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佛教之六 拜佛謝自己

我所理解的佛教之六 拜佛謝自己

佛教有說法,觀音菩薩會化身各種普通身份的人來普度眾生。比如會化身乞丐,屠夫,娼妓,可能就是你家門口的門衛,擺地攤的攤主,反正各種職業,從最低賤的到受人尊重的職業都有。有時候你遇到困境了,陌生人幫你一把,這幫一把可能解決了你很大的困難,甚至可能救了你的命,那麼這一位,對你來說,就是菩薩,我們也往往稱呼他們叫菩薩心腸。我沒有詳細調查過,但就我腦子裡的認知,中國古人很少直接說謝謝,或者拿謝謝作為口頭語。那別人幫助你,你怎麼用言語感謝別人呢?就說他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或者說菩薩心腸,慈悲心腸。那麼換個角度說,生病了,去看醫生,這個時候醫生就是病人的菩薩,走路上摔倒了,別人過來扶,過來扶的就是摔倒這位的菩薩,幫助別人的時候你自己是菩薩,接受幫助的時候幫助者就是菩薩。那麼如果碰到問題,別人幫助你,或者你去幫助別人,大家就都是菩薩。

為什麼說觀音會化身各種職業呢?因為觀音主打的是慈悲,文殊菩薩是智慧,普賢菩薩是實踐。連起來看就是一套好人的ISO流程,要有智慧,但也要去實踐,很多人都拍大腿說,「餓了嘛」這種軟體當初自己也想到要做一個,但你想到了,智慧夠,可是你沒實踐。智慧和實踐相加,同時需要慈悲,道德去約束。聰明和實踐可以往好的地方去,也可以往不好的地方去,比如在各種食物里加點化學物品,算聰明吧,他也實踐了,賣出去那麼多,傷害別人,他自己賺錢,這個就是沒有慈悲,沒有道德約束的結果。但整個ISO流程三合一,才能成事,成好事。

所以你生病了,應該去醫院,因為這個時候你的菩薩在醫院裡。你有東西不明白了,應該去圖書館看書,或者去問明白人,這個時候你的菩薩在書里在學校里。如果外星人入侵了,你應該去找科學家,軍事家。而你這個時候選擇跪在佛像前,讓面前的佛像保佑你,塑像也很尷尬,因為這個他們管不了。他們負責的就是教給你人生觀價值觀,然後你通過自己學到的人生觀價值觀去解決你碰到的問題。

廟裡的和尚知道每天那麼多人燒香拜佛,幾乎所有人求的都是今生嗎?和尚肯定知道,但他不會勸阻你,因為你來燒香,廟裡就有香火,人越多香火越旺也就是這個寺廟生意越好,那麼來的財主也多,布施的也多,錢就多了。錢是個好東西,特別是現鈔擺在眼前,那個感覺就別提了。所以釋迦摩尼當時規定不讓門徒碰錢是有道理的,只不過發展到今天,和尚不碰錢也不可能了。

去許願的人,最後願望達成了,就會奔走相告,哪裡哪裡哪個哪個廟很靈,這個就是一傳十十傳百,並且隨著口耳相傳,就越傳越邪乎了,牛都是越吹越大的。如果許願最後沒成功呢?那就會怪自己心還不誠,因為但凡要去寺廟許願了,都是感覺憑自身能力比較難實現了,心裡已經做過最壞打算了,所以最後沒實現願望,心裡過得去。而僧人不會跟你講拜了佛燒了香給了錢這輩子就能怎麼怎麼樣,如果他這麼跟你講了,那麼這個僧人百分百是假的,因為佛教的核心不是今生而是來世。你的今生是你上輩子修行註定的,你這輩子的修行註定你下輩子怎麼樣。所以這輩子要改變這輩子,就別去寺廟了。還有就是和尚不管算命,那是老道的業務,寺廟裡最多就是求籤,你指望和尚看著你的手,跟你講今生來世,那是你想瞎了心了。還有和尚也不會看風水,和尚拿個羅盤,那根本就不是一套。風水是單獨一門學科,有的老道會看風水,那是因為老道需要煉丹,煉丹就需要風和水,風水就是順風順水嘛,所以老道內部流傳一套所謂的風水法則,但會看風水的大多還是研究過風水的人。風水也是一門學問,有時間單獨說。

我也一直去寺廟降香,寺廟也去道觀也去,國內的去國外的也去,我磕頭非常快,有時候朋友在一尊佛面前頭沒磕好,我一個殿的佛像頭都磕好了,看到他們跪那裡,嘴巴不停的動,嘚吧嘚嘚吧嘚,像背全本《木蘭詩》一樣,不知道一次許多少願了。我速度為什麼快?因為我就磕頭,心裡說聲謝謝。

這就好比佛前供的瓜果,這個真是給神佛吃的?佛供人吃,一直是這樣。供並不是給佛吃的,供就是個意識形態,要的是激發人類內心感恩的情感。就和中國傳統清明,鬼節,冬至,除夕都要在家裡供祖宗一樣,為什麼供祖宗,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沒有祖宗當年的努力,不管是努力賺錢還是努力活著,反正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今天的我們。供是緬懷,緬懷他們,順利督促自己也要努力,因為我們也將是後世子孫的祖宗,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改變後世子孫的狀態。供佛是尊重佛,尊重他當年的一言一行,正因為有了他,才有了今天的佛教,其實這個和拜孔子,各行各業供祖師爺一個道理。供不是迷信,而是尊重。尊重先輩,督促自己。同樣的,我拜佛說謝謝,謝的是前輩,同時也謝自己,因為我怎麼活著,是我自己努力得來的。

這也就是佛教的精髓之一,因果。有因才有果,這麼說哲學了些,簡單的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作自受。自作自受現在大多用作貶義,其實是個中性詞,自己做的業績成果報應,最後自己買單自己承受。


推薦閱讀:

昭通地名中的佛教文化
每天念一聲佛與念一萬聲佛的區別是什麼?
客家佛心——淺談客家佛教文化

TAG:佛教 | 宗教 | 佛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