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禪法苑——財富和權利

無禪法苑——財富和權利

2 人贊了文章

原創: 成都菩提樹 無禪法苑

【前 言】:財富和權力,算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遍讀史冊,無非名利權情。從有人類社會開始,就存在掌握更多資源的精英階層,這個階層存在的必然性不會因任何社會形態而絲毫改變,因為,它是由人性所導致。而任何違背人性的改革和創新,最後一定會以失敗告終(這裡推薦大家一本很薄的書:《動物莊園》)。精英階層的標誌就是對財富和權力的掌握。而更多的人,如果不在這個階層,就在奔向這個階層的路上。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

我們講的人性,有非常多的表現形式。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認知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哲學等等學科,都必須基於這點展開。學海,是無涯的,也就是學不完的,別說苦作舟,即便苦作航母,也是學不完的。但根子就在人性(或者叫人心)這一點上,如果我們了解了最根本的東西,那麼就能自由的開枝散葉,要看明白涉及人這個對象的跨學科問題也就會容易很多。(人心,就是主觀世界的根,如同客觀物理世界的根就在時間和空間這點上,這是我的判斷,我堅持我這個判斷,只要某一天科技發展完全透徹了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元素,我們就能還原整個宇宙的真相。但,我不看好這點,因為空間並不是三維的,時間也並不是線性的,更不是單一方向的勻速線性。並且最後的這個真相也就是絕對的真理,是沒有維度而又包含所有維度的。然而我們人類的科學手段又受限於確定維度。)

人與人之間物質身體本身的差異並不大,大部分人就是幾十公斤加一米多高。人和人的區別在展現出來做的事情和語言行為,而每個人的事情和言行都由他的思想導致,他的思想是什麼?就是許許多多的念頭。為什麼這些念頭,特別是在決策當下的念頭會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人格表現形式?善與惡,高貴與卑賤、偉大與渺小、自私與奉獻、節儉與貪婪等等。導致這些的動因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即是我們心地在念頭生髮時伴生的心所有法,在《法相唯識》中就叫做心所。心所粗分有五十一類,我下面把五十一心所列舉一下,大家應該可以望文生義,不懂的也可以百度一下:

《五十一心所》

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

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定、慧

善心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煩惱心所:貪、嗔、痴、慢、疑、惡見(惡見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隨煩惱心所: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不定心所:悔、眠、尋、伺

其中表現出來「烈度」最大的,就是六個煩惱心所:貪、嗔、痴、慢、疑、惡見。在這六個中間,對我們的業力以及心性影響最大的就是前三個:貪、嗔、痴。佛教稱之為三毒。這三個就決定了人性很大的一部分。有句話叫:「最好的和最壞的創造歷史,平庸者繁衍種族。」這句話不好聽,我也不太喜歡,但說的就是這個事情,我們的貪婪和嗔恨改變了我們的心性,如果再有比較高的智慧,就造成了世界紛繁複雜的多樣性和種種黑天鵝事件。心性不正,則知識越多就越反動,造成的惡業因果也就更大。而痴愚,是三點中的根本,痴愚就是無明,無明就會妄起貪心和嗔恨。(很多人和宗教,將輪迴受業的根本解釋為貪/欲/愛,這是不對的。)

好了,廢話有點多,這些廢話,我也是想通過這些文章,見縫插針的給大家多講一點唯識多講一點相關的佛理知識,請大家諒解。

進入今天主題吧。

首先,我們要明白,財富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去追求財富的思想以及由其導致的行為。財富是物質,獲得財富之前和得到之後,很多人心性也會有很大的轉變,甚至重新回歸平靜、從容、不爭以及慈憫。如同淫(性)本身並不可怕一樣,之前文章《心·相 篇》無禪夜話第三期 語音整理我也講了:「性行為本身我們會擔心它嗎?我們會擔心性行為本身嗎?不會的。這個行為就和我們吃飯睡覺一樣的平常。我們擔心的從來不是性行為本身,而是擔心因這個詞的概念引發的聯想。」

但,權力不一樣,權力不是具體的有限的確定的東西,權力是一個平台一個工具,越是擁有權力,人性的表徵可能越是極端化。有句話也不雅觀,但講的也是某一類人的真實內心:「權力是一個男人最高的滿足和成就,遠非財富可比,因為擁有了權力,就能讓很多人去做他們本來不願意做的事情」。在我中學快畢業的時候,我爸告誡了我一句話,其實很普通,但那些年對我影響很深,就是:「玩物喪志,玩人喪德」。志向喪失,我們最多也就平庸一點,而德行一旦喪失,我們就可以無惡不作,最終自己一步步把自己送進深淵和地獄。這其間的厲害關係,大家善自辨識,善自保任。

創業的這十年,我也經歷過以及聽聞過不少的事情,也看到了一些人性所導致的規律。比如,一旦某個項目的前景廣闊,即將有巨大的可見的利益出現的時候,那麼,什麼手段就都會出來,並且是必然出現。企業高管的、董事會的、投資方的以及其它利益參與方的以及想插一腳進來分一杯羹的。見得人見不得人的,陰險的狡詐的,各種手段統統都會出來,看明白了這些行為背後的人性,輕一點也就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重一點的就是冥頑不靈的純功利之人,為了這點人民幣,可以將一切東西都「工具化」,甚至自己的人性、價值觀以及目標。從前年底明白以來,我也越發看得清楚,就如同坐在台下看戲一般,不僅每個參與方本性中的貪婪,甚至在各種博弈中對方一句話所包含的心弦震動(挾裹的某一個或幾個心所),都感知得一清二楚。

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都同時住著天使和魔鬼。精神類疾病的患者,就是自己不能調節自己的思維或者叫念頭,而激發了內心的魔鬼,自心跟自心對抗,這就是心魔。天使和魔鬼,其實也就是一堆念頭而已,並不可怕,只是沒有徹底明白之前,我們無法抗拒的被他們牽引著走,僅此而已。所謂的精神疾病,根本就沒有這些病,都是因相立名,火龍講過一句話:「所有類別的精神疾病都是一場自我暗示,僅此而已」。就是掉進了一個由念頭交織的思維圈或者叫思維海,自己走不出不來,僅此而已。

然而,我們在面臨切實可得到的巨大誘惑的時候,又或者我們在戰場中殺戮成性的時候,這時又何嘗不是魔鬼呢?因此,普通人,在面對巨大的誘惑時,自己的心性就會如同一匹野馬,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平復或者馴服它,而是任由其脫韁,那麼,一步踏空,就可能萬劫不復。

其實,我從來不否定財富和權力,而是我們要以一種平常心去看待它,不論我們已經得到還是在努力得到的過程中。老百姓常講的:「有油水的地方最滑,甚至站穩都難。」面臨巨大的誘惑,如果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就不要去強取,一時的快樂之後,內心最終剩下的,很可能是一地雞毛。

我們首先要深刻了解我們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再確定我們此生可以達成的目標。一旦拿到之後就不要留戀。當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或者經過重重努力後發現我們得不到或者意識到這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這個時候一定要果斷的轉身,不可拖泥帶水。轉身後,就是一個新世界。千萬不要為了一個沒有明確目標的物質追求,把自己一生的光陰都搭進去,這,是笨蛋,大笨蛋。因為世界還有太多美好的東西等著你去發現和感知。

而在追求財富和權力的過程中,去扭曲自己的人性,這類人是最愚蠢的。我在事業的成功,為什麼讓我們更加孤獨?一文中,引用了稻盛和夫的一句話:「不論你多麼富有,多麼有權勢,當生命結束之時,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靈魂跟著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鍊,使它在謝幕之時比開幕之初更為高尚。

物質和權力,只能帶來一時的愉悅,所有依靠外界的施與、讚美、認同而取得的快樂都不長久。真正的快樂,是從自己全部身心中所自然散發出來的,只有內心的平靜和從容才能得到它。我們這一生做的很多事情,到最後,只是為了臨終時的不遺憾和不悔恨,一定是這樣的。而我們臨至命終時的心境和認識將會牽引我們進入下一場輪迴。到最後,你會發現,再風光和牛逼的人生,也都是一場「黃粱美夢」,過眼雲煙般的前塵往事,如同電影膠片,最後能帶走的,並且唯一能夠陪伴我們一場又一場輪迴的,是自己靈魂的高度。

人生,有太多的無常。再厲害的人,都會在某些時刻感到自己的無助和脆弱。而人生就是一場旅行,經過了山山水水,我們獲得了或淺或深刻的感悟。因此,很多事情都不必太當真,也沒必要太過於計較物質的得失。在難捱的歲月,苦難有時候就像橫穿一條河,最艱難的時候無非就是在河心,當你走到了河心的時候,離對岸也就不遠了。要明白,當下所有好的不好的,最終都會過去。不要為了眼前的石頭而污染了我們的內心,只有平靜、從容和善念才能面對所有人生際遇,才能從這片苦海中不斷的發現它的美麗,才能升華我們的靈魂。

所以說啊,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平常心,竹葉青嘛。不說了,泡茶去了。

幾翻醉意憑欄,浮塵遮斷望眼。

逝水流遷,境回漪漣;

煩惱隨緣,不變如心。

名利權情煩惱地,幾人至此誤平生;

妄執浮華終是夢,無諍何來夢擾人。

此去經年寄他日,無心無為無作,有花有酒有田。

-2017.5.15 菩提樹 成都

---*---*---*---*---*---*---*---*---

過往相關文章列表:

事業的成功,為什麼讓我們更加孤獨?

我們是不是把人生弄顛倒了?

《大話西遊》:「那個人,他好像條狗啊!」

《心·相 篇》無禪夜話第三期 語音整理

《根性與攝受》無禪夜話第四期 語音整理

《因.果》:我們如何去超越因果?

《梵·道·如來:沒有維度的終極真理》

《真實的喬達摩王子》-世尊證悟歷程詳解

《禪宗證悟導論》-時節因緣

《關於知識和見地的甄別與修持》

《心燈》

《再談煩惱》

什麼才是一個人的「見地」和「境界」?

我們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去修行?

從杯弓蛇影談談佛法(上)

從杯弓蛇影來談談佛法(下)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不是心動

【公案】洞山良介:「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公案】德山宣鑒:你點的是哪一個心?

【公案】船子德誠:「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提點

《楞嚴經》:「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作者:菩提樹 成都。

原創聲明:本公眾號內容均是源於對經文的理解以及實證感悟,歡迎討論,隨喜分享。


推薦閱讀:

詩詞里的禪宗文化
漫談日本的「花見」文化
端午節里的中醫文化 采百草驅逐毒邪-端午,五毒,香袋,中醫文化,荊楚歲時記,文化內涵-健康
歷史文化_臨沭縣情網-臨沭縣地情資料庫
董國強:思想的印跡——李良玉教授《思想啟蒙與文化重建》一書評介

TAG:佛法 | 文化 | 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