好解釋:它能輕易改變(根據神話使用者的需要),它的適用範圍也非常狹窄(北半球的星座神話不適宜南半球)。

《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曾經是一套國民級的科普書,但鮮為人知的是,這本書最初是作為核戰危機下的戰略儲備物資而編寫的。編者想像的場景是在遭受了核彈的打擊後,該如何重建我們的文明。但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劫後餘生的人該做什麼,而是要告訴他們一些孩子們會問的傻傻問題的答案了?

然而細想就會明白,未來會出現的具體問題是什麼,你無法提前預知,即使現在的人們列出重建文明的種種操作指南,也無法讓未來的人們能夠按圖索驥。但若是教會他們為什麼事情會發生,這些解釋就可以指導他們自己想出解決方案,世界上任何一個滅亡了的文明面對的問題,都是缺少知識造成的,穿越小說的主角帶不走現代社會的技術實體,但只憑著現代社會教給Ta的知識和理念,就能夠改變歷史。但這知識具體值得是什麼了?讓我們看看《無窮的開始》這本書對這個問題有怎樣的回答?

古人有的是實驗和觀察,然而實驗和觀測的功能是在現有理論中作出選擇,並不是作為新理論的來源。我們通過解釋性理論對經驗進行解釋,但真正的解釋並不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人都是好逸惡勞的,直到啟蒙運動提出的易謬主義,將凡人皆會犯錯這一信條變成了共識,從而建立了一種批評的傳統。書中寫道「由此產生的一些觀念有著極大的延伸範圍:它們能夠解釋的東西,比它們被創建出來用於解釋的東西更多。解釋的延伸是一種內在屬性,不是經驗主義和歸納主義所說的那種由我們提出的假設。」

理解什麼好解釋,能夠讓我們認清楚經驗和觀察在科學中的作用,波普爾認為:如果沒有預先存在的知識,就不可能進行科學觀察,這些知識涉及要去看什麼、尋找什麼、怎樣去看、怎樣解釋看到的東西。理論必須先行。理論要靠猜想得來,而不是推演得來。我們對任何東西都不是直接觀察的。所有的觀察都是對世界的感知都經過了意識和潛意識的加工,所以一件事情,如果你只盯著它看,結果除了它本身之外你什麼也看不到。

同樣地,每當我們犯錯,它都是對某種事物的解釋里的錯誤。這就是為什麼表象會具有欺騙性。經驗對於科學研究的確是必不可少的,但它的作用卻同經驗主義者所說的大相徑庭。它不是推演出理論的源泉,其主要作用是用於挑選已經提出的猜想,這就是「從經驗中學習」的意義所在。

能夠創造和運用解釋性知識,使人獲得了一種改變自然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像其他所有的適應性那樣從根本上受狹隘因素限制,而僅受普遍規律限制。正是這點構成了作者為什麼對人類未來的前景保持樂觀,這種樂觀不同於《奇點降臨》中對人的存在本身的悲觀。作者認為: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實體。人並非由環境「支持」,而是通過創造知識來自我支持。一旦人有了合適的知識(實質上就是啟蒙運動的知識),就可以觸發無限的進步。

解釋世界和控制世界之間的關係看上去越來越密切,這絕不是偶然的,而是世界深層結構的一部分。在給定的時間、給定的資源或其他條件下,物質的轉變要麼是不可能發生,因為被自然法則所禁止;或者在有正確知識的情況下,就一定會發生。認為世界不可解釋的主張,等同於訴諸超自然。而所有可能的物理現象的解釋,都與怎樣運用知識來實現這些現象有關。

作者的樂觀還體現在書中下面的句子中:不管是特定的人類生存條件還是通常的解釋性知識,都不會達到完美,甚至不能接近完美。我們將永遠處在無窮的開始。人類總是行動走在解釋的前面,在《走出自己的天空》這本書中,來自農村的何江在哈佛畢業演講中講到,一隻毒蜘蛛咬殺了他的右手,母親用火療的方式對他進行了治療。那時他母親不知道這背後的解釋,高溫使蜘蛛毒液中的蛋白質變形失活。了解了這個解釋,可以創造出痛苦更少的治療方法。如今的醫學還有很多類似火療這樣的有效卻痛苦的治療,比如化療放療等,如果人類徹底了解了癌症的機理,那就能以最不痛苦的方式去治療癌症。

人類永遠有值得去探索的新邊疆,這是終極層面的樂觀。宇宙不是用來把我們比下去的,它是我們的家,我們的資源。無窮的無知是知識存在無窮潛力的必要條件。拒絕接受我們「即將到達終點」的觀點,是避免教條主義、停滯和專制的必要條件。科學理論預測未來的能力,取決於其解釋的延伸,但沒有什麼解釋的延伸範圍達到能預測它自身的後繼者將包含什麼內容。我們自身的未來也將由我們尚未擁有的知識來塑造。不管是特定的人類生存條件還是通常的解釋性知識,都不會達到完美,甚至不能接近完美。我們將永遠處在無窮的開始。

能應對未來無窮問題的只有不斷進化的知識庫,書中區分了用進廢退的拉馬克式的進化和先隨機在選擇的達爾文式的進化,用作者的話來說,拉馬克主義的根本錯誤與歸納法具有相同的邏輯。兩者都假定,新知識(在兩種情形下分別是適應性知識和科學理論)已經存在於經驗中,或可以機械地從經驗中得出,新的適應性可以通過實際上只是現有知識展示的變化來解釋。但真相永遠是,知識必須先假設再檢驗。這正如達爾文理論所說的:首先,隨機突變發生(它們並不考慮要解決什麼問題),然後自然選擇把那些不太擅長重現在子孫後代身上的基因變種剔除掉,從而偏愛在群體中散布得最廣的基因。

這倆種進化的學說,不止是單純的學術觀點之爭,更會影響我們的處事方式。為什麼強化學習只在遊戲中取得了超越人類水平的成功,這是因為除了遊戲,其他的領域演算法的進化都是拉馬克模式的,演算法從人類的行為中獲得關於未來預期的知識,而唯有在遊戲中,演算法可以通過隨機的試錯(自我對弈),產生全新的策略(以至於比人類更有創造力),從而達到達爾文式的進化。

而在日常的處事中,也要進化自己的知識庫,但選擇那種進化模式,就會影響到我們的長久的幸福。比如在婚姻中,拉馬克式的進化類似於對愛人百依百順,對Ta的痛點爽點癢點G點一清二楚。你以為這樣能讓愛情永恆但這樣的進化方式,會讓你自貶身價,成為一個低質量的性愛機器人,科幻電影中的那些會自我學習的機器人,其實都是拉馬克式的進化,因為其背後隱藏著神創論或上天註定的假設。而達爾文式的進化觀指導的愛情應該是把進步放到首位的,倆人都先想著如何提升自己的姿勢水平,相互之間的你追我趕帶來了數不清的意外,而少數有價值的意料之外成為了值得珍惜的回憶。

認為人工智慧可以通過積累聊天機器人的技巧來實現,這種觀點對應拉馬克主義。由於我們還不了解創造行如何運作。近似的,人工進化也可能沒有實現,儘管看上去好像實現了。問題在於,我們不了解DNA複製系統的通用性的性質。圖靈發明了圖靈測試,希望繞開這個哲學問題。換句話說,他希望在解釋這項功能之前就實現這項功能。不幸的是,類似這樣的情形極為罕見。而這也是為什麼說強化學習自身是無法帶來強人工智慧的,不是演算法邏輯的缺失,而是由於在對人類影響深遠的領域,人類不會允許一個未經驗證的驗證的演算法去試錯,只要這一條限制不改變,強化學習的演算法就永遠不是無窮的開始,不會成為人類的主宰。

好解釋的通用性第一體現在達爾文式的進化上,其次體現在其抽象性上。我們所知的好解釋,大多會涉及一些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比如原子在電子顯微鏡發現前是無法直接的觀測的,那該如何解釋花粉的隨機遊走了,使用了原子的假設,和使用了童話中花仙子的解釋有什麼區別了?為什麼使用原子的解釋,不管原子有沒有直接被觀測到,都是比花仙子的解釋要好了?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使用原子的解釋是從湧現的角度,以較低層次的實體,來解釋較高層次的問題。

書中寫道:所有的高層次現象都是准自備的,接近於完備。在更高的、准自備的層次上變得可解釋,稱為突現。而對同一現象有著不同層次上的多個解釋,其中並無矛盾。認為微觀物理學的解釋比突現的解釋更加基本,是武斷而且錯誤的。關於抽象概念的知識,與我們所有的知識一樣,它來自猜想、批評和對好解釋的追求。這一點就區分出了基於原子的解釋和基於花仙子的解釋,花仙子的解釋會假設其是最基本的,是不可批判的。而基於原子的解釋則會說原子可能是一個實心小球,可以有內部結構,但其細節不影響其湧現帶來的特徵。

在現實中,各種解釋不會組成以最低層次為最基本解釋的等級體系。相反,任何層次的突現解釋都可能是基本的。抽象的實體是真實的,並且在產生物理現象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因果關係本身就是這樣一個抽象概念。如果我們在相關領域裡的最好解釋涉及某個實體,我們就必須認為該實體確實存在。而且,就像引力的力量那樣,如果我們的最好解釋否認它存在,那就不應該再認為它存在。

而好解釋通用性的第三個體現,在於其具有1+1>2的特性,書中寫道:所有知識增長都是通過漸進的改進實現的,但在許多領域裡有一個節點,知識或技術系統一項漸進的改進在此時會導致延伸範圍突然擴大,使系統成為相關領域的一個通用系統。這方面的例子,可以去看看那些睡美人發明,很多很棒的主義很早就被人發現了,但必須等到配套的基礎設施都具備了,才能具有很大的適用範圍。具有向通用性轉化的潛力,也是好解釋的另一個特徵。

在這本書的第八章,作者用康托幾何中無窮旅店的例子來解釋數學和物理學的關係,這可以看成是對通用性的一種限制。人們都說數學是最通用的,能夠跨越學科,解釋不同領域的現象。但作者指出所有的知識都由物理過程產生,其適用範圍和局限性受自然規律制約。我們的數學知識的可靠性,永遠從屬於我們關於物理現實的知識的可靠性。一個數學命題是否可以證明、是否可判定,都取決於物理規律,這決定了哪些抽象實體和關係可用物理對象來模擬。數學的目的是去理解,它的總體方法是提出假設、根據它們身為好解釋的程度來進行批評。

好解釋的通用性還體現在其是美的,美不是個人的主觀判斷,而是客觀事實。花在人眼中總是美麗的,而它們的設計是為一個顯然與人類無關的目的進化而來。花兒之所以美麗,是如同好解釋一樣,要和偽造者做持久鬥爭。其結果是一個每一部分都比不可少但卻有序可循的結構,從而在預先的共享知識不足以提供難以偽造的信號時,解決了創造此類信號的問題。

在書的十三章,作者展現了他真正想在這本書中達到的目標,即在廣大讀者心中重塑啟蒙運動中對進步的渴望。這章的標題是《一位物理學家的懷哲學史以及對壞哲學的若干意見》,作者先是反對了量子力學對其學科基礎的哲學解釋的漠視,認為不能僅僅認為一個理論能夠預測未來,就忽略其背後的對世界的解釋是什麼的問題,接著作者指出了什麼是壞哲學,壞哲學指不僅本身錯誤還主動阻止其他知識增長的哲學。經驗主義的後裔、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工具主義、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後現代主義」都屬於壞哲學。

例如19世紀發展起來的實證主義學說試圖把一切不是「從觀察中推演而來」的東西從科學理論中剔除。而後演化出的邏輯實證主義則認為不能通過觀察驗證的陳述不僅毫無價值,而且毫無意義。這一學說不僅威脅要掃除解釋性的科學知識,而且要掃除整個哲學領域。特別是邏輯實證主義本身就是一種哲學理論,它也不能被觀察驗證,因此它聲稱自己(以及所有其他哲學)是無意義的。

而後現代主義是一種拒絕理性批評或改善的敘事,正是因為它拒絕所有的批評、認為它們只是敘事。創建一個成功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實際上純粹就是一個如何滿足後現代主義者群體標準的問題,其標準已經變得非常複雜、排他、以權威為基礎。這樣的東西絕不適用於理性思考:創造一個好解釋很困難,其原因並不在於誰決定了什麼,而在於存在一種客觀現實,它不符合任何人的預先期望,包括權威的期望。

足夠多的人如果相信了知識的井已經乾涸了,那人類知識的進步就真的會停擺,低垂的果實會被摘光,經濟會陷入滯漲,而如果能擺脫壞哲學的影響,那進步的腳步就是不可阻擋的。這也是這本書的現實意義所在。

最後來看看這本書的第四個關鍵詞,動態。動態的思維意味著不拘泥與已有的選項,把選擇和決策過程想像成按照固定公式在現有選項中進行選擇,是一種錯誤的做法。這忽略了決策的最重要元素,即創造新的選項,以及去掉錯誤的選項。評價動態的決策,要能區分決策的能力與決策帶來的效果,良好的決策力不一定能帶來最大的收益,但卻可以最高效的去除壞選項,同時創造出全新的選擇。

動態的視角意味著,執行決策的方式,應該和執行決策的效率分開執行。一種執行方式是將決策的執行看成是理性迷因的傳播,其依賴於接收者的批評能力實現自身的複製。另一種執行方式依賴於使接收人失去批評能力實現自身的複製。即便是高層具有了動態的決策力,但如果決策的執行依賴於後一種的愚民模式,那長久下來,就會使一個動態社會轉化為一個靜態社會。

靜態社會和動態社會的區別,在於變化發生的速度,靜態社會發生變化的時間尺度很大,超過了其成員能注意到的範圍。靜態社會傾向於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確實傾向於為社會的利益而犧牲個人福祉。但一旦災變發生,靜態社會就會因為無法適應而消亡。靜態社會最怕失敗,是因為它們無法迅速創造知識的特性必定會把一些問題變成災難,而動態社會則具有反脆弱的特徵,能從失敗中迅速改變。我們生活的時代,是歷史上存活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動態社會。動態社會的發生不依賴於初生地的稟賦,因此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對不同社會的不同歷史所作的「終極解釋」是錯的:到歷史開始被記錄下來的時候,它早已成為思想觀念的歷史,遠勝於作為其他任何事物的歷史。

但弔詭的是,驅動動態社會運轉的人的創造力,卻不會確保能帶來動態社會。在本書的第16章,作者注意到,在智人進化上完成後的數千年,創造力的使用並不明顯,那是什麼導致了高創造力的個體被自然選擇所偏愛了。答案是為了把他人腦中的迷因保持原樣複製下去而進化出來的。迷因傳播的核心是理解, 而不是重複。學習歸納是一個創造力的過程,會用了才算學會了迷因。

比如學生可能通過一堂課掌握了一個 迷因, 但無法重複教師的每一句話。這背後的原因是, 首先是由於迷因具有模糊性, 需要"隱性知識"來理解, 這包括對社會體制, 人性, 對錯, 時空, 意圖, 因果, 自由, 必要性的假設。我們並不是從書本和條文上得到這些隱性知識, 而是通過事先擁有相關的「隱性理論」來處理。人類不是單純模仿, 而是試圖,解釋, 創造解釋根植於我們的基因之中。

在原始的部落中,最聰明的頭腦面臨著和現代的科學家類似的問題,兩者都必須發現一個隱藏解釋。對前者而言,該解釋是其他人頭腦中的一個思想觀念;對後者而言,是一種規律或一條自然法則。兩者誰都不能直接觸及這個解釋,但都能獲取可用來檢驗解釋的證據,對前者是謎米持有者被觀察到的行為,對後者是與法則一致的物理現象。

既然創造力本身不會帶來動態社會,那什麼是這第一驅動力了?答案是啟蒙運動帶來的樂觀和進步的觀念。書中寫道:啟蒙主義告訴大眾,自然規律不可能對進步施加任何約束,否認這一點相當於訴諸超自然。換句話說,進步是可維持的、無限期的。但是,這要通過採取特定思維方式和行為的人來實現,而你可以選擇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不必受制於傳統和權威。

這本書中對民主制度的多數選舉這一和啟蒙運動同時發生的現象也有精彩的論述。多數投票制度的邏輯是,政治家和政黨如果不能說服相當一部分人口投票支持他們,就沒有機會獲得權力。這刺激所有的政黨都去尋找更好的解釋,或者至少是去說服更多的人接受他們現有的解釋,因為一旦失敗,他們在下次大選中就會被扔到一邊,毫無權力。

在啟蒙主義之前,人們對歷史的解釋是機械性再闡釋,通常不僅缺少解釋能力,在道德上也是錯誤的,因為它們實質上否認了參與者的人類屬性,只把他們和他們的思想當作自然環境的副作用。啟蒙主義強調,只有知識能把自然環境轉變成資源,只有人類能創造解釋性知識,從而創造出稱為「歷史」的人類獨有行為。自文明開始以來以及更早的時候,進步的主要機遇和主要障礙都僅僅由思想觀念組成,它們是整個歷史的決定性因素。

總結一下這本書,書中雖然涉及了諸多學科,卻形散神不散,整本書圍繞人類是如何開啟通向無窮,如何維持動態的樂觀社會這個話題展開論述。全書時刻都在彰顯人的價值,人作為通用解釋者的意義,不需要虛構出一個「他者」或「彼岸世界」來定義,世界最終是否有意義,取決於人——與我們相似的人怎樣選擇去思考和行動。而只有一種思維方式有能力取得進步或者長久生存,那就是通過創造力和批評尋求好解釋的方式。

在悲觀主義者看來, 人是浪費者, 他們取得珍貴的資源, 瘋狂地將它們轉換成沒有用的彩色圖像; 在樂觀主義的觀點看來, 人類是問題的解決者, 能創造出不可維持的解決方法, 並帶來新的問題。既然我們要面對的東西,無論如何都是無窮。我們能選擇的只有:是無窮的無知還是無窮的知識,是錯誤還是正確,是死亡還是生存。

且不說讀這本書帶來的智力上的訓練,單就現實意義上,這本書就值得每一個人在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滿悲觀的時代閱讀。人們現在擔心貿易戰帶來的蕭條,擔心AI帶來的技術奇點和失業潮,擔心全球變暖帶來的極端氣候。但要做的是掌握在變化後的壞境下過好日子的知識,而不是抗拒變化。書中寫道,預防可預見災難的戰略最終必將失敗,而且對不可預見的災難連討論一下都做不到。為了防備不可預見的災難,我們需要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迅速進步,還需要儘可能多的財富。

然而這不等於簡單的開源節流,外加管好錢袋子和腦瓜子,避免其進水,而在於重新找回啟蒙運動時的樂觀和進步,要追求的是從好解釋湧現出的範式革命,而不是猴子搬苞谷式的提升技能。啟蒙運動文明發展到今天的程度,並不是靠對財富、選票或其他期初存在爭議的東西進行聰明的分配而取得的,而是靠無中生有地創造。三體第二部中在描述「第二次啟蒙運動」時寫道,人性的解放必然帶來科學和技術的進步。這話沒錯。但書中關於推動啟蒙的第一推動力卻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在一個看不到未來的歷史舞台上,沒有了樂觀主義的支撐,得過且過人類發展不出「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這樣的符合動態社會的觀念。

動態社會是坦承隨時都會有不可預料的災難會逆轉進步的趨勢,小行星會撞地球,超新星會爆發產生超額的輻射,這些都會毀掉人類的文明,但這不妨礙社會進步的軌跡。如果小行星撞地球都不會停止進步的腳步,那對每個普通人來說,也不應被所謂的不確定性嚇倒,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一心一用,,做好自己眼下的事,就是過冬最好的儲備。給時光以生命,讓自己活得有聲有色,給歲月以文明,讓自己參與到一個更大的遠景的構建中。

ps, 書中關於蘇格拉底的夢以及多重宇宙的倆章我沒有提及,原因是前者是對全書前倆個關鍵詞的總結,很精彩,即使放到如同柏拉圖的對話錄中,也是最前三的篇章。而後者則由於我知識的有限,不做評論。

pps.附上別人家的該書思維導圖,能將書中內容提煉到這個層次,雖然不夠全面,也很難得了。

更多閱讀

恐慌與困惑-讀《今日簡史》看當下的四重困惑

讀《生命的法則》,邂逅生態學的四條智慧

推薦閱讀:

知書丨被淡忘的啟蒙者
《聲律啟蒙》清 車萬育
如今的所謂國學是愚民教育還是啟蒙教育
聲律啟蒙 2
宋小君:我玩命愛過一個姑娘,也玩命背過聲律啟蒙

TAG:啟蒙 | 人文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