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您的#漢式婚禮變遷史#到賬了

叮!您的#漢式婚禮變遷史#到賬了

中華泱泱大國五千年,古往今來的婚禮也是此間歷史長河中最閃亮的星之一。

婚姻即"昏因",意思是男女在黃昏結合,成為親密的伴侶,所以我們能知道婚禮在古早時期是在黃昏舉行的。

漢唐之時國力興盛,多民族融入,中國傳統婚禮也逐漸融入了多種民族風俗。游牧民族偏喜慶的婚俗;契丹的鬧洞房傳統……慢慢的,婚禮儀式的步驟越來越多,時間也越來越長,婚禮時間從黃昏變成了上午,婚禮氛圍也從最開始的莊嚴肅穆變得熱鬧喜慶。

根據《禮記·昏義》的記載,先秦時期人們的婚禮非常有儀式感,主要分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期初婚六個步驟。

先秦時期的婚禮儀式是莊重嚴肅的,重夫婦之義與結髮之恩,因此不大肆舉樂,不過分慶賀,不設席,質樸簡單。婚服也不是大眾認為代表喜慶的紅色,而是莊重典雅的玄纁色。新郎著爵弁服,下裳為纁色,鑲有黑色的邊。新娘頭戴髮飾,身穿鑲有黑邊的純玄色衣裳。整場儀式寧靜安詳,卻給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敬畏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流時尚在婚禮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據《東宮舊事》記:「太子納妃,有白轂,白紗,白絹衫,並紫結纓。」白衫不僅可做常服亦可為隆重婚服,與當時崇尚「以無為本,反璞歸真、追求清新淡雅」的玄學風尚有關。

至唐以前,以黑色為尊,婚服也多以玄色為主色調,而從唐開始婚服制式延續周制的端莊大氣,顏色上大膽革新成了男紅女綠,增添了熱鬧喜慶的氛圍,整體格調雍容大氣。

明代以前女子沒有花轎紅嫁衣紅蓋頭,一般以扇遮面,用意遮羞和辟邪,是為「卻扇禮」。卻扇起源於晉朝,說晉人溫嶠的堂姑母委託溫嶠為其女兒物色夫婿。幾天後,溫嶠說已經物色好,門第與身世不低於自己。婚禮時,新娘用手撥開紗扇,發現新郎就是溫嶠。南北朝庾信的《為上黃侯世子贈婦》詩說:「分杯帳里,卻扇床前。」也是用溫嶠娶婦的典故。

到唐代,卻扇已經成為普遍的禮俗,「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明代洪武年間,依據《朱子家禮》制定了新的婚禮儀程。規定男子婚配年齡為十六歲,而女子婚配年齡則為十四歲。婚禮流程分為納采、納幣請期、親迎、見姑舅、見祖禰、婿見婦之父母、饗送者(禮謝賓客)七個環節。此後幾百年間,雖然各地婚俗不盡相同,但是核心內容仍然遵循了儀程的規定。

明朝婚服在形制和色彩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女子婚服講究鳳冠霞帔,尚大紅,而新郎服應為烏紗圓領常服。正史《大明會典·婚禮五》載:「品官子孫假九品服,餘皂衫折上巾。」明時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庶民女子出嫁時亦可享屬於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


推薦閱讀:

穿一身桃花,怎不惹春風?

TAG:婚禮 | 傳統文化 | 古代服飾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