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00多個跑到西南的教師,為中國留下了近百年的教育之火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師節,

每到這個時候,

我們感念老師的教導,

我們懷念曾經的校園。

而我也不由懷念起,

81年前,戰火紛飛的年代,

有一群高校的教師,

帶著學生,舉家遷徙,

從北方到西南,

建立了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學,

卻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8位「兩彈一星「元勛、171位兩院院士,

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 部分教授合影

這群教員的名字,熠熠生輝:

聞一多、華羅庚、

陳寅恪、

陳岱孫、馮友蘭……

這所學校的名字,更為耀眼:

它就是

西南聯大

他們不畏艱險,不畏困苦,

挺起了中國文人的脊樑,

保住了中國文化的血脈,

點燃了中國教育的火種,

留下了中國教育的精神!

▲ 西南聯大校門

01

「國家亡了可以復興,

文化亡了就全亡了!」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炮火連天,民不聊生。

南開大學遭到日機轟炸,大部分校舍被焚毀,偌大的北方,已經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國家亡了可以復興,文化亡了就全亡了!」

危急關頭,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校長,同時接到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三校南遷長沙,聯合組建長沙臨時大學!

▲ 

從左至右:張伯苓(南開校長)、梅貽琦(清華校長)、蔣夢麟(北大校長)

當時日本人需要找名人來撐門面,便宣稱,如果留下來教書,就會有豐厚的報酬,生活舒適又體面。

聞一多得知,狠狠地「呸」了一聲,拂袖而去。

另一邊,陳寅恪還在辦父親的

喪事,日本憲兵隊就找上門來,請他做客。他知道事急從權,沒等父親出殯,就悄然離開北平,加入隊伍前往西南。

▲ 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

1937年10月,來自三校的100多名教師,帶著1400多名學生長途跋涉,陸續到達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11月1日,正式開課,這一天後來被定為西南聯大的校慶日。

但好景不長,上海、南京淪陷的噩耗接連傳來,日寇向內陸步步緊逼,長沙危在旦夕。於是,

1938年1月,長沙臨大決定遷徙昆明。

由於戰時交通困難,為了保住文化血脈,師生們分為三路,舉校西遷昆明。

一場「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征」,就這樣開始了。

▲ 西南聯大操場

這三路之中,有一路最為辛苦。

帶隊的是40歲的聞一多,還有11名青年教師,267名家庭貧困的男同學,跨越湘、黔、滇三省,步行3600公里,歷時68天,在1938年4月抵達昆明匯合。

1938年2月,「聯大長征」隊伍抵達常德縣

文人長征,曠古未有,

但這一路上,並不只是苦行

中文系學生寫出《西南採風錄》、聞一多畫了50多幅寫生、生物系李繼侗

帶領學生採集植物標本、地質學家袁復禮則向學生講述地質地貌、師生們沿途還收集了二百多首民歌民謠……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慰勞湘黔滇旅行團到達昆明

危難當頭,

保護中國文化之瑰寶,

更要守住中華文明之精神。

這些年輕的教師,

以身作則,挺起文人的高貴脊樑,

憑著堅強的意志,點燃了中國教育的火種,

生生不息,永不熄滅。

02

我寧願被日本飛機炸死,

也不能缺課!

到昆明後,由於

經費不足,校舍條件很差,被稱為「史上最窮」。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最初幾次

交的設計稿,都被校長

梅貽琦

無奈「退回」,因為實在沒錢買材料。高樓變矮樓、矮樓變平房、磚牆變土牆、還要改成茅草房……

▲ 1938年,西南聯大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陳岱孫、林徽因、金岳霖、吳有訓

每改一次稿,林徽因都會心酸的哭泣,梁思成氣的衝進校長辦公室,卻落淚而歸。

新校要建,所有地方都要用錢,只能省而又省,

連鐵皮都買不起,只能用茅草搭屋頂。

▲ 梁思成、林徽因設計的西南聯大校舍

每逢下雨,屋頂就超的沒法上課,有次經濟學家陳岱孫上課,突然大雨傾盆,他索性拿粉筆在黑板上寫下「停課賞雨」,學生們就靜靜的聽了一節課的雨。

學生宿舍和食堂就更不用說了,40個人塞進一間宿舍,沒有桌椅,只能把肥皂箱子當書桌,站著吃飯,還都是鹽水煮菜。

▲ 西南聯大學生以大地當餐桌

可就算窮到這個份上,教師們對教學的熱情也絲毫沒有降低。

1940年10月13日,日本飛機扔下的炸彈將華羅庚的住處炸毀了。他於是找了個牛棚住進去。

每天一早,他拖著瘸腿,步行十幾里路去聯大上課;晚上,又在牛棚里伏案研究數學。

▲ 學生宿舍

他的恩師楊武之更為敬業,有天夜裡在田埂上騎車回家,不小心栽進水溝,摔得遍體鱗傷,也不肯休息。

劉文典教授更說:我寧願被日本飛機炸死,也不能缺課。

▲ 西南聯大舊照

在教授們的努力下,學生的熱情被點燃了

——課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學生們擠來擠去記下想聽的課,圖書館排隊借書閱讀,常有四五十米。

如果書不夠看,就直接手抄。每天晚上,簡陋的宿舍都透出微弱的光,學生們熬夜抄書,不亦樂乎。

▲ 西南聯大圖書館

「所謂大學者,

非謂有大樓之謂也,

有大師之謂也。」

這是西南聯大校長之一梅貽琦的話。

判斷一所大學的好壞,

不在於有多豪華的建築、

多先進的設備,

而在於是否有傑出的教師,

引領著學生,

不畏生活的困苦,

追求精神的升華,

他們才是大學的靈魂。

03

我們不是不顧國難,

而是把滿腔悲憤化作動力。

戰爭時期,國難當頭,輿論紛紛,不少觀點認為——大學要改變課程,接受「戰時教育」。學生們也想要一種短期速成的教育,好趕快去抗日。

▲  西南聯大遭日寇飛機轟炸

但西南聯大並沒有跟隨輿論的導向,而是堅持當時教育部的方針:

「戰時須作平時看」。

一切仍以維持正常教育為其主旨、教師仍滿頭於著作。

在時常遭受空襲、跑警報的情況下,北大校長蔣夢麟

續寫成一代名著《西潮》、華羅庚

攻克了十多個世界級數學難題,還為世界數學史開創了一門新學科

——

矩陣幾何學。

……

 ▲華羅庚一家

作為後來人,我們恐怕從著作中,無法真切體會前輩

「壓在紙背的心情」

卻能從馮友蘭的筆下探求一二:

「從表面上看,我們好像是不顧國難,躲入了『象牙之塔』。

其實我們都是懷著滿腔悲憤無處發泄。那個悲憤是我們那樣做的動力。

金先生(金岳霖)的書名為《論道》,有人問他為什麼要用這個陳舊的名字。金先生說,要使它有中國味。那時我們想,哪怕只是一點中國味,也是對抗戰有利的。」

即便是思想激進的聯大中文系教授聞一多,在《八年的回憶與感想》中也談及,當校園裡爭執如何實行「戰時教育」時:

「教授大都與政府的看法相同:

認為我們應該努力研究,以待將來建國之用

,何況學生受了訓,不見得比大兵打得更好,因為那時的中國軍隊確乎打的不壞。」

▲  1946年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內前合影,

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唐蘭,游國恩,羅庸,許駿齋,余冠英,王力,沈從文

在風雨如晦的大時代,

一個民族總需要那麼一群人,

為某種更為恆久的事業存亡,

絕續之偉業,傳承起精神。

任風雲變幻,任風雨飄搖,

於他們來說,

學術的抱負在此,人生的志業在此,

社會的擔當在此,

愛國的情懷亦在此。

04

「教授學生打成一片,

又嚴肅,又活潑。

西南聯大名師雲集,

曾有校友回憶在聯大讀書期間的課表,甚是「豪華」:

「國文老師是沈從文,物理老師是吳有訓,中國通史老師是吳晗,公共倫理學老師是馮友蘭。我還選修了數論和《莊子》,老師分別是華羅庚和聞一多。」

▲ 學生們在上課

這樣的豪華陣容,卻絲毫不見師生之間有任何距離,關係十分融洽。

鄭天挺教授曾回憶:

「西南聯大的八年,最可貴的是友愛和團結。」

馮友蘭也曾說過:

「教授學生,真是打成一片。……那段時間的生活,是又嚴肅,又快活。」

教授和學生相處平等,在學術上「誰也不怕誰」。所以

常能見到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學術、「學習新材料、親如朋友。」

▲ 化學系在做實驗

這樣自由開放的學風,與教師們

中西交融,

崇尚獨立思考,兼容並包的思想有關,當時流傳著一句話:

老師們講課,都以開創性見解為榮,以照本宣科為恥。

能用13種文字閱讀的陳寅恪,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他上課第一天就說:

「前人講過的,我不講;

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我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這裡的教師,大多數留學歐美,卻也能容得下只

有小學學歷的沈從文。對學生的管理也很自由,轉系、翹課,都不會被苛責,一切全憑自覺。

▲ 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沈從文,只有小學學歷

也正是這種開放自由的教育方式,才極大的保留了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和獨創性,這也是能培養出諸多人才的原因之一吧。

對此,常白天在茶館看書、晚上鑽圖書館的汪曾祺深有感觸:

「我要不是讀了西南聯大,也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作家。」

▲ 汪曾祺和沈從文

陳寅恪曾說: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知識的生命,

在於它的個性和自由,

西南聯大的教師們,

毫無保留的敞開心胸,

打開一扇追求真理和自我的大門,

只有這樣的學校和教師,

才能教育出有創造力、有自主性的人才。

05

「西南聯大不再了,

但精神永存。

抗戰勝利後,1945年12月,在西南聯大即將解散,三校北返之際,校長梅貽琦高聲宣講:

「聯大沒有強迫,只有誘導,沒有盲從,只有信仰。」

▲ 抗戰勝利,梅貽琦做最後演講,宣布聯大勝利結束

1946年,馮友蘭教授撰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聯合大學,

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

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

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

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

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陳岱孫為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撰寫序言,特彆強調:

「身處逆境而正義必勝的信念永不動搖」、「對國家民族所具有的高度責任感」。

▲ 西南聯大畢業證書

從1937年,到1945年,西南聯大從最初的100多名教師,逐漸擴大隊伍,到370人左右,畢業的學生,有3343人之多。

這些學生有的從事教育、有的從事科研、有的參軍、甚至有的血染沙場。

不管何去何從,他們都堅守著西南聯大的校訓——「剛毅堅卓」

,是以在國家危難之時,仍堅韌不拔,追求真理,保持人的尊嚴,實現人的價值。

▲ 西南聯大的校訓:「剛毅堅卓」

81年過去了,西南聯大早已不再了,但西南聯大的精神,永遠留在我們心裡:

對國家的熱愛、對教育的堅持、對學術獨立的保護、對自由思想的包容……

「千秋恥,終當雪。

中興業,須人傑。

便一城三戶,壯懷難折。

多難殷憂新國運,

動心忍性希前哲

。」

……

▲ 西南聯大老校友再唱校歌

當校歌再次響起,

讓人不禁淚流滿面,

我們彷彿能看到曾經的艱苦時代,

有那麼一群青年,

為了中華文明,為了中國教育,

堅守拼搏,一往無前。

有了他們的昨天,

才有了我們的未來!

▲ 西南聯大校徽

 

~歡迎點贊轉發分享~

國粹團隊招募? 原創散文小說詩歌攝影作者

&

朗誦主播

期待? 您的加入

報名投稿郵箱:gxjcshys@163.com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gxjhshys1630期,主編微信gxjc03。

合作QQ:1511332864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主 編 推 薦 課 程

▼ 點擊

閱讀原文

,收藏「

國粹美尚精品

推薦閱讀:

梅姨的一張「遊客」照,讓中國網友操碎了心......
引用 國人必知:中國傳統文化小百科!
這部電影創造300億票房的背後,透露著29萬中國軍隊的艱辛
中國畫的山水畫法
盤點中國體壇「抗日」英雄

TAG:教育 | 中國 | 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