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窮的人,成不了心理諮詢師?

太窮的人,成不了心理諮詢師?

1 人贊了文章

原創: 黃素英

美國作家哈珀·李在《殺死一隻知更鳥》中寫道:「你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進入他的鞋子,陪他走上一段。」但是,陪也要有陪的資本。

剛接觸心理諮詢時,老師說,一名合格的來訪者一定是四有新人——有錢有閑有病有心理學頭腦。後來成為了一名心理諮詢師,我發現諮詢師也是四有新人——有錢有閑有悟性有追求。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某某課我等了很久,終於被錄取了,可是囊中羞澀。」

「上課時間逼近,但請不到假。」

「來訪者陶醉於一幅意象派畫的描述里,不懂意象派畫是何物的你,完全懵圈。」

「來訪者跟你談走進村莊、峽谷、城市、博物館等的感受,甚少旅行的你,真的可以靠想像、書本或視頻去切身體會嗎?」

……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不夠豐盈,說白了,就是你太「窮」了。

01

要想成為諮詢師,物質上不能太窮

說得再通俗一點,就是你要有錢,為什麼?

對於一個新入行的學習者來說,培訓、個人體驗、督導哪個都是必不可少的,哪個都需要錢。市場上的培訓費少則上千,多則上萬;個人體驗,按照每周1次的頻率算,費用幾百上千不等,一年也要1.5萬元靠上;督導費用更不用說,沒個一二萬拿不下來。

新手諮詢師的個案本身就少且不穩定,剛開始幾年入不敷出是常態,用另外一個職業養諮詢的現象比比皆是。有人計算過,在中國從小白到成為新手諮詢師,至少需要10萬元,而諮詢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剛入行兩三年的支出遠遠大於收入。真的是一入心理深似海,很多心理諮詢的學習者因為生存,不得不半途改弦易轍。

那成熟的諮詢師怎麼樣呢?是不是如大家所想像的很富有呢?首先,心理諮詢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行業,即便是成熟的諮詢師,每年花在培訓、個人體驗、督導上的費用也要四五萬起。我認識一位有著10年諮詢經驗的諮詢師,她已經是督導師了,但每年除了個人體驗和督導的固定開支外,還參加諸如正念、催眠等課程的學習。她說,每一次學習都像推開了內心的一扇門,一些東西被激活了,開始在身體和生活里流動。

其次,心理諮詢是出租諮詢師的時間和自我功能的職業,每天只有24小時,這意味著諮詢師接待的來訪者有限,也決定了諮詢收費是有限的,所以諮詢師不可能太富有。不過,如果諮詢師本身物質上很富有,不單單靠諮詢費用養家糊口,在這個行業更容易做到遊刃有餘。

物質上太窮會影響咨訪關係。布萊克曼建議諮詢師要有兼職,不要依賴諮詢費支撐生活,他認為這樣會影響咨訪關係,來訪者會感覺到諮詢師把他們當作「食物」,可能會威脅治療師要退出治療,以此試探諮詢師。如果治療師在經濟上不介意他們退出,在處理來訪者的威脅時會更加心平氣和,就會中和來訪者的貪婪對諮詢師的投射。

不難想像,一位完全靠諮詢收入生活的人和一位有其他收入的人,在處理來訪者打算退出時的心態肯定是不同的,前者可能會引發諮詢師關於生存的焦慮,無法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個案的處理上,而後者能更客觀、平和地用第三隻眼去看待結束。所以,準備進入和已經進入諮詢行業的人,找份兼職吧,比如像我一樣,寫寫文章掙點稿費。

02

要想成為諮詢師,精神上不能太窮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諮詢是跟來訪者在潛意識層面工作,而不是現實層面,這就需要諮詢師在精神上不能太窮。這裡有兩層含義: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都不能太窮。

首先,內心世界不能太窮。諮詢師的精神世界有多寬廣,就能帶領來訪者走多遠。諮詢師還沒到達的地方,又怎能帶領來訪者到達那裡呢?如果諮詢師的內在世界像一座豐富的寶藏,在那裡有小溪、陽光、親密的關係、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有風、雨、痛苦和挫折,來訪者走到哪裡,他就可以陪著來訪者看到哪裡,偶爾給來訪者指一指到達某個地方的路。

而如果諮詢師的內在世界是一片荒蕪的沙漠或者沒有枝椏的枯樹,內心是枯竭的,是等待滋養的,他又怎能陪伴來訪者找到清泉、森林和新鮮的空氣呢?

其次,情感體驗上不能太窮。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懂得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呢?因為理智太發達,情感太匱乏。他們什麼道理都懂,任何事情都能分析的頭頭是道,但你感受不到他們是活的、有情感的。而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需要做的就是在情感上靠近來訪者,專業術語是共情,這就需要諮詢師有飽滿的情感、敏銳的情緒辨識力。

如果諮詢師無法穿透防禦,打通理智和情感的通道,看到自己內在的情感部分,那他也無法幫助來訪者觸摸其情感。就像讀有些文章,理論很正確,但就是無法觸及情感,理論和情感就像是隔著玻璃看自己,可能是因為作者還停留在頭腦的理智層面,沒有穿透自己的防禦進入情感的部分。

03

要想成為諮詢師,知識儲備上不能太窮

這裡所說的知識儲備包含生活常識、理論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

首先,生活常識的儲備不能太窮。不同的國家、文化、種族、地區乃至不同的家庭,都有其不同的生活常識和習俗。如果諮詢師的常識儲備不夠,可能會在理解來訪者時出現偏差。比如有的地方,把外公外婆也喚作爺爺奶奶,如果諮詢師不了解這一習俗,就會感到奇怪,可能會假設夫妻關係的平衡是否有問題;再比如擁抱親吻是西方常用的禮貌之舉,而握手在東方更常見,如果一個中國人有擁抱親吻之舉,其背後的意義就需要探索。

其次,理論知識儲備要充足。諮詢中,諮詢師進入來訪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他們,靠的是諮詢師敏銳的情緒辨識力和共情,而把諮詢師對來訪者的感受和理解反饋給來訪者,則需要理論知識的支撐。情感使得諮詢師靠近來訪者,而理論知識則給了諮詢師一個框架,可以從整體上系統地理解來訪者。比如,一個來訪者存在自戀方面的問題,但諮詢師從未學習過自戀理論,在制定治療方案時難免會存在偏差,就像風熱型感冒被當作風寒型感冒治療一樣。

再次,要有其他學科知識的儲備。一個好的諮詢師,要有能夠共情任何背景的來訪者的能力。來訪者可能是從事天文、藝術、物理、數學、醫學等工作的人,這就對諮詢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對除心理諮詢知識外的其他學科有更多更廣泛的了解和理解。

04

要想成為諮詢師,閱歷經驗上不能太窮

經驗為什麼重要?從書本或視頻中學習不是一樣的嗎?比昂認為,從書本上學習某樣東西和從經驗中學習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種智力活動,後者則能導致一種對知識的瞭然,能觸及人和事物的核心本質。

我參加了一門課程,每次上課都被老師批評,跟同學吐槽,她很好地共情並安慰了我。後來,這位同學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通,她說,聽你說和親自被罵,這感覺差著十萬八千里啊!還有一次,老師為了讓我體驗當來訪者正沉浸在一件事情里時被突然打斷的感受,對正在全神貫註記筆記的我猛然說「黃素英,不要再寫了」。那一刻,我彷彿進入了來訪者的身體,觸摸到了他的感受。

我們所說的閱歷經驗,不是說來訪者經歷的諮詢師一定都要經歷過,而是更深層的相似連接。比如,不是說來訪者離婚,諮詢師也要離過婚,而是諮詢師要理解離婚的本質是一段親密關係的喪失,諮詢師可以在人生體驗中搜尋關於喪失的相似情景。又比如,來訪者因身高太高而苦惱,不是說諮詢師要長得和他一樣高,這顯然不現實,而是諮詢師要理解到那種與眾不同帶給來訪者的感受。再比如,來訪者遊歷各國,不是說諮詢師也要去過來訪者去過的地方,而是理解去到一個新的地方由陌生到熟悉再到分離的感受,以及不同文化帶來的衝擊。

心理諮詢是先由經驗得出一個假設,然後去驗證和修正這個假設的過程,而不是說諮詢師學了某種理論和知識,然後往來訪者身上套,看來訪者是否可以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工作。所以,諮詢師的閱歷經驗很重要,這樣諮詢師才有感受來訪者經驗的能力。

以上所說的諮詢師的「四個不能太窮」,並不是只針對當代精神分析師。事實上,從精神分析的發展歷史來看,這些都是一以貫之的。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的榮格、客體關係學派的克萊因、自體心理學派的科胡特,家境都在中產以上,同時,除心理治療外,他們興趣廣泛、知識淵博,在語言、文學、藝術、歷史和宗教等方面也多有涉獵。讀他們的自傳,你會覺得他們就是一部移動的百科全書。

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心理諮詢師不容易,會經歷很多艱難和痛苦,甚至會對這個行業和自己產生懷疑。但是,對人性深處的探索,也會帶來只有心理諮詢師才能體會的快感和價值,這就是心理諮詢的魅力所在吧!

最後,還是要提醒正在心理諮詢門口徘徊的朋友:「諮詢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推薦閱讀:

心理醫生:全職太太的「心病」多是清閑惹的禍
心理醫生不能「只開藥不諮詢」
你是心理諮詢師,怎麼可以發脾氣?!
知乎60萬高贊大咖李松蔚:一名優秀心理諮詢師的養成
什麼情況下你會去看心理醫生?

TAG: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心理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