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處 | 佛教的孝道思想(三)

孝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受佛教孝道思想的影響,歷代高僧大德對待親人至為孝敬,出現了許多感人至深的高僧孝行故事,以及很多關於高僧孝道的經典理論。

高僧大德的孝親言行

古往今來在佛門中有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實踐孝道的楷模。他們的孝親事迹感人至深,成為後世奉行孝道的典範。

隋朝的敬脫法師一頭擔荷母親,一頭挑負經典,雲遊四海,隨緣度眾。

 

南朝齊道紀法師一面躬親侍奉母親衣著飲食、大小便利,一面樂說佛法不倦,有人要代為照顧他的母親,道紀法師卻婉拒說:「生養我的母親應該由我親自來孝順,怎麼好麻煩他人代勞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眾。

唐朝的子鄰法師由於母親不信三寶,死墮惡道,子鄰法師於是悲泣禮拜阿育王塔,終於使母親得生忉利天宮。

 

唐睦州陳尊宿在黃檗禪師那兒開悟,後來住在開元寺,自己織作蒲鞋,賣給過路行人,以所得薄財奉養年老的母親,因此人人都稱他為陳蒲鞋。明末自成和尚,未出家前能孝養母親,剃度後因逢戰亂、顛沛流離,所以肩挑老母,遠遊四方,托缽化緣之齋飯,先奉母親食用,時間長達三、四年,直止母親善終。

明朝時的蕅益大師曾四度割臂,為病危的母親求治。

 

玉琳國師,為報母恩,在母親去世時,師於龕前,席地跏趺七日夜,不沾粒米。

 

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因生不見母,為報答親恩,發願以朝山功德迴向亡母。他曾三步一拜,以人所難能之篤志苦行,從浙江普陀山一直朝拜到山西五台山,歷時三年,途中風霜雪雨,疾病饑寒,行人之所難行,忍人之所難忍,艱苦備嘗,方圓成這一深心大願。

弘一大師每逢「母難日」,必於佛前虔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以此功德迴向先母。有一次,他在聽靜權法師講《地藏經》時,禁不住痛哭失聲,憶及先母生前為他所受的種種折磨,比過著無柴無米的日子還難受。

 

類似以上這些高僧大德的孝親之行,不勝枚舉,這些感人事迹,萬古不朽,令人警醒。

歷代高僧大德不僅有孝養父母的孝行,而且還有很多有關孝道的精闢理論。在此謹以印光大師作例說明。

印光大師對孝道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為人子女者,對父母一定要盡孝道。印光大師從世俗人倫的角度要求為人子女者,要以恭敬心孝養父母。大師在《與丁福保書》中云:「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趨向。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在這段論述中,印光大師認為,為人子女者,一定要對父母盡人子之責,這是修學佛法的基礎,大師還以修萬丈高樓作比喻來說明一個人若對父母不講孝道,即使修學佛法也是一事無成的。

印光大師認為,夫妻和睦,教子有方也是孝道的一種表現。印光大師在《復周法利書》中說:「汝已娶妻,當常以悅親之心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傷父母之心……子曰:『父母其順乎,蓋言夫妻,兄弟和睦,則父母心中順悅也。』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兒女。譬如瓦屋檐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印光大師認為,作為人子,夫妻之間若能兩情相悅,使父母為家庭的和睦而愉悅於心,這也是對父母盡孝的一種表現。若是夫妻之間不和,經常生氣打罵,則作父母的整天會為這種緊張的家庭關係而憂慮,如此則談不上孝道了。印光大師進而認為,夫妻之間若關係融洽,不僅能使父母心情開朗,而且還能夠為子女樹立一個榜樣,子女將來也會像自己的父母對待長輩一樣來對待他們。

其次,印光大師認為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對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印光大師認為,對父母盡世間人倫之責,只是孝道的一個方面,若要真正報現世父母和多生父母的恩德,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最好的的報恩方式。印光大師引《戒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大師由此認為,世出世間,都是以孝為根本。只是由於世間的凡夫俗子,只知道世間普通的孝道,而不知道出家修道是最高的盡孝方式。因此,他們每見到出家人,就妄加誹謗,認為他們舍親割愛,不孝養父母,與世間的流浪漢、忤逆之子沒有兩樣。印光大師認為,世間法重視孝道,出世間法同樣重視孝道。世間的孝道是形式上的,而出世間的孝道專註於孝之根本;世間的孝道顯而易見,出世間的孝道隱晦難明。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儒家所推崇的是通過孝養父母使他們身心安樂,而佛家的揚名於後世以顯其親,才是真正的大孝。在《印光大師嘉言錄》中云:「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併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印光大師的這段論述告訴我們,出家修道不僅可以報答現世父母,而且還可以報答多生多劫四生六道一切父母,使他們永脫苦輪,共登覺岸。如此才是至孝,為人子女者應當奉行。

再次,印光大師還認為,多行戒殺放生之事也是孝親的一種方式。印光大師認為,戒殺放生不僅能得到諸多善報,同時也是實踐孝道的一種方式。在《印光大師嘉言錄》中援引《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印光大師認為,一個人的六親眷屬,無論是前世父母或多生父母如果不能超脫苦趣,都會在六道當中輪迴。因此,一個人如果殺生就有可能殺害的是自己前世的父母或是多生多劫的父母。當我們殺害眾生時,會使他們起瞋恨心,形成怨怨相報的惡性循環,將來他們會因造作惡業遭受更大的苦報。如果我們戒殺放生,使自己前世的父母都能仗自己放生的功德永脫輪迴之苦,這才是真正的至孝。所以,一個人只有廣行戒殺放生之事時,才是報自己多生父母之恩德,也是在對父母盡孝道。

佛教的孝道不僅重視對父母的現世孝養,而且還主張對過去世父母的超度薦拔。與普通的孝道理念不同的是,佛教把奉勸父母奉持三皈五戒,信仰佛教,修福布施作為對父母的最大孝行。佛教的孝道內容全面而圓融,如果佛子都能依照佛教的孝道思想來踐行孝道,不僅能使家庭和睦,而且將來還可成就道業。


編輯|

妙蓮

美編|璐希

責編|

慧容



推薦閱讀:

論道教的和諧思想及普世價值
惠能南宗禪學思想辨義與新探
《商人為什麼需要哲學》:公知提高思想厚度必讀書

TAG:思想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