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經歷、語言權利喪失與暴力衝突 ──來自斯里蘭卡的證據

殖民經歷、語言權利喪失與暴力衝突 ──來自斯里蘭卡的證據

來自專欄量化歷史研究100 人贊了文章

這篇文章是李嚴筠同學為「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寫的推送,轉載已經公眾號同意,拉到底部可以看公眾號簡介。

分化嚴重的社會中,族群對公共資源、國家機構、特別是語言政策控制權的爭奪往往伴隨著激烈的暴力衝突。影響兩極化和族群衝突關係的因素很多,比方說突發的歷史事件,又或是殖民經歷——為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或文化目的,殖民者以推崇民族身份認同(ethnic identity)的方式挑撥殖民地民族間的關係,並激化社會內部的分裂

這種具有殖民根源的民族分裂會帶來長期的影響,導致獨立後殖民地民族間的持續衝突以及經濟發展的長期停滯。Dower, Ginsburgh和Weber三位學者發表於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的文章"Colonial legacy, polarization and linguistic disenfranchisement: The case of the Sri Lankan War",發現殖民經歷加強了斯里蘭卡民族語言的分化,進而激化了殖民地獨立後的民族衝突

獨立以前,斯里蘭卡曾先後受葡萄牙、荷蘭和英國(1815~1948年)的殖民統治。一方面,儘管英國殖民當局對組織大規模的英語培訓並不重視,由政府修建的英語學校數目也寥寥無幾,但同時期美國傳教士的英語普及措施卻非常成功。19世紀初,美國傳教士來到斯里蘭卡,並在泰米爾人較多的北部教當地人英語。不過,傳教士的活動範圍僅局限在北部;在僧伽羅人占多數的西南部種植區,民眾的英語水平在整個殖民時期基本維持原狀。另一方面,英國殖民當局極度依賴英語進行管理,所有涉及公共事務的職位均要求應聘者能熟練使用英語。那些因美國傳教士的介入而獲得更好英文教育的泰米爾人,因此殖民時期獲得了比僧伽羅人更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好景不長,1946年斯里蘭卡獨立後,占人口大多數的僧伽羅人掌握了政權。1956年,議會通過了「唯一僧伽羅語」法案,禁止不懂僧伽羅語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或承擔公共職位。這一政策導致了獨立時期說泰米爾語和英語人群的政治和經濟回報率急劇下降。語言問題成為島嶼上兩個主要民族(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爭執的焦點,並使得各民族之間的分歧和矛盾日益激化。到了1972年,普拉巴卡蘭建立了泰米爾猛虎武裝組織(LTTE),該組織主張以暴力手段在北部泰米爾人聚居區建立獨立的泰米爾伊拉姆國。

在這一歷史背景基礎上,本文探究了斯里蘭卡20個大區(第二級行政單位)獨立前夕的民族語言分化程度幾十年後該地區暴力衝突的模式間的關聯。為進一步探究殖民遺產對二者的影響,作者比較了兩個語言分化指標。第一是兩個主體民族的語言距離(Linguistic Distance)和1946年該地不同民族的人口數的加權和,作者稱其為L指數。這一指數反映出獨立之後,有多少比重的人的語言權利被剝奪:被剝奪的範圍越大,民族分裂程度越嚴重。但這一指數並不能把獨立後的民族分化和具有殖民根源的民族分化區分開來:如圖一所示,L指數與殖民遺產——英語普及率的相關性並不顯著。

圖1 L指數與殖民時期英語普及程度變化的不相關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引入了E指數,這一指標可單獨識別出由殖民經歷導致的民族分化。由於英語的語言地位在獨立後遭嚴重削弱,英語普及率在1921年到1946年之間變化顯著的地區(如北部地區),在獨立後語言喪失的範圍也相應擴大。更嚴重的語言權利喪失會帶來更為深重的矛盾,故這些地區的E指數應比L指數大。圖二提供了兩個指數的空間比較,顏色越深代表指數越大,民族矛盾越嚴重。我們可以發現:殖民統治的遺留問題,讓民族衝突的中心轉移到了科倫坡周邊以及該島的北部地區

圖2 L指數和E指數的空間比較

接著,作者分別用上述兩個指標與獨立後的民族衝突做回歸。暴力衝突的數據來源於Plotnikov(2011)從多文獻中整理得到的、各大區受猛虎組織(LTTE)攻擊的受害者人數。作者將各大區在各戰爭時期中每10萬人中受到猛虎組織攻擊的受害者人數作為因變數,探究了在控制諸多地理和社會經濟因素後,哪個分化指標與地區衝突的相關性更強。

由於民族衝突部分是由於受過英語教育的人語言權利遭到剝奪而引起的,作者巧妙地利用1956年時泰米爾語和英語語言權利的喪失,來探究殖民經歷對社會分裂的影響。殖民地時期英語普及度變化顯著的地區在獨立後語言喪失的程度也更嚴重,故這些地區在70年代會發生更嚴重的衝突。由於E指數能捕捉到這種影響,而L指數不能,因此E指數應當與地區衝突的關聯更強。如果統計結果確實如此,殖民根源就很有可能是當地發生劇烈衝突的深層原因。

量化分析的結果表明:E指數確實在統計上具有大於L指數的影響。對L指數,語言從不存在分化增加到實際的最大分化程度,將導致每10萬人中受害者增加168個;同樣是從不存在分化增加實際的最大分化程度,E指數的變化將造成每10萬人中受害者增加2844個。這表明:殖民遺產確實是民族分化與衝突背後的根源之一。總之,在為民族多樣性對經濟發展的長期影響提供佐證的同時,文章也啟發我們:在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均衡發展是社會穩定的前置條件之一。

文獻來源: Dower, Ginsburgh & Weber. Colonial legacy, polarization and linguistic disenfranchisement: The case of the Sri Lankan War.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127, p. 440-448.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和龍登高(清華大學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

推薦閱讀:

MOOC熱下的冷思考:要警惕教育新殖民主義
全球首台數字生物轉換器誕生,馬斯克的星際殖民夢將靠「傳真生命」實現?
人民日報:台「獨」美化日殖民史 認賊作父很多年
對外擴張的局限

TAG:殖民 | 發展經濟學 | 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