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極都看上的中國傳統絲毯,手打1000萬個結組成一幅絲毯

趙無極都看上的中國傳統絲毯,手打1000萬個結組成一幅絲毯

1 人贊了文章

紅線毯,擇繭繰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染為紅線紅於花 ,織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廣十丈余,紅線織成可殿鋪。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美人踏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

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著名的諷喻詩《紅線毯》中細緻的描寫。詩歌的本意雖然是暗諷唐朝皇宮中奢靡無度的生活,但無意中卻也記錄下了古代宮廷中絲織地毯工藝的精美細緻。

清宮舊藏:黃地勾蓮地毯

中國絲織地毯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漢代,一直作為宮廷專用的豪華工藝品存在。由於其特殊的作用,在窮苦人民居多的民間一直難以得到廣泛的傳播。

而歷經了唐朝的輝煌,明清的漸漸沒落,絲毯製作工藝在清朝以後竟成為了一門失傳的技藝。到了20世紀中葉,我國人已不知道絲毯為何物。然而那時候在世界上大行其道的波斯地毯,卻是借鑒了我國傳統絲毯的圖案及技藝演變而來。

之後國內所謂的「絲毯工藝復興」,也大都是仿造波斯地毯的路數。

20世紀風靡全球的波斯地毯其實是借鑒了我國的傳統圖案

直到1973年,在江蘇一個叫如皋的小地方,絲毯這門工藝真正意義上的尋根復原工作才開始開展起來。而對這項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一個人,叫李玉坤,他也是後來的如皋絲毯博物館館長。

因為擅長畫畫而進入如皋絲毯廠從事設計工作的他,設計出的第一個絲毯圖案就拒絕了「仿波斯」。當時還是一個年輕小夥子的李玉坤翻閱古籍古畫,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設計出第一個中國南派絲毯圖案——《依紅理綉》。除了設計中國傳統風格的圖稿之外,李玉坤還學習,傳承了一系列瀕臨失傳的絲毯製作工藝。其中有明末清初董小宛創的「如皋絲貼」製作工藝,也有源自漢代的「手工栽絨絲毯工藝」。

1981年,到北京進修的李玉坤有幸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袁運甫先生。袁先生十分重視這門夾雜著很多傳統製作工藝與氣韻的如皋絲毯,也十分看好李玉坤這位年輕勤奮的學生.在他的鼓勵下與支持下,一台絲毯織機被從如皋運到北京,張仃、袁運甫、祝大年、范曾,這些中國美術界的大師,和工人們一起,苦苦探索傳統絲毯的製作與現代藝術的結合。而作為手藝人與大師們一起探討的李玉坤,自然進步神速。

如皋掛毯《北京千年風景圖》

第一幅掛毯選擇的圖案是袁運甫的《智慧之光》,當時一完成,袁運甫立即背著它到美國交流,如皋絲毯的製作工藝及對畫面的表現力直接讓它殺進了世界現代藝術的大本營,並且一炮而紅。畫家姚慶章就曾發出發出「如皋絲織掛毯具有神經末梢般的細膩感」這樣的不吝讚美。

如皋絲毯作品《自畫像》

因為如皋絲毯的製作是使用不同顏色的絲線,打出一個個的結來作為表現畫面的點,在由點成線,由線成面來表現畫面的。所以它擁有著極高的「像素」,幾乎可以完美複製所有的畫作.而且這種絲毯並非簡單複製,它甚至能利用真絲的神奇材質來表現畫布上不能達到之意,最終成為一件全新的藝術品。當年,享譽全球的畫家趙無極在看到這門技藝製作的掛毯之後,一口氣下訂自己24幅畫作的掛毯製作。

歷經了中國各種傳統工藝的結合、傳統工藝與西方現代美學思潮的結合,還有絲毯與壁掛的結合與突破,「南派絲毯」風格逐漸成熟。1996年,一直以來堅持在如皋絲毯研究前線的李玉坤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如今,如皋絲毯製作技藝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皋絲毯作品《千里江山圖》

從打了1200多萬個結的《清明上河圖》製作,到北京申奧組委會特意請求製作的《球星》及《北京千年風景圖》,再到人民大會堂中新疆廳和武漢廳的掛毯製作。

如皋絲毯及李玉坤的名字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這些精細到極致只能用純手工製作的掛毯也被作為國禮贈送給聯合國、各大國總統等。

人民大會堂新疆廳掛毯《天山》

然而這門知名度越來越高的掛毯工藝,卻因為沒有年輕人願意傳承而再度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李玉坤辦起如皋掛毯博物館,也是希望能吸引到願意沉下心來繼承這門傳統技藝的年輕人。

說實話現在願意每天坐著打上千個結的年輕人確實是不好找,如此珍貴的傳統技藝假如在這一輩匠人退休後就將失去傳承的話實在可惜,只能希望在李玉坤等匠人的努力之下這門技藝能找到傳承下去的轉機。

資料來源:

紀錄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李玉坤》

江海明珠網文章:《如皋絲毯傳承人李玉坤:盼年輕人加入傳承工藝》


推薦閱讀:

釘秤-中國傳統手工藝
大漆漆器·繩胎葉子製作教程Day 3
庄顏瑜:千年雅藝,養生香道丨匠人志
大漆漆器·繩胎葉子製作教程Day 4
振興傳統手工藝 打造鄉創文旅基地

TAG:中國傳統文化 | 傳統手工藝 | 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