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BBC巨獻 |《藝術的力量》失敗者的故事

BBC巨獻 |《藝術的力量》失敗者的故事

來自專欄【如影隨行】帶你深度解讀電影圈1 人贊了文章

他們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瑰寶

他們是藏海牙莫里斯的摯愛

他們是與上帝溝通的聖教徒

他們是現代藝術史的變革者

他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傑出

他們是倫勃朗、貝尼尼、透納、梵高、

大衛、畢加索、羅斯克、卡拉瓦喬!

-

他們的偉大無需稱讚

《藝術的力量》

由BBC製作的巨獻紀錄片《藝術的力量》把這些滿載榮譽的藝術大師拉近公眾的視野。

學習藝術史可以提升電影創作人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拓寬創作邊界,是擁有自覺成長意識的電影人的必修部分。

全系列共分為八集,分別詳細講述卡拉瓦喬、貝尼尼、倫勃朗、雅克、透納、梵高、畢加索以及羅斯科八位藝術家的生平,重現這八位藝術大師的創作歷程,以及自成一派的創作風格和鮮明的個性。

這部由英國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講師、紐約客文藝評論西蒙·沙馬牽頭製作的紀錄片代表了BBC人文藝術類紀錄片最高的水準,曾斬獲國際艾美最佳藝術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國際頂級紀錄片獎項,毫不誇張的說《藝術的力量》是近些年最好的藝術類電視紀錄片節目。

《藝術的力量》全面剖析藝術大師們孕育和誕生藝術品時扣人心弦的故事,每一集都是一次飽覽藝術大師們所創作的最偉大作品的饕餮盛宴。

通過戲劇化的藝術重塑,壯闊華美的攝影畫面,將八位藝術界巨匠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刻畫得曲盡其妙。

《藝術的力量》讓觀眾回到危險又以救世主自居的羅馬、富裕如暴發戶般的阿姆斯特丹、偏執狂般而又富有革命性的巴黎……

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在富足和正義的表象下令人窒息的英格蘭、普羅旺斯的精神病院和妓院、西班牙內戰時的大屠殺,以及20世紀50年代同時陷入冷戰的神經過敏與曼哈頓浮華的紐約!

《藝術的力量》有何不同?

《藝術的力量》採用全新的視角,跟藝術史傳統意義上的編年、編系統的做法截然不同,從1600-1970這不到四百年間,挑出八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

再從每個藝術家的作品中選出一個作為引子,由此展開關於這個藝術家以及他所生活的年代的故事。

17世紀義大利的貝尼尼、18世紀法國的大衛、19世紀荷蘭的梵高、20世紀西班牙的畢加索……他們都屬於他們所處的時代,儘管時代不一樣,社會環境也有著巨大變遷,他們的人生經歷和藝術創作無法擺脫時代的烙印。

但是,他們又總是能夠用自己的創作推動藝術的前進,從而迸發出一種劃時代的力量,反過來深深地影響這個時代。

全片帶領觀眾從文藝復興走到後現代藝術,每個藝術家的人生都或多或少有偏執戲虐。

這些天才們沉溺於極致地表現手法,思想獨到而又先鋒。

表達對於他們來說成為了一種自然的使命,最常態的東西。

紀錄片中穿插的真人表演更加拉近歷史人物與公眾的生活。

尤其是在那些義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美國的標誌性美景的稱托下,在優美的鋼琴曲伴隨當中,跟隨講述者的指引,一步不差地走過幾百年前古人走過的路。於是,藝術與生活交融在一起。

我們看到了梵高對生活的彷徨與優雅,看到了畢加索平生的思索、看到了卡拉瓦喬的自我救贖、也能看到倫勃朗的徘徊與回歸……

這些大師以他們先知般的靈感、瘋子般的邏輯、頑固不化的韌性、純粹縝密的理念,以及在狂放的自由隨想中所噴薄而出的驚世駭俗的偉大作品,推動著文化藝術的發展,集成一股不可磨滅的動能與力量。

《藝術的力量》來源於靈魂

在鑒賞偉大的藝術品之外,西蒙·沙馬更關心有血有肉的藝術家。

或許換個說法更恰當,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們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和世界嗎?

通過《藝術的力量》我們有了更直觀了解偉大藝術者的機會,這不單純是出於對大師們的致敬,更多的是一種藝術靈魂上的溝通。

當思想擴張的時候,需要主義的規範;當藝術繁榮的時期,又需要派別的分類;因此倫勃朗被稱為現實主義,梵高比他年輕,被成為為後印象派。

同所有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畢加索在《格爾尼卡》中一邊巧妙地隱藏著他自己,一邊無畏地探索著他自己。

情人、情婦、孩子、母親、格爾尼卡、自然、鮮血、受傷的馬、瘋狂的牛、拿蠟燭的人……所有的形象以及他們一起牽扯起來在他心裡頭奔涌的感情,畢加索都不放過。

他睜大雙眼朝自己最痛的地方走過去,把他們畫下來,一筆一筆,一點一塑形。他如此深刻地體驗到了戰爭,只因他如此深刻地在自己身上體驗到了人性,完整的、無暇的、永恆的也是無比脆弱的的人性。

梵高的晚年在崩潰的邊緣上,疾病讓他更能敏銳的感受這個世界,一株草、一棵樹、一陣風對於他都是這個世界深刻的印記,那些灰色而又酷熱暗涌的作品,正是他與病痛、瘋狂、沉淪中掙扎和抗拒的證明。

瘋狂可能隨時將他吞沒,他只能趁著清醒,揮動著自己的畫筆,保留自己的人性。

《藝術的力量》某種程度上,是失敗者的故事。不論他們的生前身後的名聲有多大,藝術家們總是不滿足,不滿足於現在,他們關心的是永遠。

畢加索甚至說:「如果一件藝術品不能一直活到現在,那麼就不該出現。」 他們關心人類的生命和靈魂。

羅斯科給出的最好讚美,是描述某人是一個「人」。

他們打破了各種物質的精神的枷鎖,為人類推開了一扇扇全新的藝術之門。正如貝尼尼把毫無生機的大理石變為修女聖特雷莎的狂喜一樣,那種以身體語言表達極樂情緒的超然瞬間,就是藝術的珠穆朗瑪峰。卡拉瓦喬以大衛手提歌利亞的頭之作,演繹了將天神打入凡間的戲劇。

一切榮華富貴被他化作了過眼煙雲。倫勃朗那見證了荷蘭人奮鬥史的傑作,直到多年後,他被埋沒的藝術花火,才被世人發掘。

決定藝術的力量的,正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和體驗共有的部分——救贖、自由、死亡、侵犯、世界的狀態和我們靈魂的樣子。

和電影人的執著一樣,藝術的理想也曾是很多人純真的憧憬。

不可否認的是,真正的藝術家在追尋理想的道路中是孤獨的,因為很多珍貴的藝術理想是超前的,創新意味著引來當下保守派的嘲諷和批判。

理性塑造社會、感性塑造靈魂,藝術便是將二者融合的催化劑。

無論是繪畫也好,電影也好,音樂也好,寫作也好……我們總是會在某個時刻被瞬間擊中。

那種深澈的震撼,便是藝術的力量!

qr.youku.com/p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掃碼立即觀看

weixin.qq.com/r/2jsCGg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電影與身體(二)| 楚原武俠片里的身體詩學
[轉載]致敬青春——推薦八部台灣校園愛情電影
這部戲你看得懂嗎?張學友、劉德華飾演的電影《江湖》!
德國電影集頁 九
《公主復仇記》

TAG:藝術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