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帶你了解神秘的道教符咒歷史

揭秘!帶你了解神秘的道教符咒歷史

12 人贊了文章

現代人對「符」的理解是:用硃筆或墨筆所畫的一種點線合用、字圖相兼、且以屈曲筆畫為主的神秘圖象,玄門中人認為它具備了驅使鬼神、治病禳災等眾多功能。

那麼「符」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都聽說過一個詞叫做「符節」,這個詞中「節」當「節杖」講,也就是古代封建王朝時,「使節」所持有的代表身份及無上權利的棍子;而「符」當「印信」講,說白了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或者是可以調動軍隊的「信物」,例如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虎符」、「兵符」、「令箭」就是最好的例證。

道教中的「符」,是由「印信」的「符」引申而來的,玄門中人認為,「符」為祖師與「三界十方」鬼神證盟後的「信物」,也是行壇道士依祖師之教,調動兵將、召集神明的「憑證」。只要按照祖師所傳的書寫方式去進行書寫,那麼所得到的「符」就可以「號令三界」、「役使鬼神」,而沒有按照祖師所傳的方式書寫的「符」就如同「廢紙一張」,毫無作用。

那麼「符」到底是怎樣衍化而來的呢?

最早期的符,是要書寫在「龜甲」上的。眾所周知,上古時代,人們在進行重大的抉擇之前往往會用「龜甲」進行卜算。按照《史記·龜策列傳》記載,古人在選好了所用的「龜甲」之後要進行一種叫做「祓龜」(先用水浸泡龜甲,再用生雞蛋清洗上面的泥垢)的步驟,而「祓龜」之後的龜甲要施以「食墨」之法,也就是用「墨」在龜甲上畫上圖案,再「灼燒龜甲」,如果所燒出的裂痕與「食墨」的圖案重合則是大吉之兆。久而久之,古人們就將反覆「食墨」而來的吉利圖案總結為最原始的「符」,並將其刻在「龜甲」或「貝殼」上以祈求吉祥。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鳥篆」、「蟲書」相繼問世於南方諸國。按照朱駿的《 說文通訓定聲》中記載:「蟲者,蛇之總名。」蟲原來是蛇的本字。在周秦時代,蟲字的含義一度擴大得很寬,它從「蛇之總名」擴大為昆蟲的總名,進而又把鳥類和魚類統攝進去。再按照《空子家語·執轡》的說法:「羽蟲三百六十,而鳳為之長。」所謂羽蟲就是有翅膀的鳥類。

當時的南方諸國認為,蛇、鳥都是極有靈性的動物,以其自然形態,加以臨摹可以代表天地之間的靈力,於是將這種特殊的文字鐫刻在寶劍、寶鼎上,以此來溝通天地之間的力量。

到了秦漢時期,「三元水書」問世,也就是說讓有過錯的人把過錯寫在絹帛上,然後送入流水之中,並祭祀以謝罪之禮,誠心悔罪,以求康泰。於是,當時的人們就將早期的「符」寫在絹帛上,使其悔罪的誠意可以通達三界。

到了魏晉時期,「太平道」興起,最早的「吞精」(喝符水)之法開始萌芽,於是,就出現了將「符」寫在蔡侯紙上的案例。

及至五代時期,「扶乩」的出現(參考文獻:劉敬叔《異苑》),扶乩就是用乩筆在沙盤上寫字。乩筆就是兩根小木棒,釘成丁字形。沙盤是簸箕上放沙或米。進行扶乩活動時,燒香點燭,請神下凡,讓乩筆在沙盤上抖動。巫師就根據沙盤上的圖形說出是某詞某句,根據這個詞句預測吉凶。各地區各時期的扶乩方法大同小異。於是,這一時期,便有人將「符」寫於「乩盤」之上,以此來求卜於「神明」。

唐宋以後,「符」才慢慢演變,大多寫在了黃宣之上。

待到明朝中葉,少數地區興起了一種叫做「制器人」的小眾群體。「制器人」說白了就是專門為不同教派的道士或者其他宗教的法師製作「法器」的專屬職業名稱。在這些「制器人」手中,可以產出不同顏色、不同質地的不同「符紙」以達到不同「法術」所需要的「器物」要求。

清朝至近代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開放,以及外來事務的影響,越來越多道士認為,道教的「符」實際上就是一段能量場,而書寫「符」的「材質」實際上就是傳遞能量的「介質」,也就是說,只要是能夠吸納及保存「符」中能量且能具備良好傳遞性的「物質」就可以在其上書「符」。於是乎,出現了在食物、飲品、衣服、鑰匙環、木塊、手掌甚至是在上牙堂的口水裡寫符的「新時代符法」。

至於未來,「符」還會出現什麼奇葩的寫作方式,只能交給時間老人去慢慢發現了。


推薦閱讀:

符咒
符咒的由來與作用
符咒的起源(符咒術)
符咒的應用種類
論星座與符咒–財運篇

TAG:道教 | 宗教 | 符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