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住禪林

法住禪林

4 人贊了文章

法住禪林(Dhammavihārī Forest Monastery)是中國上座部佛教僧團住持、傳承、修學、弘揚佛陀教法的森林禪修寺院。

  • 寺院簡介

1.傳承

法住禪林(Dhammavihārī Forest Monastery)是中國上座部佛教僧團住持、傳承、修學、弘揚佛陀教法的森林禪修寺院。

法住,巴利語Dhammavihārī,意謂「正法住立之處」,即佛陀的正法於中華大地的住立之處。又謂「安住於正法的人」,亦即經典所說的只有學習三藏教理、修習止觀禪法,以及證悟道果涅槃的人,才是真正安住於佛陀正法的人。

2.使命

法住禪林作為上座部佛教在中國的第一座森林禪修寺院,承擔著傳承與弘揚佛陀正法的責任:既為了正法能在中華大地住立與傳播,也為了創建一個讓更多追求正法與真理的人可以修學佛法、安住於法、凈化心靈,最終達到究竟解脫的理想家園。

3.過渡

2011年01月08日 西雙版納曼聽佛塔寺第二屆止觀禪修營結營,緬甸帕奧禪林業處老師瑪欣德尊者在祜巴罕聽和四眾弟子的盛情邀請下答應回國。

2011年01月18日 在勐罕鎮曼聽佛塔寺建立法樂禪修園,作為僧團過渡時期的臨時寺院。

4.前期

2012年02月15日 僧團派遣首批比庫和凈人進駐勐邦。

baike.baidu.com/archive

2011年06月18日 禪修營結束後,都罕聽、瑪欣德、至上行、慧捷、林起泰等二十人尋找到勐海縣勐邦水庫,決定在庫區內建立未來的禪林,並命名為「法住禪林」。

2011年06月21日 召開「法住禪林籌備會議」,開始籌備計劃建設未來禪林。

2012年07月01日 把法住禪林選址定在勐邦水庫東北面的山上。

2012年10月08日 把禪林所在之山命名為「龍象山」,把勐邦水庫改名為「天心湖」。

同日,雲南省佛教協會刀述仁會長前來,商討建設法住禪林和成立「法住文化與生態保護協會」,並選定了建設男眾住區、女眾住區等的位置。

2012年10月09日 在刀會長的促成下,勐海縣縣長召開領導班子會議,將勐邦水庫和周邊山林劃定為「南傳佛教文化與生態多樣化保護區」,並成立領導小組。

5.建設

2012年11月26日 動工開挖上山之路,開始建設法住禪林。

2012年11月29日 在勐海縣註冊成立「法住文化與生態保護協會」,由法住禪林建設總指揮林起泰賢友任理事長。

2013年02月05日 勐海縣政府下達《會議紀要》,把勐邦水庫徑流區面積約1 萬公頃的區域交給法住協會開發管理。

6.誕生

2013年04月上旬 邀請緬甸帕奧禪師為首的長老僧團應邀前來結界,中國比庫僧團進駐禪林,標誌著法住禪林的正式誕生。

baike.baidu.com/archive

2013年07月23日 法住僧團在法住禪林進入首次雨安居,並進行密集禪修。

2013年08月02日 男眾禪堂完工,第一期建設完成。

2013年08月上旬 雲南省領導視察西雙版納佛教,特撥500萬元資助法住禪林 建設。

2013年10月22日 勐海縣宗教局給「勐海縣(瓦囡古寺)法住禪林」頒發了 《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

  • 禪林師長

1.禪林住持——祜巴罕聽

baike.baidu.com/archive

祜巴罕聽,法名Anālayo(無執著)。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罕鎮人,傣族,1968年出生。1983年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勐罕鎮曼春滿佛寺剃度出家。1990年前往泰國南奔府佛跡寺佛學院留學深造將近四年時間,並依止Phra Attasanto Mahāthero達上成為比庫。

祜巴於曾任全國青聯委員,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雲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西雙版納州佛教協會副會長、景洪市佛教協會會長、雲南佛學院副院長、雲南佛學院西雙版納分院常務副院長、西雙版納總佛寺副住持等職、法住禪林住持、曼聽佛塔寺住持、曼春滿佛寺住持、景洪市政協副主席。

祜巴為人謙虛隨和,平易近人,很有親和力。祜巴一直以來致力於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積極聯繫國內外三大語系佛教各教派,並曾到泰國、斯里蘭卡、緬甸、日本、韓國等佛教國家訪問,受到海內外佛教界人士的敬仰。

2.禪林導師——瑪欣德尊者 (Mahinda)

baike.baidu.com/archive

1971年 生於中國廣東省,俗姓林。

1986年 皈依佛教。

1990年 開始研究原始佛教及《阿含經》。

1999年5月 得遇應邀來華的當代聞名的緬甸禪修大師——帕奧西亞多(Pa-Auk Tawya Sayadaw),開始修習入出息念業處。

2002年7月 於緬甸帕奧禪林達上成為比庫後,在親教師帕奧西亞多的指導下修習止觀。

2004年5月起 在帕奧西亞多身邊幫華人禪修者做翻譯及禪修輔導工作。

2006年3月起 任帕奧禪林業處老師。

2007年6月起 常受邀到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指導止觀禪修,教授巴利三藏。

2011年5月起 任西雙版納法樂禪修園業處導師。

2013年4月起 任西雙版納法住禪林業處導師。

現任:緬甸帕奧禪林業處老師、法住禪林僧團導師、北京大海坨寺業處老師、雲南佛教協會常委。

瑪欣德尊者通曉巴利語,能直接深入巴利三藏和義注。尊者也兼通英語、緬語等,能以多種語言教導禪修,指導過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戒律:尊者深研律典,多次向華人僧眾講授戒律。

教禪:尊者教禪多年,經驗豐富、禪風嚴謹,嚴格依據佛陀在經典里的教導,以及帕奧西亞多從巴利三藏中整理出的系統禪法,針對不同禪修者的實際情況,以種種方便善巧,應機教授。

  講法:尊者講法細緻柔和、生動詳盡,巧設妙喻、直指人心。近年來,已在國內外各地開示過《大念處經》、《沙門果經》、《八城經》、《鹽塊經》、《應作慈愛經》、《大吉祥經》、《大四十經》等眾多經典,並講授過「巴利語」、「阿毗達摩」、《清凈之道》等課程。

  譯經:尊者致力於把三藏聖典直接從巴利語翻譯為中文。其譯經有四大特

  點:辭句信實、語義通達、行文優雅、質量俱豐。

  已出版的譯著有《增支部·一集巴利》《大護衛經》、《上座部佛教念誦集》、《比庫巴帝摩卡》、《沙馬內勒學處》等;同時,尊者的著述還包括《您認識佛教嗎?》《生命的意義》、《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阿毗達摩講要(三冊)》、《止觀法要》、《〈沙門果經〉講義》《圖說潔地》《圖說佛像》,英譯漢的《證悟涅槃的唯一之道》、《入出息念》、《親知實見》等關於入門、教理和禪修的書籍。

  • 禪法教授

1. 次第

佛陀在《長部·大般涅槃經》中教導: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完全修習戒,能獲得定之大果報、大功德;完全修習定,能獲得慧之大果報、大功德;完全修習慧,則心完全從諸漏中獲得解脫,這就是——欲漏、有漏、無明漏。」

  戒、定、慧三增上學是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的必經次第。

baike.baidu.com/archive

 在《中部·傳車經》中,又提到欲證悟涅槃的禪修者必須次第地培育七種清凈,即:戒清凈、心清凈、見清凈、度疑清凈、道非道智見清凈、行道智見清凈與智見清凈。此中,戒清凈即增上戒學,心清凈即增上心學,其餘五種清凈即增上慧學。

  法住禪林所傳承、教授和實踐的是上座部止觀禪法,以緬甸帕奧禪林為教學典範。此禪法嚴格依照巴利三藏及其義注,特別是佛音尊者編譯的《清凈之道》(Visuddhi-magga),故也可謂這是《清凈之道》的實修傳承。在此,禪修者應按照三學、七清凈及十六觀智的禪修次第,以「戒清凈」為基礎,修習止、觀,培養定、慧,其目標是現證涅槃。

2. 止業處

對於初學者,業處老師通常都會教導入出息念(ānāpānassati)或四界差別這兩種止業處作為入門方便。如果選擇修習入出息念,禪修者在證得四種色界禪那之後,可進一步修習三十二身分、白骨想,並以十遍依次證得色界四種禪那,再修四種無色定,接著修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四護衛業處(即:慈心修習、佛隨念、不凈修習及死隨念)等,完成「心清凈」。

3. 觀業處

觀業處需要以止業處為基礎。修習觀業處時,先須以「四界差別」為入門,修習四界直至見到色聚(rūpa kalāpa)。見到色聚後,開始辨識與分析色聚至究竟色法(paramattha rūpa),再逐一辨識眼處、耳處等六處及頭髮等四十二身分中各類色聚里的究竟色法,修習「色業處」(rūpa kamma??hāna)。然後再以辨識與分析禪那速行心路及眼門等六門心路中每一心識里的心與心所,修習「名業處」(nāma kamma??hāna),辨識內外諸行並無自我、靈魂、有情、女人、男人等,而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從而成就「名色限定智」,證得「見清凈」。

接著,在穩固的禪定力支持下,以追查名色法之因的方法逐漸向過去逆觀,見到過去世之後,找出造成今世結生(果報五蘊)的過去因——無明、愛、取、行、業[有],以此因果關係來觀修「緣起」,並盡自己能力辨識若干個過去世,以及未來世乃至證悟阿拉漢果併入般涅槃之時。透徹地辨識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世六門五蘊的前因後果,從而成就「緣攝受智」,證得「度疑清凈」。

  

  

  

  

baike.baidu.com/archive

觀業處的所緣(對象)是苦聖諦和苦集聖諦。苦聖諦即五取蘊,亦即名色法;苦集聖諦即名色法之因,亦即緣起。觀業處必須在此基礎上,透徹地觀照諸行法(有為法),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等究竟名法、色法及其因的無常、苦、無我三相,次第地成就各種觀智,乃至斷除煩惱,親證寂滅涅槃。

4. 特色

整個禪修體系緊扣巴利經論,教理與實踐緊密結合,嚴謹系統,環環相扣,次第清晰,目標明確。巴利經論既是實踐的指南,又是檢驗禪修的標準。在禪修過程當中,證得何種禪定、達到哪一階段,乃至證悟何種果位,禪修者自己清楚。對於掌握一定經論基礎的禪修者來說,在禪修過程中會有得心應手的感覺。但對於經論基礎較差的人來說也不用氣餒,只要認真依照業處導師的指導,修到某個階段而有了實修體驗之後,再來學習「阿毗達摩」和其他經論,其時已經是「胸有成竹」的了。

  • 聯繫方式

地址:

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勐海縣勐邦水庫法住禪林[1]
推薦閱讀: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下
佛教正信的禮讚——三寶歌淺釋
輕風無意的文件夾【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750題(9)
動物:傳統—哲學—宗教 佛教倫理學:悲憫眾生

TAG:寺院 | 佛教 | 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