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培養出「天才」

如何培養出「天才」

有這樣一個實驗:科學家找來一隻蜘蛛,然後對著它大喊,蜘蛛嚇得跑開了。之後,把之只蜘蛛的腿切掉,再對著它大喊,它卻一動不動。這個實驗證明:蜘蛛的耳朵是長在腿上的。這當然是一個笑話,蜘蛛沒有腿當然不會跑了,實驗的漏洞是顯而易見的。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說,這個孩子的性格隨媽媽,內向;那個孩子的智商高,隨他爸。這種想法是很常見的,認為孩子的性格或智商等心理因素都是從父母那裡遺傳來的,也從來沒有人會懷疑。

但是《天生非此》這本書卻為我們闡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關於精神疾病、智商和性格等方面,後天培養才是決定因素。

《天生非此》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除了作家身份之外,他還擁有多重身份: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主持人,並且他還是英國國立家庭育兒協會和家庭計劃慈善機構的懂事。

《天生非此》為我們講述了,影響我們成長的因素有哪些,以及怎樣培養出健康的「天才」。

我們不是生來如此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用了各種方式來證明,環境對我們的心理影響,而非遺傳。

根據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專家推測說:「人類基因數量如此之少,可能意味著沒有足夠多的基因來解釋人類個體間的心理差異。「因此,一些科學家開始懷疑,能遺傳心理特徵的基因根本不存在,由此開始發現後天培養的重要性。

既然後天培養是如此的重要,於是作者給了我們建議,他說,要相信自己的特徵並非固定不變,這樣就會讓這些特徵更加容易被改變。要充分了解自己,這能夠讓我們明白,什麼事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才能夠專註改變那些可以被改變的心理特徵。

哪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成長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我們的影響

從我們剛出生開始,父母就開始用語言和行動的方式教導我們,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言行舉止。當我們做對時,父母對我們大加誇讚,當我們做錯時,父母對我們批評糾正。

久而久之,最終結果就是,我們為了獲得父母的誇讚,不斷按照父母教導我們的方式做事,最後形成了習慣。

當我們愛父母時,我們就想要同愛的人相像,從而模仿他們的語言或行為,這種方式叫身份認同。

此外,還有一種影響方式是虐待,包括精神上體和身體上的打罵或忽視。父母有時候會有消極情緒,這種情緒會通過虐待傳遞給子女,而子女也漸漸學會了這種方式。

我們年幼時受到的影響

在母親懷孕時,如果焦慮不安,那麼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在孩子長大後,得心理疾病的情況就會升高。

當孩子到了幼年時期,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照料,照顧不足就會導致精神脆弱甚至極端的精神疾病。

家庭成員對我們的影響

家庭成員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複雜的,包括出生順序和性別的,以及出生順序和性別的各種排列組合。

此外,還有父母處在的人生階段對孩子的影響和孩子對父母的反向影響再反過來對孩子的影響。

如何培養出健康的「天才」

多項研究證明,能力的養成與大量正確的練習有關。這裡包含了兩個重要的因素:大量和正確。

大量指的是練習要達到一萬小時;正確指的是在練習時要不斷發現缺點並且不斷尋找改善的方法,即刻意練習。

以上兩個因素一定要以精神健康為前提,作者在他的另一本書《如何建立精神健康》中,敘述了精神健康的6項內容:活在當下 、真實性、洞察力、與他人建立靈活開放的關係、好玩好動、精力充沛。

但是,追求成功和精神健康之間,是存在矛盾的。關鍵在於,在孩子追求目標時,父母要讓他們快樂地完成,而不是施加壓力。

一位數學家名叫波爾加,他和他的妻子克拉拉生下了3個女兒,他們有一個計劃,想把他們的女兒培養成象棋大師。

父親讓女兒們覺得象棋是一種好玩的遊戲,從來不強迫她們學。最後三個女兒都成為了國際象棋大師。

我想,這就是培養出健康的「天才「的方法吧——在快樂中練習。

在一個家族中,培養模式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我們不能改變父母對我們的培養模式,我們能做的只有改變自己。打破不幸福的培養模式,把幸福的培養模式傳遞下去,讓我們的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吧!


推薦閱讀:

美國9歲「神童」到大學授課
「神童」魏永康沉浮錄
宓妃VS神童(已結束)
昔日神童魏永康重回象牙塔
品學兼優的天才神童,長大為何變成食古不化的臭嘴巴

TAG:神童 | 天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