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邊疆行日記(十)土字碑前路斷頭

東北邊疆行日記(十)土字碑前路斷頭

來自專欄東北篇4 人贊了文章

9月27日 晴 土字碑前路斷頭

今天睡了個懶覺,8點半才下樓早餐,我住的賓館對面正好有一家粥屋,就是它了。看看早餐還不錯吧,就是飯量比平時在家時多了一倍還多,每回出門回去都會長几斤。

吃完早餐想了想,還是去口岸轉一圈吧。於是開車來到國門邊上的江邊公園,停好車,沿著江邊公園邊散步邊欣賞。說是江邊公園,實際就是江堤上的一條人行道,江岸之下有鐵絲網是不能下去的。

溜達到公路口岸處,中朝跨江大橋正在擴修,口岸一片亂糟糟的感覺。

擺攤照像的那些人都還沒有出攤,在他們立的石碑處,照了幾張像就離開了。

圖門江對岸的朝鮮南陽市容一覽無餘,許多的高樓撥地而起,雖然無法與國內的高樓相比,但也讓人尊重,因為對岸的人們不需要自己去買房子,都是國家統一分配和保障的。教育、住房、醫療、、、這些人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國家能不把他們當成搖錢樹,不搞產業化、商業化,現在看來真的是難能可貴,讓人敬佩呀。

鐵路過境處也修了個高高大大的類似國門的大樓,除顯示一下有錢任性,幾乎毫無用處。而對面的朝鮮的國門處似乎連個小房子也看不到。

整個圖門市區並不大,不一會就轉了大半圈。9點離開圖門,向60多公里外琿春駛去。 一路上都是沿著圖門江前行,基本一邊靠山體,一邊臨江水。臨江的一邊有鐵絲網防止朝方人員過江入境,這邊發生過多起朝方人員越境搶劫、殺人事件。

10點零9分進入琿春市,沒有停留。從琿春到防川還有60多公里的道路,穿過市區,奔跑在去防川的大道上,整條道路十分的整潔、寬闊,應是新修建開通不久。路邊修有一些記念碑、說明牌之類的東西,我常常因好奇而停車去觀看。

結果後面出現的說明牌嚇了我一跳。「虎豹出沒,注意安全」落款是吉林琿春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這肯定不是開玩笑了。我立刻老老實實坐回到了車裡,再也不敢隨隨便便的下車到處拍照了。

琿春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野生東北虎分布數量與密度最高的區域,東與俄羅斯波羅斯維克、巴斯維亞兩個虎豹保護區和哈桑濕地保護區接壤,西與朝鮮的卵島和藩蒲濕地保護區相鄰,主要保護對象為國際瀕危、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北虎、豹及棲息地。據中、俄、美三國專家聯合調查統計,保護區內的東北虎有27隻,還有部分東北虎經常遊盪於中俄兩國之間。

這一下大大加快到防川的速度。

11點時來到了前往防川島的江堤路上,左邊是俄羅斯,右邊是朝鮮,二條鐵絲網中間只有不足十米寬的一條江堤路通往防川島,跑著跑著,中間出現一個講解牌。

這條江堤路也叫洋館坪大堤,被稱為「天下第一堤」。坐落在吉林省琿春市敬信鎮通住防川村的公路上,是中國最窄的領土。現代歷史上的防川一直孤懸「海外」,猶如我國的一塊「飛地」。防川與內地之間有兩處「地狹」,最窄的洋館坪段於1957年被圖們江水完全沖斷,防川的村民曾長期借道走俄境和朝境通道。直到1983年洋館坪通車,防川才復有自己的通道。這條大堤長880米,寬8米,用青石填江築成,大堤左側屬俄國領地,右側的圖們江則屬朝鮮境地,我國唯有這8米寬的大堤通道。想想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之前,曾北到外興安嶺,東北到庫頁島、鄂霍次克海的廣大領土,只剩下這條8米寬的江堤了,令人唏噓不止。

來到蓮花湖公園,心情一直沒能好起來,滿湖的荷葉,再美的風景也不能平復受傷的一棵心。坐在湖邊,吹了會涼風,走人。

前方不遠就是吳大澂公園。吳大澂,江蘇吳縣人,字清卿,生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歿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曾受命督辦吉林軍務,督辦吉林三姓、寧古塔、琿春防務兼屯懇。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的1886年,在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不佔的談判桌上,吳大澂據理力爭,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將沙俄偷立於現洋館坪大堤處的界碑「土」字牌,移至「土」字牌現址,使我國邊界線前移了8公里。並對中國的出海權進行妥協:圖們江口的出海權雖不能共享,但中國船隻可以借道出海,俄國不得阻止。吳大澂又設法延長談判,迫使沙俄歸還了黑頂子山地區(今吉林琿春敬信鎮)。所以,人們視其為民族英雄,立碑與雕像在此記念之。

離開吳大澂公園前行不遠,有一排很不起眼的簡易臨時房,正面寫著紀念品批發店,房頂上立著張鼓峰事件紀念館。開始也沒太在意,就開了過去,但張鼓峰事件是怎麼回事?與防川又有什麼關係?總感覺不搞明白象是漏掉了什麼。於是又掉頭回來,進了這排破房子里。

進得門來中間與東西二邊都是賣記念品的小店,北面有一個不起眼的小過道寫張鼓峰記念館,一個上了歲數的老大爺站在過道之中,見我過來說到:「20一位」。略略猶豫了一下還是馬上掏錢購票。立刻明白這是一家私人辦的記念館,不容易呀,支持一下。

第一個說明牌還沒有看完,老大爺就進來告訴我:「往前走,前面有講解,聽完了再看不遲」。穿過二個屋子,來到屋子北面的院子里,前面有七八人,正在聽大概是老漢妻子兼任的講解員的講解。

原來我面對的這個山包就叫張鼓峰。79年前就在這片山地,也就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蘇兩國之間圍繞著張鼓峰、沙草峰這兩個高地進行的一場軍事衝突。當時的偽滿軍也捲入了這場衝突。

這個叫張鼓峰的小山包,位於中俄朝交界的圖們江上游20餘公里的東岸。按1858年《中俄瑗琿條約》,此處為中俄兩國國界,但無標樁,界線不明。當時的滿洲國認為張鼓峰和沙草峰是自己的領土,把它劃入了琿春縣界。蘇方主張按琿春界約規定的邊境線通過哈桑湖西側,並認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張鼓峰)屬於蘇聯領土。

事件經過為1938年6月底,蘇軍突然佔領了張鼓峰,在山上構築工事,布置鐵絲網。已經把東北劃為偽「滿洲國」、把朝鮮作為自己殖民地的日本人不幹了。日本人認為,蘇軍佔據張鼓峰等於擁有了可以控制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戰略要地。但是由於日軍正準備進攻武漢,各路日軍正作頻繁調動,難以大規模地與蘇軍衝突。大本營只好命令日本關東軍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同時內閣指示日本駐蘇大使重光葵與蘇聯進行調解。但蘇聯明確表態,不可能從張鼓峰撤軍。重光葵的外交斡旋陷入了僵局。日軍大本營痛下決心:奪回張鼓峰。

7月30日起,日蘇雙方展開對沙草峰、張鼓峰等高地的反覆爭奪,並不斷增加兵力。日軍參戰總人數近7000人、火炮37門,蘇軍在8月5日前,「在戰鬥行動地域集結了1.5萬餘人、237門火炮、285輛坦克。另有250架飛機支援蘇軍部隊行動。」戰鬥到8月11日,根據日方的建議,雙方停止戰鬥。蘇軍控制了張鼓峰,佔領了沙草峰;日軍撤退到圖們江西岸,放棄了一向堅持的邊界線。而後,雙方簽署協定書,領土維持現狀不變。

張鼓峰事件表明,雙方都無意擴大戰事,日方意在試探,主要戰事重點仍在侵華戰場,而蘇方也只在自衛、威嚇與實力展示而無意進犯,因此雙方透過外交人員的交涉而正式停戰,事件發展告終。

張鼓峰事件後,日軍將張鼓蜂一帶闢為禁區,強行將洋館坪、防川、會忠源和沙草峰四屯共140多戶漢族老百姓遷走。 同時又在防川附近的圖門江上立樁堵江,封鎖了圖門江航道,從此,中國利用圖門江航道出海的正當活動被迫完全中斷。

查了一些資料對雙方的戰損的記述差距相當大,只能借用展牌上的數字了。

這份條約說明了「土」字碑的由來。

展室的一角還有1991年李鵬總理視察圖門江邊「土」 碑時寫下小詩一首。有意境也有無耐。

認真參觀了這個民辦的張鼓峰事件記念館,認為辦的非常好,比去年東北漠河之行去的諾門罕戰役記念館要好。還原了歷史本來面目,讓人們有機會去了解歷史。國家應該拿出點錢,讓民辦者少收費或不收費,讓更多人了解歷史、學習歷史。因我看到有人因20元的門票而放棄了參觀。

離開張鼓峰記念館已過12點半,前面就是東方第一村--防川村了。來到村裡十分的冷清,除了邊防哨所,基本沒有見到什麼人。新建的農家院 接待大棚、村委會也都沒有人。

出了村口不遠,見有一家叫韓香園飯店規模不小,肚子也早已餓的咕咕叫喚了。進得飯店,新鮮的大馬哈魚又出現在了眼前,馬上要了份,告服務員只要不是炸的,怎麼做都行。

這回味正了,美美的享用了一回。

吃完飯,繼續沿江東行。就來到了防川的遊客服務中心,從這裡開始就需要購票遊玩了。換上景區的大巴車,一直開到「土」字碑前。

歷史上康熙五十年(1714年)設立的琿春協領,其轄區範圍大體在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以南,西至哈爾巴嶺,東到日本海的廣大地區,本只與朝鮮有界,並不與俄國為鄰。1860年,沙俄乘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了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從琿春轄區內就割去了三分之二多的中國領土,從此,琿春失去了沿海地區,始臨俄國,有了共同的疆界,琿春完全失去了出海口,成了一個「望海之地」。

1861年,清朝廷派倉場戶部侍郎成琦為欽差大臣會同吉林將軍景淳為代表,抵興凱湖與俄國全權代表卡札凱維奇和副代表布多戈斯基等人舉行勘界談判,雙方簽署交換了由俄方一手炮製的《中俄烏蘇里江至海交界記文》。這個《記文》規定自烏蘇里江口之圖們江口設立「耶」、「亦」、「喀」、「拉」、「那」、「倭」、「怕」、「土」八個字牌。其中「土」字牌立於距圖們江口20華里的地方。由於清朝廷立牌代表的昏憒和不負責任,貪得無厭的俄方竟背信棄義地將「土」字牌立在離圖們江口46 華里的沙草峰一帶。沙俄的貪心並未滿足,還不斷干著「暗竅潛移」、「馬馱界牌」的勾當。後來,沙俄竟公然在黑頂子設卡、屯營,侵佔沙草峰以北廣大瀕江地區。

對沙俄對我領土的不斷蠶食,清朝廷於1885年派吳大澂為欽差大臣到吉林督辦邊務。他率中方代表與俄方代表舉行勘界談判,於1886年7月與俄方簽署了《中俄琿春東界約》。由於吳大澂的據理力爭,不僅收回了黑頂子地方,重新確定了邊界界碑、記號,使得「土」字牌立於沙草峰以南越嶺而下的山麓盡處,而且爭得了中國從圖們江的出海權。

1886年,在成琦草草了事的勘界工程25年後,吳大澂過來檢查邊防工作。這個瘦弱的蘇州人一天也不肯歇,踏遍了邊境的每一寸土地,入夜秉燭疾書,給光緒皇帝打了一份充滿民族義憤和責任意識的報告:圖們江出海口看不到烏字牌影子,土字牌距海達44公里,遠遠大於議定距離;由於風吹雪打和俄方肆意挪動,我方木質界樁早就毀損不堪,俄國的界碑則被當地群眾稱作「馬馱界碑」,不知向中國境內流動了多少回;從琿春河到圖們江500多里,竟然一根界樁也沒有,黑頂子山一帶早已變成俄國兵營,中國一隻兔子也進不去。如此下去,整個東北不保,北京將成為前線!

戰場上做不到的事,談判桌上能做到嗎?在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不佔的困境中,吳大澂困獸猶鬥,他的大智大勇發揮得淋漓盡致,給他苦難深重的祖國長了一回臉!首先是據理力爭,要求重立土字碑。俄方強詞奪理,說海潮漲到哪裡哪裡就是大海,現在這個位置就合適。吳大澂駁斥道,全世界都知道江口就是海口!按照你們的道理,哪天海水倒灌到長白山,那長白山也是俄國的?由於依據的是正式條約,俄方又講不出新鮮道理,很不情願地讓了步。於是,土字碑大步向外推進,一塊寬600米、總面積10平方公里的土地重回祖國,使中國距離日本海只有15公里,大海清晰可見。

接著,吳大澂提議中俄兩國共享圖們江出海權。俄國人非常吃驚:這位中國代表與他的北京同僚不同,竟然具備了現代海權意識,於是極為敏感地斷然拒絕。吳大澂不依不饒不放手,最終達成了這樣的妥協:出海權雖不能共享,但中國船隻可以借道出海,俄國不得阻止。從此,中國在法理上有權順江而下,只要一杯茶的功夫就能駛入日本海。從這裡到日本的新潟港只有400多公里,比從大連出發要近600公里。

考慮到東北亞複雜的地緣政治現實,獲得了圖們江的實際出海權,其戰略意義無論如何估價都不為過,可謂功在千秋。在19世紀的中國能具有如此遠大的目光,吳大澂實在不同凡響!

參觀完「土」字碑後,大巴把大家拉到了邊境最高的一幢建筑前--龍虎閣。龍虎閣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處,是防川景區的標誌性景點。其主體建築底部為堡壘式設計,體現國之邊關,頂部為仿古式建築,體現中華民族傳統建築文化,寓意邊關堡壘堅不可摧。龍虎閣共13層,總高64.8米。一層防川邊防文化展覽館,二層防川生態體驗館,三層服務功能區,四層東北虎之鄉生態體驗館,九層休息空間,十至十二層觀光功能區。

沿著各層參觀,雖然各個展覽辦的富麗堂皇,但都沒有留下太多印象。最後來到十二層的觀景台,向東望去。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俄朝跨越圖門江的鐵路大橋,從這裡往下圖門江成了俄朝的界江。

極目遠眺,日本海出現在了眼前。中國原為日本海的沿岸國,現在這種望海不到海的心情確實讓人鬱悶。

站在觀景台上,東南可觀俄羅斯哈桑鎮及濱海平原,西南可觀朝鮮豆滿江市邊境風光,正南可觀賞日本海。這正所謂的一眼望三國。

正是:圖門江水向東流,土字碑前路斷頭。龍虎閣上望北海,一聲嘆息怒心頭。

一直到下午五點結束了防川的旅行,當晚趕了敦化市休息。

後記

第二天,再次經過雁嗚湖濕地時,因時間所限,也只是在外圍簡單的轉了轉。

11點順利登上列車,因回程北京方向車票緊張沒有卧鋪,買了去天津方向的卧鋪。一路看看風景、吃吃車餐、睡上一大覺就回到家了,感覺比帶車自駕要輕鬆出許多。喜歡上了這種旅行方式,以後還會繼續走下去的,也歡迎你的加入。


推薦閱讀:

94歲的東北老人在台灣成網紅,論秀恩愛,你們還嫩著呢
張馨予別出心裁穿東北大花被禮服戰戛納紅毯搶鏡成功
移民東北
張學良為什麼東北不抗日?全因蔣介石的一大昏招

TAG:日記 | 東北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