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下孩子卻不會養,孩子必定不會和你親密!

生下孩子卻不會養,孩子必定不會和你親密!

1

今天,檸檬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母親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之所以圍繞這個主題,是因為近期後台有很多母親的留言。

「老師,我都是盡全力給孩子營造一個最好的成長環境,小時候喝的奶粉我全部都是請朋友從國外幫我帶過來的,價格昂貴到我有近3年沒有給自己買過一件衣服。

學校也去的我們這邊最好的外國語學校,可是,孩子現在和我一點都不親,我感覺白養了這個孩子。」

「老師,我一直不能接受的是,我家孩子和我一起生活了有近3年了,也怪我當初因為工作需要,在我坐月子之後,就讓他奶奶帶走回老家養,我就是怕孩子和我不親。

所以人家4歲才上幼兒園的年紀,我2歲半就把他帶回來,還拖的關係他才有資格上學的,他穿的喝的吃的,我敢說我們在這邊朋友的孩子里他是第一。

可是,孩子現在每天都不願意和我說話,我該怎麼辦」。

以上的留言是從咱們後台130條留言區里跳出來比較特殊的例子,很顯然,這兩位母親都為親子間的親密關係不足而煩惱,但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認為:給予了好的物質條件,孩子就應該和自己親密。

而這也是很多家庭中經常會存在的錯誤教育觀念。

2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個心理學實驗——恆河猴實驗,講的就是親密關係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及其同事報告了一項研究成果:

讓新生的小猴子從出生第一天同母猴分離,以後的165天中讓小猴子同時和兩個母親在一起生活。

一個是鐵絲媽媽,就是全身用鐵絲布置而成的一個堅硬的但在胸前特別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的母猴子,另一個是布料媽媽,是一個全身用絨布做成的柔軟的母猴子,但她身上卻沒有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

這樣做的對比是觀察小猴子對於一個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鐵絲母猴子,和一個不可以提供奶水卻渾身柔軟溫暖的布料母猴子,她會選擇哪一個作為依靠對象。

結果顯示,剛開始,小猴子大多數會圍繞著「鐵絲媽媽」,但是沒過幾天,事件就有所轉變了,小猴子只有在飢餓的時候才會到「鐵絲媽媽」那裡去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是和「絨布媽媽」待在一起。

更可觀的是,小猴子在遇到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它會選擇到「布料媽媽」身邊並緊緊抱住母猴,似乎母猴會給予小猴子更多的安全感。

其實,看到這裡,各位媽媽們應該了解,這個「恆河猴實驗」做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看到,不是單純的給予物質條件,孩子就會跟你親,而在於,你給了孩子多少溫柔,多少耐心,和多少交流。

布料媽媽給的只有溫暖的布料,沒有語言,沒有安撫,卻讓小猴子對她依賴許久。而我們作為人類的母親,給孩子的會是更多:語言,肢體,和安撫......

3

孩子在嬰兒期會缺乏安全感,愛哭、易煩躁、脾氣大,但經常給予擁抱和被撫摸,孩子的心理素質就會更健康,並且更快樂。

當然,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可以說在青春期,青年期,哪怕是成年期,都需要父母給予適當的關注和交流。

母愛的本質,絕不是簡單的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提供孩子接觸感和依戀感這樣的心理支持。

如果大家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恆河猴實驗及其後續「鐵娘子」實驗的具體信息,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檸檬心理課堂】,回復關鍵詞:【恆河猴實驗】就可以啦。


推薦閱讀:

「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病,說的是你吧?
心理諮詢的隱喻(四):鏡子
心理諮詢師寫給女婿的信:我不要求你一定要對我女兒好
心理諮詢師成為督導師,就差這1能力!|督導勝任力框架
我與心理學的故事丨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成長史

TAG:兒童教育 | 心理諮詢 | 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