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多歲的人,千萬不要迷信這4個觀點!

分享

頭腦特工隊

如果在市場上,

你不能隨著時間增值,

這本身就是失敗。

而要做到這一切,

持續地自我進化

才是硬道理。

作者 | 何桃李

來源 | 頭腦特工隊(ID:

DichQueen

原標題:《

一個職場人開始廢掉的四大徵兆

??

每個職場人都會經歷從默默無聞的小萌新,經過努力成長,進入到獨當一面的階段。

然而,當我們以為自己擁有一定的「江湖地位」,並且練成一套職場寶典時,現實就會狠狠地呼兩巴掌過來,告訴我們:迷信

XX寶典

?別傻了!該踩的雷一個都沒少,該掉的坑一個都沒拉。

例如,從一畢業就進入世界500強眾人歆羨到原地踏步泯然眾人,可能不過頃刻之間;

從名校光環加身到默默無名,可能不過幾年的光景;

從出入高檔寫字樓到為失業焦慮,可能來得猝不及防;

經過血與淚的教訓,很多職場人終於學精明了——

持續地自我進化才是硬道理;然而,失去的時間和機會已經回不來了。

在跟很多職場人士的交流當中,我發現:一個職場人開始廢掉,往往有以下四大徵兆:

??

迷信第一份工資

高工資不等於好起點

剛剛畢業時,我們衡量一份工作好壞,無非一是工資,二是公司知名度。

我的第一份工作,不到一年月工資就過萬了。那時候,覺得自己走路都帶風。

畢竟,高工資既是自己實力的證明,足以滿足小小的虛榮心;也是公司實力的證明,被當作「前途無量」的背書。

同一時期,比我大一歲的表姐,費了好大勁兒進了某高校當輔導員,大概兩三年的工資都不足以覆蓋最初的投入。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所在的公司因為政策的收縮和經濟的不景氣,行業紅利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消失了。加之一些其他的變故,我不得不跳槽。

與此同時,表姐的工作一直穩定地發展——從一個小系的輔導員轉到一個大系再到團支部,工資福利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除了工資的落差,更大的差距來自於時間本身帶來的差距。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表姐隨著年限自然達到副科級時,我的職業競爭力因為行業的局限反而貶值降薪了。

就像時間對酒和牛奶帶來的不同變化,前者隨著時間愈有價值,後者卻在加速變質。

回過頭來,我才真正意識到,面對第一份工作,選擇的重要性——

它代表著職業生涯的起點,更決定著職業生涯的方向。

這其中,工資是最不重要的因素之一。

職業生涯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貫穿人的一生。在決定第一份工作時,你能從中積累到什麼以及它能為職業生涯帶來什麼,應該一併在你的考慮之內。

第一份工作的高工資,很多時候是一個甜蜜的陷阱。它有時意味著抵禦風險度低,並且缺乏持續性學習機會。

一家什麼樣的企業會給出應屆生一份高工資?除了業內知名企業,很多企業是因為拿不出其他更具競爭力的條件而不得已的選擇。

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是投資規律,在職場中也同樣存在。

高工資往往伴隨著高風險,這種風險可能來自於初創企業的不穩定,投機企業的不規範,或者發展中企業的高工作負荷以及工作風險。

當然,誰不想賺這個錢呢?尤其是對一個初入社會的畢業生,這個誘惑是很大的。甚至會想,我先把能賺的錢賺了,等到賺到第一桶金/積累的差不多了就及時抽身。

然而,時間是不可逆的。你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職業習慣和思維方式會影響你的一生。

所以,在選擇第一份工作時,請一定全盤思考。放在更長的時間軸上,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多加幾個維度去考慮。

職場說到底,不是一年兩年的競爭,而是持續幾十年的長跑比賽。

??

迷信大公司

大公司不等於高匹配

人們判斷一份好工作的標準五花八門,比如:是不是大公司。

但凡進入到某500強或者大型國企,央企,那必能引來無數人歆羨。幾乎是「精英人士」的代名詞。

人們默認:不是絕對優秀的人,是沒法過五關斬六將進入到這麼大公司的。

那進入大公司是不是就一定平步青雲,前途無量了呢?

先來看看我一個同事小k的例子。

小k在來我們公司之前,在上海某知名外資銀行工作,絕對的「出身名門」。

關於為什麼會選擇我們這樣一家員工人數不足人家萬分之一的投資公司,小k是用三個字解釋的:

不匹配

他天性內斂,並不適應外資行快節奏的工作氛圍,業績也一塌糊塗;反而現在做運營主管如魚得水,頗受重用。

大公司的光環很美好,但是不匹配的工作會令這光環暗淡。關鍵是,你擅長什麼以及你適合什麼。

就像那句話說的,「世上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

有些位置看起來美好,但並不屬於我們;有些位置看起來微小,卻是我們的立足之地。

MBA上一堂課,令我印象頗深。

教授將全班分為八個小組,進行案例分析以及展示,並且當場排名。

當然,成績不是這堂課的重點。接下來發生的事才是。

教授要求,每個小組討論決定,淘汰掉一名組員,不計分。這個過程相當煎熬。因為被淘汰和淘汰人都不是輕鬆的事兒。

淘汰結束,事情還沒有完。

八個被淘汰的人重新組成一個小組,重新分配案例分析以及展示,並且當場排名。

「每個組最弱的人組成的組,肯定是倒數第一吧?」

結果,這個組排第三名——表現評定為優秀。

你看,

大公司並不能保證你安然無憂,小公司也不代表毫無機會。

尤其是進入職場中段,請不要再迷信大公司的光環了,至少不能盲目地把大公司背景作為唯一的擇業原因。

整體職業生涯設計、你想要的職場狀態和公司的發展空間都比一個公司名字來得重要。

或者說,跟你匹配的工作才是好工作,跟你不匹配的公司不是好歸宿。

??

迷信畢業光環

高學歷不等於笑到最後

人們天然迷信學歷光環,就跟人們天然迷信職稱、證書、名校等等背書一樣。

這本無可厚非。

畢竟,每一個背書取得的過程都冗長、且影響深遠,如果不是全部也是候選人部分實力的證明。

首先,拿到高學歷高職稱,這肯定是一個加分項,也從側面反映了候選人的實力。

但是——

背書拿到了,接下來,表現是好是壞,發展是快是慢,關鍵還是在於候選人自身的競爭力。

就像你考駕照一樣,取得駕照,只是證明你有了你有了駕駛資格,但是不是能安全駕駛,關鍵還在於人。

不能把背書當作通行證。

如果本身實力不過關,就算學歷再高,證書再多,分數再高,未來也一樣會有淘汰的危險。

畢竟,理論知識不等於實操能力;考試能力不等於職場能力。

所以,人們可以拿這些判斷一個人,你不能拿這些限制住你自己。

每當別人問:我是不是要多考些證書?我是不是要再提升學歷?我是不是要去某名牌大學鍍鍍金?

我的答案一定是:當然要。

不是為了讓簡歷更好看一些,而是為了保持持續學習的習慣。這個世界發展這麼快,我們當然應該持續學習。

所以,不設限的第一點:

持續學習。不要看你昨天的起點,看你未來的起點。

不設限的第二點:保持在場。你的出身、身份、背書都決定不了你的未來,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

職場越往後,越考察知識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綜合能力,或者說越跟一個人的品質和他自身有關。

隨便翻開一些企業家或者集團高管的履歷,他最初的起點可能未必比你高,但是最後卻實現了對很多人的超越。比如李嘉誠北門街觀海寺小學;馬雲杭州師範大學。

他們的成功當然有時代和機遇的偶然性,但是也有自身特質的必然性。

當一個人有了足夠的資本,起點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你不能讓那些「不是優勢的部分」限制你的目標和發展,更不能因此放棄入場資格。

我們的履歷,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候是筆試篩選階段;一旦進入面試或者跳槽階段,情商、智商、資源和人格魅力才是真正發揮作用的東西。

??

迷信名片效應

強稱謂不等於有競爭力

之前讀過一句話:

一個人想要成功,需要99%個人能力,和1%的平台能量,但那1%的平台,比那99%的能力更加重要。

這句話其實不難理解。

就拿你自己做一個測試好了:

1、假設你現在離職,你的客戶還會為你買單嗎?

2、假設你現在離職,行政部門還會跟你平等對話嗎?

3、假設你現在離職,你能立刻受邀一份起碼同樣待遇、地位的工作嗎?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yes」,恭喜你,你在這個市場是有影響力和優勢的。

如果你的答案出現「no」,或許你該考慮,如何建立平台以外的競爭力了。

尤其,到了一定階段,如果還不能通過關係或者獵頭跳槽,需要自己投簡歷才能找到新工作,這本身就意味著之前職業生涯的失敗——畢竟,投簡歷,更適合畢業生時的我們。

平台意味著團隊、資源和成熟的系統。沒有了平台為你背書,給你兜底,很多交往的基礎也就不存在了。

就拿公司在做的某基金來說,這中間需要大量的溝通、談判。在同政府官員溝通時,我們首先表明的身份一定是「我是**公司的***」,從而建立平等對話的基礎。

實際上,我們之所以能夠同高於我們層級的單位或者人進行對話,這中間的落差就是靠公司平台搭建的梯子。

很多人誤把這種平等當作是自己的實力,卻不知它其實很脆弱。

所以,一旦離開「公司」這把梯子,卻發現對方根本連自己是誰都不太記得;所以,很多人單飛單幹,卻發現寸步難行。

所以才有人說,「別把平台當本事,沒有平台,你什麼都不是」。

我想,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讓你固步自封,一輩子依附平台。相反,它恰恰是提醒你,你現在的地位很可能只是平台的輻射效應,這很危險。

只有意識到自己的虛弱,才能真正開始建立脫離平台的屬於你自己的優勢。

這樣才是最穩健,最長久的方法。

那獨屬於你自己的實力,才是讓你抵禦變故、建立話語權的關鍵。

??

所以,職場上,選擇工作時,比起高工資、大公司,更應該綜合權衡風險抵禦力、持續成長力、時間價值和職業設計匹配度;

職業生涯中,比起起點光環、履歷光環,更應該建立持續學習力、行業影響力、市場話語權和職場競爭力。

如果在市場上,你不能隨著時間增值,這本身就是失敗。而要做到這一切,持續地自我進化才是硬道理。

(▲點擊「END」查看相關推薦閱讀)

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

女性

勵志

成長

情感

關注

作者:何

桃李,立志做金融圈最會寫字的,寫作圈最懂金融的。邏輯控,推理狂,糾結症。愛美人更愛高智。文章來源:頭腦特工隊(DichQueen)。原文標題《一個職場人開始廢掉的四大徵兆》

↓↓↓閱讀原文,進入熹文微店,逛逛新生活


推薦閱讀:

【學術觀點】吳曉東:盤瓠神話源於中原考
【觀點】高房價讓老百姓越來越富!--琢磨琢磨
觀點|中西男子漢

TAG:觀點 | 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