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最後是遇見自己

修行的最後是遇見自己

2 人贊了文章

見了太多的佛教徒,會讀經、會誦咒,給別人講佛法體會(先不論是否符合佛教教義)口若懸河,但是自我煩惱沒有減輕的跡象。我們如何來量化自己修行的進步與否?很簡單一條:你在與人相處時是否能讓別人感覺舒適。

佛法的普及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習聞它的智慧,也讓很多人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們如果說從佛法中汲取營養,最現實的意義就是:如何指導自己更好的生活,體現人生的價值。

你也許在「朋友圈」看到很多的轉發和分享,很多都是佛說或者佛在經上說(我們今天不談這些內容的來源真偽),很多人當時看完覺得很受益,甚至有些醍醐灌頂的感覺;但是離開手機,這些看似雞湯離自己似乎又相隔十萬八千里。一切的理論也好,真理也罷,都是要應用於生活,指導實踐,不力行那隻能是擺設。就像我們上學時老師教一道題如何去解答,你按照老師的步驟去實際完成了這道題的操作,你不但得到了想要的結果,最關鍵的是你在這個做題過程中的體會經驗。

打坐也好,參禪也罷,還是參加佛教的法會等等形式,都是讓你在實際中體會佛在經里跟我們談到的修行方法。現代社會度化眾生的方法很多,也更先進,一部手機或者一台電腦你想要搜索的內容很輕易地就會呈現,如何利用這個平台去讓自己受益,這是個課題,也值得自己去認真想想。

遇見自己,不是在鏡子里照自己,「哇,不錯哦。」那是相貌上的顯現。你要找尋內心的歸屬,大家都喜歡美,喜歡內在美的人,覺得這樣的人接觸起來很舒服。那好,既然你有這樣的感受,為什麼不讓自己朝這個方向去發展呢?修行是為了完善自己更優秀,甚至說更慈悲,繼而言其他;千萬不要認為佛說要度化眾生(這是建立在一定因緣條件下的),就把自己搞的人不人,鬼不鬼的,還想去影響別人。就像別人來問我佛法的問題,如果我確實領會了佛經上的指導意義,我可以跟大眾分享,而且互相切磋交流;如果沒有很好的熏習,只靠文字上別人的心得體會那不足以指導解決問題。

這裡面有個分享原則:一個人的修行體會是否符合佛教教義和佛經里的實際闡述。偏離這個核心點其他無從談起,外道更不在討論範疇。

希望各位都能從內心深處發芽,找到自己本源,發揮自己特長,享受美好人生。

推薦閱讀:

懺雲法師《修行法語·凈土篇》
修行,修心
略講皈依文與菩提道次第之間的修行關係
轉載 靜觀修行之變 道門緣何冷清

TAG:修行 | 修道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