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他們說:連死的勇氣都有,怎麼沒有勇氣活下去?

他們說:連死的勇氣都有,怎麼沒有勇氣活下去?

1 人贊了文章

對於自殺的人,大多數人的態度,是扼腕嘆息,或者嗤之以鼻。對於抑鬱症自殺的逝者,也不外如是。

9月4日,峨眉山女孩跳崖輕生,留下遺書,呼籲公眾關注抑鬱症群體。

公眾說抑鬱症

自發病以來,我經歷了太多生命的隕落。

而在我看來,公眾對抑鬱症的認知是這樣發展的:

事件:抑鬱症患者A自殺身亡。

公眾:「A過得肯定不開心。」

事件:抑鬱症患者B自殺身亡。

公眾:「B過得肯定不開心。」

事件:抑鬱症患者C、D、E、F相繼自殺身亡。

公眾:「大家都不開心。」

事件:抑鬱症患者G、H、I、J、K、L、M、N...自殺身亡。

公眾:「不開心真的會讓人去死啊!」

事件:你身邊有人告訴你,Ta得了抑鬱症。

公眾:「什麼抑鬱症啊!就是想太多!你只是不開心而已!不會死的!」

你們看,人們對死亡這件事的判斷力是微妙乃至雙標的。

抑鬱症=不開心?

近年來,與日俱增的抑鬱症患者自殺事件,讓公眾對抑鬱症這三個字早已耳熟能詳。

但真正觸目驚心的是,無論再多的生命隕滅,公眾對抑鬱症的認知始終停留在「不開心」三個字上。

因此,每當抑鬱自殺事件闖入大家的眼帘,底下的評論一定會有這麼一句:連死的勇氣都有,怎麼就沒有勇氣活下去?

也不知怎麼,這句話被無數人奉為金科玉律,甚至被外界視為政治正確——

但凡你擁有了引咎自殺的勇氣,那世上的一切困苦,哪怕身陷重圍,甚至窮途末路,你都應該有勇氣去面對。

這究竟是個什麼邏輯??

說得跟「打通任督二脈,獲得武功絕學」一樣粗暴簡單??

這就像是有人不幸罹患了罕見疾病,得病幾率幾十億分之幾的那種,你還趾高氣昂、信誓旦旦地去和人家說——

「你都有這運氣得上這麼罕見的疾病,你怎麼不用這個運氣去中中彩票?」

不被理解的極致孤獨

「既有自決之勇,何不借勇為生?」

這句話有多殘忍決絕,於此可見一斑。

每次在評論大軍里看到這句話,而且這句話獲得高票贊同的時候,我嘆的氣簡直可以支撐起整個土耳其的熱氣球。

為了大眾對抑鬱症知識的匱乏,為了抑鬱患者所蒙受的曲解,為了所有不被理解的極致孤獨,為了逝者已矣的他們,為了努力活著的我們,更為感同身受的我自己。

只能說,可能沒有經歷過抑鬱的大家,並不知曉抑鬱症的實質病理和真正面目。

可能抑鬱患者們只願意用善良去揣度這個言論的出發點,只願相信這是大家在鼓勵他們勇敢地活下去。

最需要勇氣的事

我和所有抑鬱症病友一樣,感謝著世間的每一寸溫暖和善意。

但同時,看著越來越多的病友們或溘然長逝,或岌岌可危,睹視著生命的燦爛熱烈遽然冷卻成凄寂枯槁;本應綻放的活力美好沉埋於冰冷的一方土地,我除了秉襲逝者遺願,呼籲大家關注抑鬱症群體外,更呼籲大家可以去科學涉獵抑鬱症的相關知識。

當大家從混沌和迷茫中脫解,當公眾醍醐灌頂,原來抑鬱症不是「不開心」「想太多」「太矯情」,而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生理性疾病。

當外界明白這個疾病需要吃藥、治療甚至住院,當所有人恍然大悟,聞之色變,那那個時候,公眾便不會一味感性地去指責和怨懟抑鬱症患者的荏弱,而是理智地去苛責抑鬱症本身的殘忍和可怖。

可能那時候,善良的公眾們會真正瞭然,「連死的勇氣都有,怎麼就沒有勇氣活下去」這句話的荒謬,因為對我們抑鬱患者來說,最需要勇氣的並不是死去,而是活著啊。

致所有抑鬱症病友:快樂太難,唯願平安。?

現在有一個機會,

幫助更多人了解抑鬱症,

讓更多郁友接受更好的幫助,

我們非常需要你跟我們一起。

掃碼公益、轉發公益,人人公益,公益人人

99公益日,鬱金香陽光會在行動。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公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

而是每個人都做一點點。

馬雲說:

公益是治療我們這個地球、

治療我們自己最好的良藥,

公益是最好的治癒劑。

做公益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

而是你自己相信,參與公益,

自己才是最大的、真正的受益者。

掃碼公益、轉發公益,人人公益,公益人人

作者介紹:左燈右右右行/一個有才又脫線的90後美貌奇女子,一個身患抑鬱又樂觀積極的女戰士。鬱金香陽光會特約作者,著有抗郁記錄書籍《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鬱》

左燈踩滑板--風一樣自由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抑路前行】公益行動。

· END ·

你真的了解抑鬱症嗎?

世界衛生組織將2017年世界衛生日主題確定為「一起來聊抑鬱症」,國家衛生計生委將中國區主題確定為「共同面對抑鬱,共促心理健康」。

據@人民日報,一項調查估算,中國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但近七成沒有被「識別」出來。我國每年有30萬人自殺,抑鬱症是其最主要原因。

得抑鬱症是怎樣一種感覺?

認識抑鬱症,發現抑鬱症,防治抑鬱症,你有哪些可以做?

戳下圖了解全國最大的抗郁公益聯盟及分會

閱讀原文閱讀 2078

30

精選留言寫留言

  • 15

    聶耀文

女孩年僅21歲,還是花樣年華,因為患了抑鬱症被壓得喘不過氣來,選擇了跳崖自殺。抑鬱症不是不能治好,不是抑鬱症害死了她,是社會的歧視和家人的拋棄害死了她。全國有9000萬抑鬱症患者,請全社會伸出溫暖的雙臂擁抱他們吧!請親愛的親人理解他們善待他們!請抑鬱症朋友自己珍愛自己互相攙扶走過抑鬱吧!每個人都會生病的,生病可以治,千萬不要讓悲劇重演!

  • 9

    JOVI

我們都是幸運的,峨眉山女孩如果能找到組織,可能結局就不一樣了,願她在天堂一切安好

  • 6

    半邊月亮??

抑鬱情緒籠罩的時候很想有人拉一把走出去,可小心翼翼的展現出自己時候,別人會說我閑得矯情想太多………後面索性這些只告訴醫生,只想要一個能認真聽我說話而不是評價我的一個人陪著我而已

  • 5

    平淡是福

我們家族人都有憂鬱癥狀,只是以前不知道啊!現在才了解它。它就是跟其它的疾病一樣,要看醫生,要認知它,接受它。做到自控,慢慢地回恢復

  • 5

    arming

我就是正在治療的患者 現在連再向別人提起我很不開心的勇氣都沒有 正在悄悄的治療

  • 4

    聖道行者

抑鬱症病在五志過極化火,挾痰上擾心竅(大腦,腦為元神之府),心神因熱出竅,患者感覺如入地獄,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各種癥狀不可盡述。請郁友們找有一定水平的中醫治療,告訴醫生以此為主線治療,一定可以治好!其他諸如西藥、跑步、靜坐等只可作為輔助療法。請大家一定要以中醫為主,一定可以治好的。

  • 4

    渡心

我就是、誰幫我

  • 3

    小強媽

我也是憂鬱症,有9個月時間開心不起來,沒有喜樂,我特別喜歡工作,在工作時我特別喜樂開心,現在我沒有了工作,沒有了工作後更加的憂傷消極,覺得活著就沒有任何意義,心也死了,現在醫生讓我吃藥,我不想吃藥,我想好好活著,我想要活著,我想要活著我的心就要先活過來,治病先治心,我要活著,我是信上帝的!我要靠著上帝來醫治我!上帝能醫治了我的兒子!上帝照樣能醫治我!我相信上帝的大能!其實憂鬱症最需要的是愛!關心,需要工作,工作時就沒時間去幻想,但是憂鬱症需要的是他她們喜愛的工作,這樣他她們的全身心都會在工作中,工作會帶給他她們喜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是骨枯乾,感謝上帝!是上帝的愛感動他的兒女們幫助關心我,感恩!非常的感恩!我不會也不愛說感謝的話語,我在心裡感恩!在上帝面為大家禱告!願上帝記念祝福他的兒女們!願上帝醫治拯救我們的心靈!

  • 3

    阿傑18968092096

正是因為尚未被理解和了解,所以更有存在和堅持下去的意義,只有不斷的深入挖掘,才能不斷積累勇攀高峰!

  • 2

    異想天開的魚??

呵呵了,能說出有勇氣死,為何不能有勇氣活這句話的人,一看就沒得過抑鬱症,那麼你有啥資格說這個。希望女孩下輩子能夠開心

  • 2

    建亮(竹梯,專業搭棚)

我得了比抑鬱症還重的強迫症(強迫思維),十八年,時好時壞,吃抗抑鬱葯一個月,吃好了。還在吃。很幸運,幸好自己沒放棄自已,幸好找對了葯。願天下得抑鬱的人能走出抑鬱,人生是美好的,珍惜自己與身邊的人。

  • 2

    落日與薔薇

痛心。今天發起99公益日,用語音說「少一點這樣的悲劇,多一點愛和包容。這只是一種病,能治好的」時候,狂哭。哎…希望通過鬱金香99公益日的項目,能夠為普及抑鬱知識,消除病恥感,增加對治療的信心。家人們,加油!

  • 1

    柚媽

氣脈不通!

  • 1

    紅椿

看了文章直流淚,同病相憐……

  • 1

    二馬良℡

這無關勇氣。 唉 掙扎又掙扎

  • 1

    心理諮詢師齊衡弈

家族聚集絕大部分是後天造成的。但是,從社會統計上,確實顯得像「遺傳」。這個也是有文獻數據支持的。

  • 1

    Mozzie

作為一個關注了很久的公眾號,做一個抑鬱症患者 我對八類易感人群的第二點數據表示嚴重懷疑,這是精神疾病不是遺傳病,這個概率是怎麼來的?出處是什麼?

  • 半城煙火半城殤

你們能想像一個年僅16歲的女孩本是花一樣的年紀卻已經被抑鬱症折磨了3年了的內心嗎?

  • 三叔???

這種感覺真的是生不如死

  • 許doctor

抑鬱症的九大表現中,有七種都類似嚴重缺乏維生素B族,可以補充一些複合ⅤB,沒有付作用!

  • 雨露

題目的確說的太好了,但作為抑鬱症患者,再面對死亡的時候,她感覺死亡是一種解脫。社會在批判抑鬱症患者懦弱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要想一想,抑鬱症患者內心深處的感受。


推薦閱讀:

進階版早起大法,讓你從根本上不再畏懼早起
19歲女孩跳樓自殺 圍觀者文化背景更嚇人
8個心理學效應,讓你玩轉愛情!
心理學有哪些「讀心術」?
論人際關係心理學

TAG:心理學 | 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