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昨日反思:此心不動

昨日反思:此心不動

來自專欄情緒收割者和情緒消費者1 人贊了文章

今天讀到王陽明,其中有一段寫到: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道:「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看完這段話我很有觸動,王陽明不過是一介書生,江西剿匪前也並沒有帶兵打過仗,他為什麼能剿匪成功?諸葛亮出山之前也沒打過仗,他為什麼能火燒博望坡?他們的勝負都是因為此心不動嗎?

先拿上周比較火的東哥事件來說,他為什麼會犯錯,不就是因為心動了嘛。上上周的龍哥事件,他為什麼會被殺?不也是因為心動了嘛。

再拿做交易來說,最近的行情,大部分人知道是熊市,但為什麼每天還有那麼多人都在交易呢?也是因為心動吧,想要逆勢賺錢的動機才導致自己虧損的。

芒格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那我就永遠不去那個地方。換一個人,換一個場景,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會死在非洲,他也決定這輩子不去非洲,但是有一天,他的好朋友告訴他非洲有大把的黃金,只要去了就會發財。那他心裡會不會想,我還這麼年輕,不至於這次就死在非洲吧,這次就去一次,帶回足夠自己下半生生活的黃金就再也不去了,結果他真死在了非洲。

我們的心經常處於「妄動」狀態,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滾雷一樣不斷地在我們心中炸響。絕大多數人卻對自己的妄動沒有覺察能力,所以當我們被潛意識所控制時,我們就會處於程度不同的失控狀態。這時,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被我們的心念加工過的,被我們的成見扭曲過的,而偏離了真實。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級錯誤,甚至滑向深淵。

念頭起來了,要麼跟著它走,被念頭綁架;要麼是對不好的、自己不認可的念頭自責和壓制,這就與自己的內心發生了對抗。無論哪種,人往往都是不自覺的,這就是執迷的癥結所在。這兩條路,都是不歸路。被念頭綁架的結果,是在不斷造作中加固著自我的執念;壓制念頭的結果是堵塞情緒出口、積累負面能量,長久必會爆發和崩潰。

怎麼才對?看到自己的念頭,並且不做任何抵抗,讓心中的念頭自然而充分地流動。心的澄明,不是沒有念頭,一念不生,而只是「不住」。所以禪宗《壇經》里六祖慧能說:「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這種念頭的流動,王陽明用明鏡照物進行了比喻:「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聖人的心就像明鏡,清清明明,任何事物來了都可以照見,等它們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莊子也曾說過一樣的話:「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因外境而起的念頭也是如此,內心因過去留存的執念而生的念頭也是一樣。超凡脫俗者心如明鏡,念頭的流動則是平常人達到心如明鏡狀態的唯一途徑。

很多人努力修鍊自己的謀略或技巧,目的是為了解別人、掌握別人並利用別人。看起來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但當這樣做時,卻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如果自己心中充滿種種妄念,那麼無論我們掌握多少謀略或技巧,在使用這些東西時都會事倍功半。因為心妄動,人就妄動,事自然也妄動。

所以將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監視自己,是最有價值的事情。對一個人幫助最大的從來不是他所受的教育,哪個大師或哪本書,而是對自己的反省和認識。並且,當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時,就會感覺雙腳踏實地踩在大地上,心裡會安寧很多。

佛不渡人,唯人自渡,大約就是這種境界吧。

推薦閱讀:

佛教的茶文化
有人一見如故心裡想親近,有人一見如仇人厭惡,何解?
觀音的故事 ,財源廣進,生意興隆
佛教故事與公案(二)
中國佛教——南傳佛教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