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歷史與神話中的始祖記憶

「三皇五帝」——歷史與神話中的始祖記憶

4 人贊了文章

三皇五帝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上古帝王的統稱,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三皇五帝的稱呼家喻戶曉,但是具體問道「三皇」和「五帝」究竟是誰?好像沒幾個人能說的清。這麼一來是不是覺得特別的愧對祖先?先不要方,留史君來給你詳細說一說三皇五帝的故事。

其實說不清楚三皇五帝並不丟人,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筆糊塗賬,一直以來並沒有統一的說法。三皇五帝聽起來感覺很遙遠,其實這一說法是戰國時期才出現的。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個學派都喜歡拉上上古的聖人為自己的說法站台,後來逐漸的把這些聖人們統稱為三皇五帝(古人比較喜歡三五的組合,類似的還有三墳五典、三才五行、三綱五常、三王五霸等等),再後來就有人去找他們之間的對應關係,找來找去,越來越亂,從古至今少說也有十幾種組合方式。

先說「三皇」,比較主流的說法有:

1.伏羲、女媧、神農 《風俗通義》

2.伏羲、祝融、神農 《白虎通義》

3.伏羲、燧人、神農 《尚書大傳》

4.伏羲、神農、黃帝 《世本》

5.伏羲、神農、共工 《通鑒外紀》

6.天皇、地皇、泰皇 《史記》

7.天皇、地皇、人皇 《補三皇本紀》

後兩個是稱號,先不管。從前面的五種組合方式可以看出,伏羲和神農得到了一致認可,牢牢佔據了兩個席位,另外一個名額則爭奪的比較激勵,包括女媧、祝融、共工、燧人氏和皇帝等多位重量級選手爭奪。《風俗通義》、《白虎通義》、《通鑒外紀》這些書的作者也發現了這個問題,認為伏羲和神農是固定的,另外一個就從這些大神裡面選一個吧。

我們先來看看這幾位大神都是誰。首先說伏羲,又稱為宓羲、包犧、庖犧、伏戲等,風姓。傳說他的母親叫赫胥,赫胥在雷澤踩了巨人的腳印而懷孕生下了他(母系氏族的印記)。伏羲人首蛇身,取代燧人氏成為王,他最大的功績是「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創作了八卦。還說他發明了書契,代替了結繩記事(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這些發明在當時可都是信息革命性質的高科技啊。

接著說神農,有人認為神農就是炎帝,也有人傾向於這兩位是兩回事。神農氏又稱厲山氏、烈山氏等,姜姓,傳說他牛頭人身。神農氏最大的功績是「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改變了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技術。「又嘗百草酸咸之味,察水泉之甘苦」,創造了草藥技術。

女媧,這個大家都熟悉,傳說中她也是人首蛇身,曾經「摶黃土作人」。還有一個說法是共工氏和祝融氏打仗,共工氏被打敗了,一怒之下用頭去撞不周山。不周山是撐著天的柱子,被共工這一撞不要緊,一下子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女媧只好煉五色石把天補上,又殺了只巨龜,砍下四條腿當柱子把天撐住,這才把這個爛攤子收拾好。因為都是人首蛇身,也有說女媧是伏羲妹妹的,還有傳說是他們兄妹結婚繁衍了人類。

燧人氏,傳說他發明了鑽木取火,改變了先民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是伏羲之前的王。《太平御覽》記載說:「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世有聖人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國,息此樹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意思是燧人氏在一個叫做遂明國的地方,看到有鳥啄大樹,啄出了火星,因而發明了鑽木取火。

祝融,傳說中的火神,也是一位部落首領,曾經打敗了共工。還有一種說法是掌管火的官,也稱火正(這裡可能是借用上古聖人的名號),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也是楚國人的祖先。祝融還有個著名的兒子——太子長琴。

共工,傳說中的水神,也是一位部落首領,前面提到過,被祝融打敗,一氣之下撞了不周山。還有說他是和顓頊(讀專須,後面會講到)爭帝位失敗,撞的不周山。另外一種說法是共工為堯帝時期的一位大臣,由於工作表現不好,被流放到幽陵這個地方。

最後說黃帝,這個大家更熟悉了,黃帝是少典(少典屬於有熊氏)的兒子,姓公孫(因為生長在姬水邊,所以也姓姬),名軒轅(因為生長在軒轅之丘)。黃帝從小就是神童,長大以後更加聰明。當時處於神農氏統治的末期,諸侯互相征伐。炎帝(這是史記的說法,所以司馬遷認為神農不等於炎帝。還有一種說法說炎帝和黃帝是兄弟,都是少典的兒子)欺凌諸侯,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經過三次戰鬥後,戰勝了炎帝。後來蚩尤又作亂,黃帝與之戰於涿鹿之野,擒殺了蚩尤。從此諸侯都擁戴他,黃帝就代替神農氏成為天子。傳說黃帝平定天下後,采首山之銅,在荊山鑄鼎,鼎成之時,有龍從天上飛來垂下鬍鬚迎接黃帝,黃帝乘龍飛天而去。

可以看到,所謂三皇,都是上古時期帶有神話傳說性質的人物,他們可能代表著某一部落的首領或者是整個氏族,在某些方面作出了偉大的功績(除了上面這些,還有發明了構木為巢的有巢氏),以至於先民們將這些遠古的記憶一代代的流傳了下來。

亂了沒有,如果還沒亂,咱們接著說「五帝」。比較主流的說法有:

1.黃帝、顓頊、帝嚳(讀庫)、堯、舜 《史記·五帝本紀》等

2.太昊(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禮記·月令》

3.少昊、顓頊、高辛(帝嚳)、堯、舜 《尚書正義》

4.黃帝、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有虞氏(舜) 《禮記正義》(你沒看錯,這裡認為這六位都合五帝星,因此都是五帝)

5.白帝、青帝、黑帝、赤帝、黃帝 《史記·封禪書》

這裡面有幾位老面孔,太昊伏羲和炎帝神農既然已經佔有三皇的名額了,按說就不應該在五帝系統里出現了。黃帝前面介紹過,黃帝娶嫘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青陽),另一個叫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了高陽,也就是顓頊。黃帝死後,顓頊繼承了帝位。顓頊死後,玄囂的孫子高辛繼位,也就是帝嚳。帝嚳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摯,另一個叫放勛。帝嚳死後摯繼位,稱為帝摯,帝摯繼位後乾的不好(一說是很快就死了),讓位給弟弟放勛,也就是帝堯。

帝堯在位期間發了大洪水,大臣們推薦鯀(讀滾,顓頊的兒子。為了平衡禹和舜的輩分問題,也有說是顓頊的五世孫的)去治水,堯本來認為鯀不合適,但是大臣們建議試用一下。結果鯀治水九年都沒有效果。堯帝老了,讓大臣們推薦繼承人,大家推薦堯的兒子丹朱。堯認為丹朱不合適,還有人推薦共工,堯也認為不合適。後來堯建議從隱居的人里推薦,大臣們推薦了舜。

舜名叫重華(據說是因為每個眼睛有兩個瞳孔,所謂目生重瞳),他的父親叫瞽叟(讀古叟),是顓頊的後代,早已成為平民。舜的母親死後,瞽叟又娶了個媳婦,生個孩子叫象。瞽叟喜歡象和舜的後媽,這一家人總想害死舜,但是舜對待他們一直很恭順。堯為了考驗舜,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瞽叟和象幾次想辦法要害死舜,都沒能成功,即使這樣,舜還是依然恭敬的對待他們,於是堯讓舜試著治理國家。舜巡視四方,任用賢良,流放了作亂的「四凶」,無論是處理政務還是祭祀都做的井井有條。堯死後把帝位禪讓給舜,舜還想讓給堯的兒子丹朱,但是臣民都擁戴舜。舜帝繼位後,殺了治水不力的鯀,任用鯀的兒子禹治理洪水,終於取得了成功。後來舜在巡視南方的時候,死在了蒼梧之野。

還剩一下一個少昊,有好幾種說法,一是少昊就是黃帝的兒子玄囂,二是少昊就是帝摯,三是少昊是黃帝爸爸。總之,五帝這一系統基本上都是黃帝一家子。

《史記》的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紀》,司馬遷認為由於五帝的年代過於久遠,以至於流傳下來的記載都不清晰。他經過實地走訪考察,又結合《春秋》、《國語》等書籍的記載,選擇較為可信的材料編寫成了《五帝本紀》,這就是五帝的第一種說法。

前面講過古人喜好三五之說,還喜歡找其中的對應關係。比如鄭玄認為三墳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書。戰國時期,陰陽家研究出了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並且和五方、五色等去對應,後來連五帝也對應上了。怎麼對呢?黃帝對應土(黃色對應土,還說黃帝時期土裡長大蚯蚓),少昊對應金(因為《山海經》記載少昊是白帝,白色對應金,少昊還是金天氏),炎帝對應火(這個好理解),太昊(老在東方活動,東方屬木)對應木,顓頊對應水,於是就有了第二種說法。

戰國時期有一位陰陽家叫鄒衍,提出了五德終始學說,他認為每個朝代對應五行中的一個德性,朝代更迭遵循五行相剋關係,比如黃帝對應土德,大禹對應木德(前面這兩個好像沒有聯繫)。之後成湯對應金德,土克金,所以商湯取代了夏禹。周文王是火德,火克金。後來秦朝接受這個說法,認為自己是水德,取水克火。到了漢代,開始糊裡糊塗的認為自己也是水德,後來的方士和儒生們開始研究究天人感應,讖緯之說盛行,到漢武帝時期又改成了土德,取土克水。但是到了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經過深入系統的研究,認為應該用五行相生來推演,把原來那套系統全部推翻,認為周是木德,秦是閏位,揭過去不算,漢是火德,取木生火,而且和劉邦赤帝之子斬白蛇的傳說也能對應上。因為劉姓是堯帝的後代,堯也得是火德,並以此為根據來排五帝。黃帝肯定得是土德,顓頊是金德,帝嚳是水德,堯成了木德,對不上了,而且和第二種說法也不一致。沒關係,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一個少昊,這樣黃帝還是土,接著是少昊的金,顓頊變成水,帝嚳變成木,堯帝變成火了,與第二種說法也不矛盾。後面接著排,舜是土德,禹是金德,成湯是水德,周武王是木德,全對上了。等等,加了一個少昊,五行是都對上了,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現在五帝變成六位了。沒關係,這點小問題難不倒我們聰明的祖先,三皇除了伏羲和神農兩個固定名額,另一個不是不好確定嗎?讓皇帝上去,佔一個三皇的名額,其他的什麼燧人啊、女媧啊、祝融共工這些大神委屈一下,就別參與了。這樣都順下來,伏羲(太昊)木德為天皇,神農(炎帝)火德為地皇,黃帝土德為人皇,都對上啦,剩下的五位少昊、顓頊、帝嚳、堯、舜是五帝,完美(由於劉氏父子這套系統非常完美,後來的東漢就改成火德了,而且後面的王朝大多接受了五行相生推演的規則)!所以現在包括民間信仰的體系在內,三皇一般是指伏羲、神農和黃帝,對應天地人三才。不信您去三皇廟裡看看。

現在又有專家學者試圖把三皇五帝和考古發掘的結果相對應,這個更是眾說紛紜,大家隨便看看吧。

其實說來說去,三皇五帝是我們對於遠古祖先記憶與神話傳說相結合的產物,指代的是那些遠古時代,在人類文明初期做出偉大貢獻的部落首領或氏族部落,他們或是為人們創造出偉大的發明,或是帶領人們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或是幫助人們改進了生產技術,或是領導人們取得了重要戰爭的勝利。總之,是他們在我們這片土地上撒下了文明的種子,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帶領人們走出了蒙昧的黑暗,指出了光明的道路。幾乎世界上每個重要文明在歷史初期都有一段神話傳說時期,而中華民族又有祖先崇拜的傳統。人民把這些偉大人物的記憶用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一代代的傳頌下來。後世學者又根據傳說中的人物去尋找他們之間的對應關係。

結尾彩蛋: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以後,覺得再稱「王」已經不足以體現自己的功績,下令讓大臣們想一個更好的稱號。大臣們與博士官們商量完上奏說:您的功績已經超過五帝了,屬於三皇級別的,三皇分天皇、地皇和泰皇,泰皇最尊貴,您就叫泰皇吧。秦王批複說:三皇五帝各取一字,我就叫皇帝吧,後世的皇帝稱號就是這麼來的,所以說嬴政是第一個皇帝。皇帝定下來後,嬴政又下命令說:以後我就叫始皇帝,後面就叫二世皇帝、三世皇帝這樣一直傳下去,直到萬世。假如當初秦始皇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他就不叫始皇帝的,他就得叫「始泰皇」了。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干支年代對照簡表(1)
中國歷史上十大戰爭排行榜2
格魯派的發家史-宗喀巴宗教改革-噶丹頗章的建立-利美運動的由來
「歷史小課堂」——大禹治水的那場洪水,和《聖經》及其他傳說中的大洪水有什麼關係嗎?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年號表(元—現代)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