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改造大腦計劃:焦慮和慢性疲勞

飲食改造大腦計劃:焦慮和慢性疲勞

來自專欄飲食改造大腦89 人贊了文章

1820年的一天,一個叫做聖馬丁的法籍加拿大樵夫正在密西根州的森林裡砍樵,卻不幸被在抓小動物的獵人擊中,肺部和胃部外露並且被子彈嚴重灼傷,他的早餐流了出來,沾滿了外套。萬幸的是,當地的戰地醫生威廉博蒙特路過,並救助了他。

由於博蒙特當時只是助理醫師,只能簡單移除子彈和傷口處理,使得聖馬丁的胃部傷口就這樣敞開著。這個在腹壁的洞,又被稱之為瘺管。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這個瘺管直接看到聖馬丁的胃。也正因為這個瘺管,聖馬丁很難再以砍樵為生。博蒙特把聖馬丁帶回家,僱傭他為助手。

實際上,在接下來的14年間,博蒙特把聖馬丁當作「小白鼠」做了238個實驗,解決了消化生理學很多疑難問題。他記錄聖馬丁的飲食,觀察他胃的消化情況,或是把食物像釣魚一樣放進瘺管,再抽出來觀察。其中一個發現是,他發現聖馬丁的消化過程在特定的時候會放慢,比如當他生病或壓力很大的時候。通過實驗,博蒙特認為大腦可以對消化產生影響。

時間流轉,現在距離密歇根湖畔森林裡的那場著名事故已過去了200年。如今,即使是助理醫師也會熟練地縫合傷口。分子生物學實驗逐漸發展,見微知著,腸道細菌一次小小的「不適」、神經元突發奇想蹦出一絲異常的「火花」、或是激素海浪的「潮起潮滅」......猶如蝴蝶扇動了翅膀,引起我們身體的一場風暴。

讓我們再回到聖馬丁心情不好消化不暢的那一天,博蒙特在他的筆記本上記下「大腦可以對消化產生影響」。其實,聖馬丁的種種表現只是「實驗現象」,想要論證因果關係,必須要有更為嚴格的實驗設計和結果討論。

——與疾病相關聯的腸道微生物是導致這類疾病的原因還是結果?這是研究腸道細菌與神經系統的關鍵問題。而且,目前科學家們還是束手無策。因為腸道菌群跟大腦的關係,絕對不是簡單而且唯一的。激素、免疫分子、代謝產物等等為兩者搭起不同的橋樑。

γ-氨基丁酸(簡稱GABA)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在人體大腦皮質、海馬、丘腦、基底神經節和小腦中起重要作用,並對機體的多種功能具有調節作用。GABA是一種天然存在的非蛋白質氨基酸,當人體內GABA缺乏或是信號傳導功能障礙時,人們會產生焦慮、不安、疲倦、憂慮等情緒。GABA能結合抗焦慮的受體隨後激活,進而阻止與焦慮相關的信息抵達腦指示中樞。大家一聽「抑制性」這三個字,可能會覺得GABA是一個壞傢伙。其實不然,這種「抑制」可以降低神經元活性,防止神經細胞過熱。因此,GABA可以鎮靜神經,從而達到抗焦慮的效果。

有趣的是,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細菌能夠在培養中使谷氨酸代謝產生GABA 。用鼠李糖乳桿菌體內餵養小鼠,也改變了小白鼠們焦慮和抑鬱樣行為。除了行為之外,科學家們通過對小鼠腦部的追蹤研究,發現關鍵中樞神經系統的應激相關腦區GABA受體的表達也改變了。重要的是,在這些健康的小鼠中,中樞神經系統對基因表達和行為影響的影響可能是由迷走神經介導的。

還有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叫做5-羥色胺,它最早是從血清中發現的,又名血清素,別名5-HT。

大約90%的人體總血清素位於胃腸道的腸嗜鉻細胞中,用於調節腸道運動。然而,它在大腦皮層質及神經突觸內還有胃腸道的腸神經系統含量也很高。血清素通常被認為是幸福感的貢獻者。它具有各種功能,包括調節情緒,食慾和睡眠(晝夜節律、覺醒)。5-羥色胺還具有一些認知功能,包括記憶和學習。從腸嗜鉻細胞分泌的5-羥色胺最終從組織中進入血液中。在那裡,它被血小板積極吸收並儲存。很多種類的抗抑鬱葯就是通過突觸中5-羥色胺的調節來起作用。

無菌小鼠可在完全排除其他生物體干擾的無菌環境中生長。當它們從無菌環境移至普通環境中短期飼育時。將受到微生物的影響,體內新陳代謝,生理生化指標等諸多方面將會發生改變,比如,有科學家們發現無菌小鼠的海馬紋狀體中血清素轉換和相關代謝物水平有所增加。在基因表達水平上,觀察到5-羥色胺1A受體和5HT2C受體在河馬內的表達增加。

這些初步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與血清素信號傳導之間存在關聯。

除此之外,念珠菌,鏈球菌和埃希氏菌屬也可以產生血清素。埃希氏菌屬,芽孢桿菌屬和酵母菌屬則可以產生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能顯著地增強心肌收縮力,使心率增快。

儘管在動物研究中使用益生菌一直表現出對焦慮和抑鬱樣行為的影響,但關於益生菌對人類抑鬱或焦慮癥狀的影響的公開工作卻很少。然而,在確實存在的有限工作中,有證據表明益生菌具有與臨床前研究中觀察到的類似的抗抑鬱和抗焦慮作用。

在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平行組臨床試驗中,健康受試者給予含有瑞士乳桿菌的益生菌混合物或安慰劑30天,然後使用旨在評估焦慮,抑鬱,壓力和應對機制的各種問卷進行評估,益生菌治療組顯示出比匹配對照組顯著更少的心理困擾。

類似地,在另一種雙盲,安慰劑對照的三組中,健康受試者餵食含有益生菌的乳飲料或安慰劑對照3周,在治療前和消費10和20天後評估情緒和認知。最初評分為抑鬱情緒的最低三分之一的受試者在益生菌治療後表現出顯著的癥狀改善。

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是一種功能性軀體疾病,常常伴有焦慮和胃腸道紊亂,之前的研究表明,這些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特徵也發生了改變。在一項初步研究中,CFS每天接受乾酪乳桿菌治療2個月的患者焦慮癥狀明顯少於貝克抑鬱症和焦慮症庫中的安慰劑組。

雖然這些臨床研究檢測益生菌對情緒和焦慮的影響尚處於早期階段,但迄今為止僅限於非精神病患者的研究,結果為我們指出了一個有希望的方向,即腸道細菌在治療焦慮症,調節情緒方面有非常大的治療潛力。

參考文獻

Benton, D. et al. (2007) Impact of consuming a milk drink containing a probiotic on mood and cognition. Eur. J. Clin. Nutr. 61, 355–361

Logan, A.C. et al. (2003)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lactic acid bacteria may be of therapeutic value. Med. Hypotheses 60, 915–923

Rao, A.V. et al. (2009)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ilot study of a probiotic in emotional symptoms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Gut Pathog. 1, 6

Cryan, J.F. and Kaupmann, K. (2005) Don』t worry 『B』 happy!: a role for GABA(B) receptors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rends Pharmacol. Sci. 26, 36–43

Barrett, E. et al. (2012) gamma-Aminobutyric acid production by culturable bacteria from the human intestine. J. Appl. Microbiol. 113, 411–417

Higuchi, T. et al. (1997) Exchange of glutamate and gamma- aminobutyrate in a Lactobacillus strain. J. Bacteriol. 179, 3362–3364

Reif, A. and Lesch, K.P. (2003) Toward a 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personality. Behav. Brain Res. 139, 1–20

Lucki, I. (1998) The spectrum of behaviors influenced by serotonin.

Biol. Psychiatry 44, 151–162


推薦閱讀:

哈佛醫學院:腸道菌群能夠塑造宿主生理學
醫學入門1(11)_
寵物醫學知識筆記
醫學入門3(5)

TAG:焦慮 | 健康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