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干預的理論演進與西方政府經濟職能的調整

一、市場經濟早期的國家干預:干預局限於流通領域 中國論文網 /2/view-509024.htm      重商主義是代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本利益和要求的經濟學說和政策體系,是資產階級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最初的理論考察。重商主義學說誕生之初,西方國家市場經濟已初具雛形。這種學說和政策體系經歷了從16世紀到19世紀大約300年的漫長歷史。重商主義者強調國家的作用,把中央集權國家干預經濟看作是國家致富的主要保證。他們混同了貨幣和財富,認為只有金銀才是惟一的真實財富,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金銀,除了開採金銀礦藏之外,只有對外貿易是貨幣財富的真正源泉。為了達到積累貨幣財富的目的,國家必須積極干預經濟生活,以保證貨幣盡量多地注入國內和盡量少地流向國外。受重商主義的影響,在市場經濟早期,西方政府經濟職能的限度主要在流通領域,且干預較深。       二、自由競爭時期的國家干預:「守夜人」角色的充當      18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英、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自由競爭時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已經奠定,此時政府的干預不但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反而會束縛經濟擴張的張力。為此,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中把「自由放任」作為他主張的經濟政策的基本原則。在其「自私的動機、私有的企業、競爭的市場」這個自由度的三要素基礎上,規定了國家的三個任務:提高分工程度、增加資本數量和改善資本用途。進而他對政府的職能作了三點規定:保護社會,使之不受侵犯;保護社會上的每個人,使之不受他人侵犯;建設並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設施。前兩大職能屬於政治職能,即對外維護國家安全和對內確保社會安定,第三大職能屬於政府的經濟職能,它明確界定了政府干預經濟的有限範圍和活動領域。上述觀點歸納起來,構成一幅「看不見的手」支配的社會經濟景象,而政府則成了一個「守夜人」。在自由競爭時期,斯密學說受到了西方各國政府的追捧和吸納,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展。    19世紀上半葉,圍繞著關於《穀物法》和經濟穩定性,英法朝野捲入了一場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兩大思潮的鬥爭。1864年簽訂的英法商務條約《科伯登-謝瓦里?條約》是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兩大思潮鬥爭史劃時代的里程碑,標誌著經濟自由主義在英法等西歐國家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三、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國家干預:從單純的「守夜人」擴展到對壟斷組織的管制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逐步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這一階段,資本主義得到了空前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代替自由競爭並佔據統治地位,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得以形成。自由競爭必然導致壟斷。私人壟斷產生後,壟斷組織採用大量不正當的競爭方法妨礙公平競爭。這些現象的出現阻礙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此時,自由放任學說如強弩之末,其影響日微,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範圍極大地擴大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通過了反壟斷法,開始了干預經濟的試驗。美國在1890-1914年期間,先後制定了《謝爾曼法》、《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和《克萊頓法》三部反壟斷法,率先開始對壟斷組織進行干預,從而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職能從單純的「守夜人」角色擴展到對壟斷組織的管制。此後,德、日等國也先後制定了反限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實現對壟斷組織的管制。       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國家干預:國家干預的範圍和力度大小伴隨自由主義與干預主義的得勢失寵而起伏變化,強弱相間       (一)20世紀30到60年代:干預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大蕭條打破了市場萬能的「斯密神話」,人們認識到市場也會失靈。為了挽救危機,羅斯福新政開創了政府干預經濟的又一輪高潮。占統治地位100多年的以斯密自由市場論為中心的經濟自由學說讓位於凱恩斯的經濟干預主義。凱恩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他不相信一隻「看不見的手」可以解決危機和失業問題,而是相信現代資本主義只有在國家這一隻「看得見的手」的幫助之下才能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他宣稱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醫治危機和失業。他竭力主張擴大政府職能,要求國家採取各種手段刺激投資,鼓勵消費,直至組織直接投資。在防治危機和失業的名下,凱恩斯主張推行有利於壟斷資本的財政政策,同時輔之以貨幣政策,包括「溫和」的通貨膨脹政策。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的思想體系從宏觀經濟分析的角度證明了市場缺陷的存在,構成了西方正統經濟學的理論核心,因此20世紀30到60年代被人們稱為「凱恩斯時代」。受凱恩斯主義的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紛至沓來,政府經濟職能的限度通過國家收支而延伸至生產、投資、分配和消費領域,干預的深度也再次加深。西方國家在這一時期對整個經濟的干預幾乎涉及了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20世紀70到80年代:政府經濟職能的範圍有所收縮,經濟職能的目標重點也進行了轉移   對於市場失靈的認識,使西方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干預經濟的措施,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凱恩斯主義難以解釋的「滯脹」局面,再加上西方國家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政策而導致政府開支龐大,赤字達到空前水平。於是,主張修復「看不見的手」,反對政府干預經濟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樣的背景下,凱恩斯主義跌落出主流經濟學的寶座,出現了新自由主義思潮。他們的基本經濟思想是:之所以會出現市場失靈,其原因正是由於政府干預的結果,而不是市場的原因,政府本身也有不可克服的致命缺陷;並與「市場失靈」相對應,提出了「政府失靈」理論。「當政府政策或集體行動所採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經濟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時,政府失靈便出現了」。但這種思潮並非完全否定政府的干預。如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並不是通過經濟政策來干預經濟活動,而是為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個良好的環境包括法制秩序、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穩定物價等。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里根率先實踐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它們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削減福利、減稅和允許資本自由流動等一系列的政策。經濟政策的調整反映著國家經濟職能出現了兩大變化,一是政府經濟職能的範圍有所收縮,特別是政府微觀管制職能的減弱;二是國家經濟職能的目標重點由「充分就業」轉向「控制通貨膨脹」,由經濟「高增長」轉為穩定、適度增長。新自由主義在發達國家的實踐產生了雙重效果。一方面,它順應全球化,發揮了技術和經濟上的優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在資本主義制度內對國內生產關係和經濟關係進行了調整,增強了國際競爭力,使發達國家擺脫了20 世紀70 年代「滯脹」的困境。另一方面,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第一,導致消費需求不足,阻礙經濟增長。第二,導致泡沫經濟,面臨新的經濟危機;第三,加劇了西方國家社會結構的兩極分化。    (三)20世紀90年代以後:強化宏觀經濟調控,調控功能進一步擴展到為未來創造發展機會   20世紀80年代末,西方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弊端顯現出來,各資本主義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資產收入分配分化嚴重。在這種情形下,一個主張政府干預經濟的新學派――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界嶄露頭角。新凱恩斯主義修正了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假設,並吸納了其對立學派尤其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某些分析方法和觀點,重建了自己的理論大廈,並重新高舉起國家干預主義的大旗。新凱恩斯主義的出現,為柯林頓政府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1992年底,柯林頓入主白宮後,一改過去國家對經濟的自由放任態度,宣布實行一套新的經濟政策,認為:「國家不僅要更多的干預,而且要更好的干預」。柯林頓新經濟政策主要特點是以抑制通貨膨脹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以貨幣政策為主要控制手段,國家加強對經濟的監控和預測,及時對經濟政策作適當微調,削減財政開支和貿易赤字,進行社會福利制度改革,實行「國家創新體制」推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柯林頓政府政策干預經濟的目的主要是推動對未來的投資, 增強美國經濟實力和在世界經濟競爭中的地位, 而且著重於供給方面, 特彆強調民用高科技的發展。美國持續8年的經濟增長是柯林頓新經濟政策成功的有力證據,而柯林頓新經濟政策也體現了當今西方國家經濟職能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西方國家繼70、80年代放鬆微觀管制後,有進一步強化宏觀經濟調控的趨勢,而且調控功能由過去主要限於克服市場機制缺陷,進一步擴展到為未來創造發展機會。   小布希政府奉行凱恩斯主義與自由主義相結合的「混合型」經濟政策,其基本特點是重市場,減開支,降賦稅,增就業。既希望通過政府干預來刺激經濟景氣,特別是通過大幅減稅來增加消費者開支和企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又注意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放鬆對企業的行政干預和限制,削弱市場壟斷,創造有利於企業創新和競爭的市場環境。小布希政府加大財政調控力度,放鬆貨幣政策,實施靈活和穩定的匯率政策,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發揮作用,影響美國經濟運行。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心臟康復 | 心力衰竭的康復原理與干預策略 「JRC康復密碼」
畢齊:ASCVD管理 積極干預關鍵靶點
俄派3艘軍艦駛進敘利亞 或防備敘被軍事干預
《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
這些孩子智力發育異常的信號,家長再不干預,怕來不及

TAG:國家 | 經濟 | 政府 | 理論 | 西方 | 干預 | 職能 | 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