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國際珠寶設計師,都是西方人嗎?

知名的國際珠寶設計師,都是西方人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世界珠寶舞台上,西方的珠寶設計師似乎隨處可見,東方面孔卻寥寥無幾。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華人珠寶設計師揚名國際時尚圈,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些聞名中外的華人珠寶設計師

陳世英(Wallace Chan)

「這是一位沒有品牌,沒有門店,唯有一身絕妙手藝以及一顆赤誠匠心的珠寶設計師。」

陳世英,1956年出生於福建福州,17歲時,他成為了一名雕刻學徒,自此對西方雕刻工藝產生了濃厚興趣。

誰都不會想到,當年的這位雕刻小學徒,震驚了巴塞爾珠寶展,還成為了史上首位及唯一獲邀參加「巴黎古董雙年展」的華人珠寶藝術家。王菲的那枚能夠「站立」的婚戒,俄羅斯皇室成員為新婚太太訂製的神秘禮物……均出自他的雙手。

魚兒的夢胸針

1987年,時年31歲的他開創了一門獨家寶石雕刻技藝——五面倒影雕刻法,命名為「Wallace Cut」(世英切割法),榮獲當年的國際設計大獎。這種切割有多神奇呢?放張圖片來感受一下:

「荷萊女神」雕刻,世英切割法代表作

這是一種融陰雕、內雕及寶石切割於一體的切割方式,可以在寶石內部立體雕刻出多個折射面,呈現玄妙的視覺效果。雕刻時,採用逆向思維,左變右,上變下,深變淺,改變光的折射角度令影像重疊,形成立體多線條的倒影,始創出五面倒影。

當時,陳世英為了找合適的雕刻工具,還專門花了半年時間到機械工廠當學徒,學到做工具的技術後又開發了一種又小又快的鑽頭,但用這種鑽頭需要在水裡雕刻(因為鑽速太快導致溫度太高,會在寶石上造成裂痕),其中難度可想而知。

除了世英切割法,他還研究了一系列工藝來讓鑲嵌隱形:鑽石爪嵌接法、內格榫卯嵌接法等,創造出了真正鬼斧神工般的作品。

他花了八年時間,日以繼夜、面對無數難以預計的風險,甚至以生命為籌碼而研發成功的鈦金屬攻關技術,更是為珠寶界帶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變。他說:」只要有足夠的意志和堅持,你可以將鈦金屬化成如絲線般的溫柔」。

「他不是普通珠寶商。他以最有創意和最美好的方式,徹底打破了所有規則。」美國寶石學院(GIA)圖書館館長羅伯特·韋爾登這樣評價他。

趙心綺(Cindy Chao)

「人的軀殼會因時間而消逝,藝術卻能亘古流傳。所以我們用作品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

我們在先前的推文中,曾介紹過一些世界頂級珠寶博物館,其中便有美國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它保管著一億四千多萬件藝術古董和標本,珍藏著拿破崙的皇冠,希望之鑽與瑪麗皇后耳環等歷史文物,舉世聞名。

正是這家博物館,在2013年2月,迎來了一位年輕的亞洲設計師的作品。這位設計師便是Cindy Chao

「博物館有義務去典藏未來的古董」,在全美一百多名的記者面前,美國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館長說道。「而Cindy Chao的作品能代表21世紀的珠寶藝術」

Cindy Chao,中文名趙心綺,中國台灣首位進軍紐約佳士得的珠寶設計師。一年只製作36件珍品的Cindy Chao,讓世界各地的名媛們心甘情願的把天價寶石存放進她的保險箱,花上幾年的時間等待她的靈感。

劉濤、章子怡、舒淇、李冰冰、鄧文迪皆佩戴了CINDY CHAO系列珠寶

Cindy Chao成功的背後,是無與倫比的執著與堅韌。

受建築師祖父和雕塑家父親的影響,Cindy Chao對於珠寶立體結構的執著到了瘋狂的程度,她認為「每一件珠寶都應該如同一個微型建築」

每個層次、結構、弧度、轉折,都要經過精確縝密的規劃計算,不僅是鑽石鑲口的排列、火光的呈現,甚至要考慮到人體工學和力學支撐架構。這些已經超越傳統的寶石鑲工,涉及到工程結構領域。

四季系列—秋楓手環

她會分析每件作品的結構,研究如何拆分重組並製作出細微機關讓各部分無瑕銜接,有時候一件作品因為某個機關的處理甚至會反反覆復做上十幾次。

四季系列—楓葉戒指

她的每件作品完工,都要自我審視,找到可以做到更好的地方,即便在客戶看來完美無缺的作品,到了她的手裡仍要重做好幾次。最高的紀錄是20次,那件作品花了六年的時間,至今還未完成。

四季系列—心型黃鑽花朵胸針

翁狄森(Dickson Yewn)

「外國人加條龍就叫中國文化,拿著一些概念就叫中國概念中國風,千萬不要用這種字眼,這是西方的Perspective(看法),我們被太多外國雜誌洗腦了。」

圖片上這位出生於香港的男人儘管瘦削單薄,卻完成不少人難以企及的創舉。他,便是翁狄森

他的珠寶作品曾被米歇爾·奧巴馬在出訪英國會見女王時佩戴,大牌粉絲還有林青霞、劉嘉玲等,他也曾受蘇富比邀請,使用極稀有的海蚌珠進行設計。

翁狄森作品:[錦香囊]系列

不同於許多獨立設計師,翁狄森很清楚一味的模仿西方設計,不如做出自己的特色,創造出品牌的核心價值,所以他的設計靈感大多來源於傳統元素作品,濃縮了中國吉祥的圖騰與象徵。

翁狄森作品:[窗花]系列

很多中國珠寶,在表達中國風的題材的時候,是想讓「過去的」中國文明顯現出來。

比如,很寫實的將能代表中國的色彩展現出來。這是一種方式。

可是翁狄森的作品,即使不用鮮艷的色彩,依然用線條和鑽石寶石的光澤也可以體現出來很多「中國風格」,可見他在表現「過去的」這一點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運用18K的灰金。

這種略顯灰度的感覺,其實在歐洲的很多古董珠寶上很常見。"做舊如舊",灰度和鑽石的光澤交相輝映,顯示出非常迷人的古典韻味。

張雪莉(Shirley Zhang)

「在新興的中國珠寶業市場,藝術珠寶設計師張雪莉的名字與她融匯了東西方藝術審美的珠寶產品一起驚艷於世並獨具風采。」

當張雪莉在大學畢業後進入黃金首飾公司工作的時候,身為一名財務人員的她可能從來沒有想到自己要成為一名珠寶設計師。因為對工作的投入和熱情,張雪莉逐漸喜歡上了這個色彩斑斕的寶石世界。

於是,在九十年代初期,雪莉拿到了英國寶石協會的寶石學文憑(FGA),從此開始了她的寶石事業,並逐漸穩步地向著珠寶設計師的方向發展。時至今日,張雪莉已經成為中國著名的珠寶設計師之一,與此同時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和欣賞。

雪莉老師展示她設計的一件作品的銀版。圖片由美國寶石學院Eric Welch拍攝。

「東西精技、溫婉美色、多質巧和、生活美學、個性定製」是張雪莉創製的Z式創意新方法,以其融匯東西方藝術珠寶工藝與設計的特色,形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珠寶設計與系列產品的優雅本色。

雪莉的設計靈感大多來自日常生活她對鳥與花的熱愛給了她雀之靈系列作品與花形系列作品的靈感。她很注重顏色的搭配和不同形狀、主題的組合。

雪莉設計了很多以動物為主題的首飾,這套「雀之靈」完全是用新的方式體現色彩搭配,被收藏行家成為是近年中國珠寶市場上難得一見的藝術作品。照片由深圳美合珠寶有限公司提供。

和許多設計師不同,張雪莉並非學藝術出身。她的設計生涯是從向手工藝人學習首飾加工技巧開始的。在首飾設計之外,雪莉還花大量時間從事首飾加工新技術的開發。傳統失蠟澆注和衝壓的結合就是雪莉和她的團隊創造的一種獨特的加工方法。

雪莉運用鏤空的翡翠作為體現中國文化的主題,這件作品體現了色彩,造型和主題的完美組合。

除此之外,對顏色十分的敏感的雪莉,還察覺到色彩的變化正在中國首飾設計發展的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後,她便在自己設計的珠寶中大膽地使用各種顏色。用來突出寶石本身顏色的上乘,或是通過顏色的組合來表達一種和諧。

這是雪莉老師為她的高端定製顧客設計的一款胸針,這件作品是典型的加工技術,色彩和造型的組合。照片由深圳美合珠寶有限公司提供。

當提到張雪莉的名字,很多人會不約而同的想到一套獲獎作品,那就是「印-蜂之舞」

這是張雪莉成為中國珠寶設計與製作技能大賽獻禮作品的「印-蜂之舞」。這套首飾由張雪莉設計並製作。照片由深圳美合珠寶有限公司提供。

這套鑲嵌了1002顆彩色寶石和4986顆鑽石的作品,最值得注意的是蜂室之間彼此的鏈接是雪莉和她的團隊所獨創的一種鏈接方法——「啞鈴式」鏈接。寶石則採用了獨創的「蜂巢式」鑲嵌。通過這種技術的運用,花瓣從正反兩個方向看上去都很美麗,因為更多的光可以透過寶石。

在她眾多的著名作品中,這也是雪莉最鍾情的一件,因為它是多年來自己對加工工藝研究的成果和設計理念的最完美的結合

除了以上四位,還有非常多優秀的華人珠寶設計師活躍於世界珠寶舞台之上。他們或靈活運用中國元素呈現世界時尚之美,或獨闢蹊徑用珠寶設計傳達自身理念。你還想知道哪些華人珠寶設計師的故事呢?歡迎關注公眾號氧氣珠寶後台留言哦

推薦閱讀:

頑強的翡翠原石變為美麗的飾品的瞬間!
【別好奇】一件珠寶的誕生就是需要這9步~
珠寶設計文化
每日古董故事——克什米爾藍寶石
細數珠寶玉石界十大王者 一次看遍各類頂級寶石

TAG:珠寶設計師 | 珠寶 | 時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