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培養孩子的「抗挫折商」?這是個什麼商?| 「開學第一課」

還要培養孩子的「抗挫折商」?這是個什麼商?| 「開學第一課」

9月份,又有不少新入園、新入學的小朋友。這些初入「社會」的小豆包,在家都被「4+2」模式全力保護,搶不到喜歡的玩具、老師沒理我、今天沒得到小紅花、小朋友推了我一下……每一個都有可能是重建他們認知,讓他們體會「社會殘酷」的重磅炸彈。

有些父母不忍心看孩子受挫,選擇當「拆彈專家」,幫孩子見招拆招。有些父母覺得「受點打擊挺好,現在不受點挫折,長大後就『扛不住事兒』,新聞上那些考試一次沒考好就自殺的孩子還少嗎?」

這裡的「扛不住事兒」,在心理學上有個更專業的說法:抗挫折商太低。

為人父母,都恨不能替孩子掃清一切人生障礙,遑論替孩子設置障礙了,可是孩子習慣了一馬平川,可能就喪失了邁過人生坎坎坷坷的能力。

挫折是人在遇到阻礙時,產生的情緒,受到的傷害。它讓我們感到失落、沮喪、痛苦。

很多人印象里的挫折是很重大的事件,親人離世、遭遇病魔、離異分手、工作失敗……只有這些很沉重的打擊才是挫折。

其實挫折不僅僅是這些,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處不在,被石頭絆了一跤、來不及趕上公交車、排隊買好吃的排到了正好賣完了……這些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失落的情緒,都屬於挫折。

而對於孩子們來講,別看他們還很小,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挫折可一點都不少

蹣跚學步時,大人走得又快又好,而自己卻踉踉蹌蹌;自己吃飯時,連把勺子準確地放進嘴裡都不太容易;好不容易長成了大寶寶,上了幼兒園,老師為什麼最後才發給我小餅乾;玩具區域那個我早就看上的小拼圖又被旁邊的小胖子拿走了;到了小學就更辛苦,總有同學比自己更快舉手回答問題;總有同學上體育課跑得比自己更快。

解決挫折的方法不是去避免,讓挫折遠離我們,因為這根本避免不了。也不是通過「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讓自己變得「更堅強」。

所謂的提高抗挫折商,是學會和挫折共處,讓自己的情緒在經歷挫折後還可以穩定下來,然後專註於解決問題

在我家妹妹剛上幼兒園後的一段時間,我覺得她的脾氣見長,而且變得喜歡和哥哥較勁了。只要我一誇哥哥,她就會湊上前:「媽媽,那我呢?」甚至還會生氣:「媽媽只說哥哥好。」

但幼兒園的老師在和我溝通妹妹的入園情況時卻大為表揚;「真是個懂事的孩子,從來都不發脾氣。」

我想這和在家裡的表現可太不一樣了,是火氣都留到家裡發了嗎?於是我找了個機會,和妹妹聊了聊。

寶寶和媽媽聊聊今天做了些什麼好嗎?

好呀。

就說說今天最開心的事,和最不開心的事吧。媽媽說一個,寶寶也說一個好嗎?

於是我說了我不開心的事,她也說了她不開心的事。其實是小事,做遊戲的時候小朋友搶在她前面,她一直沒有機會玩。我就問,那你怎麼辦了呢?妹妹搖搖頭。我知道她沒有告訴老師,只是自己默默地不開心了,不開心的情緒積累到家裡,遇到別的事情,就容易爆發出來。

教會孩子面對挫折,首先要在情緒上接納他們,這一步叫做「共情」。

於是我抱住妹妹,問她那個時候的感覺是什麼,她皺著眉頭說不出來。孩子的情感特別細膩,但他們卻不太會表達。所以有時候需要家長幫助他們把情緒用具體的語言來表達出來。「你覺得很著急,又很委屈,因為其他小朋友一直搶在你前面,你希望大家可以排隊輪著玩。」

這就是共情的句式:「你感覺……,是因為……,你希望……。」

「感覺」後面是形容情緒的詞語,越精準就越容易起到共情的效果,「因為」後面是描述一個具體的事實,「希望」後面接的是對方的願望,而不是你的願望。

共情是一種情緒體驗,我們設身處地地感受孩子的情緒,也就識別和接納了他們的情緒。情緒被表達出來,往往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半。在孩子長大以後,可以覺察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也是增強了面對挫折的能力。

如果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正好在孩子的身邊,就可以幫助他們做一個「積極的暫停」。當挫敗、憤怒等情緒一下子湧上來的時候,人的大腦暫時是無法像平時一樣冷靜思考的。這時候跟孩子講道理,他們也聽不進去呀。

我們可以做的,是在他們身邊,教他們從這些不舒服的情緒中先抽離出來。主動停下來,做幾個深呼吸,和爸爸媽媽擁抱一會兒,或者暫時離開這個環境,去其他地方做一些他們喜歡的,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的事情。

等大腦可以正常運作了,再來想想困難要怎麼解決。

哥哥剛開始學圍棋的時候,和我下棋經常會輸,輸了就開始哭鬧。

一開始我也會說:「輸了就輸了嘛,遊戲而已,有什麼大不了的呢?」當孩子繼續哭鬧,甚至還會生氣起來:「以後不陪你玩了,陪你玩還要哭,怎麼這麼輸不起啊。」要不然就是講道理:「你還小呀,和媽媽下棋輸了是很正常的,等你再學一段時間媽媽就下不過你了呀。」

但這些勸慰一點用都沒有,該哭哭,該鬧鬧。於是後來我乾脆不說話了,安靜地陪他待一會兒,等他自己冷靜下來再聊一聊,發現其實道理不必講,他自己全都明白。

家長的輸贏觀

在我們急急忙忙地安慰背後,隱藏的是自己對「輸贏」的認知,「輸是不好的,贏才是好的。」所以我們特別擔心孩子輸的時候會受到傷害,我們想把孩子和傷害隔離開。但孩子又是特別敏感的,他們早就察覺到了我們藏起來的話:「糟了,寶寶輸了。」於是他們也會馬上反應:「糟了,我輸了。」

想讓孩子看淡輸贏,克服挫折,首先家長自己要學會放下

這點很難,因為我們是被這樣教育長大的。現在的社會環境也仍然把「成功」看得很重。學校里會排名次,老師更喜歡成績好、表現好的孩子,我們也難免把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不過我們可以試試,盡量不去比較,不去強調輸贏

把愛傳遞給孩子

喜歡贏並沒有錯,為孩子的每次贏而歡呼雀躍,為孩子的每次輸而感同身受,都是正常的情緒流露,只要情緒是真實的,就沒有問題。

只是要注意孩子過分在意輸贏的背後,有沒有不安全感在作祟。在生活中缺少源自內心的充實感,缺少足夠的關注,就會想要通過掌控、通過贏來讓自己感覺好一些。這其實是孩子在說:「多看看我吧,多幫幫我吧。」

曾經看到過一個比喻,說南方的冬天雖然氣溫沒有北方那麼低,但因為室內室外都只有零度,一直都覺得陰冷難耐。北方雖然外面寒風凜冽,氣溫有零下十幾二十度,但大多數室內都有暖氣,冷了就進屋子裡避一避,所以反而是在北方過冬更舒服些。

就是因為在內獲得了足夠的溫暖,才有勇氣和力量走去外面、面對寒冬。孩子面對挫折也一樣,在家裡獲得了足夠的愛,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才能大步向前。

就像《冰雪奇緣》中的愛莎女王,在明白愛的力量之後,終於戰勝了自己體內不可控制的「洪荒之力」。

挫折教育的本質,是在孩子一次次面對挫折時,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培養出應對應激事件的處理能力。而提高抗挫折商的關鍵,在於平時孩子在家庭中獲得的那份愛。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成功,不僅僅取決於他擁有多少能力,還取決於,面對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面對競爭激烈的格局,在時刻可能出現的困難與挫折面前,他能發揮多少能力。我們想提高孩子的抗挫折商,也是為了他長大後,在生活中、職場里,都有不畏懼艱險的勇氣。

童年時的抗挫折能力,就是成年時的競爭力。

推薦閱讀:

父母的情緒會直接的影響到孩子心理發育
兒童成長中的「鋅」作用
【安全座椅】白銀晉級篇:1秒鐘弄懂3副不同面孔的介面~
《弟子規》算不算國學讀物?有利於兒童成長嗎?
寶雞孕婦伸腳故意絆倒4歲男童:一句話可以毀掉一個人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兒童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