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世界2》,我們到底看的是什麼?

《侏羅紀世界2》,我們到底看的是什麼?

來自專欄小明說32 人贊了文章

《侏羅紀公園》是一部劃時代的電影作品。

《侏羅紀世界》讓更多的人想起了,一度被恐龍支配的恐懼。

《侏羅紀世界2》,則叫人想起了那句經典台詞,Life finds a way,生命會自行尋找出路。

作為系列的第5部作品,這部已經淪為爆米花的電影,試圖想找回原系列的內核,又想要有所創新,可惜出來的口碑相比前作有所下滑。

導演並沒有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找到平衡,而且他似乎理解錯了,侏羅紀系列的真正魅力本應該是什麼。

小孩子好奇心本來就比成人更大,他們成為恐龍的主力粉絲是很自然的事。不過當年《侏羅紀公園》明顯不是拍給小朋友看的,上映之時就是PG分級,需要家長陪同觀看。

因為斯皮爾伯格拍的是驚悚片,而不是合家歡式電影。因為電影的影響實在太大,後來的續集難免跟著市場需求拍的,變成了冒險片而不是,《侏羅紀公園》的那種驚悚恐怖感慢慢失去了。

到了CGI技術已經純熟的《侏羅紀世界》系列,電影就徹底變成了看特效的爆米花大片。電腦特效對電影藝術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不知道為什麼變成了一把雙刃劍,這個經典IP好像和新版《星際迷航》一樣逐漸迷失。

所以我們在看《侏羅紀世界2》的時候,必須清楚我們到底看的是什麼,才不會被華彩絢麗的特效所帶偏。

1《侏羅紀公園》為什麼是經典?

續集電影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每過一段時間就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經典。

《侏羅紀公園》之所以有資格拍續集,甚至打造成「電影宇宙」,並不只是因為那是第一次把恐龍重現在人們的眼前,還因為電影本身就有許多值得討論和深思的議題。

當然不得不承認第一個經典的地方是技術上的,CGI加上恐龍模具成功「復活」了恐龍,相信許多人回顧經典的時候,都被那個垂死的三角龍所驚艷到,90年代的電腦技術怎麼比現在還逼真?

實際上那是道具師所做出來的電子恐龍模具,演員當時在片場就震驚了,戲裡驚訝的表情基本不是演技而是自然流露,當然逼真了。

現在的演員就沒這麼幸福了,鋪滿綠幕的片場非常考驗他們的演技...

第二個經典的地方,就是斯皮爾伯格。他主導的鏡頭和剪輯呈現出了恐龍的恐怖,堪比《異形》的恐怖。

當時的條件有限反倒成了好事,斯皮爾伯格真正給恐龍出鏡的時間並不多,但只要食肉型恐龍一出現,觀眾就瞬間摒住了呼吸。所以說《侏羅紀公園》本來真的不是合家歡,也不怎麼適合小孩子。

這種首發真的跟《異形》有異曲同工之妙,異形出鏡的時間更少,卻更加恐怖。

反倒是特效更好的《侏羅紀世界》《普羅米修斯》等片,當年那些把人們嚇出翔的怪物反而沒那麼可怕了。

為什麼?因為斯皮爾伯格雷德利·斯科特這些人才是真正的電影大師。驚悚恐怖並不只是我們看到什麼,更是電影的表現手法讓們感覺到什麼。

第三個經典之處,是關於科技力量與自然力量的探討,這也是《侏羅紀公園》的內核。沒有這一點,影片的影史地位會降低一個檔次。

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電影開始30分鐘後的一場「圓桌戲」。這場戲非常重要,就算沒看過原版電影,也得知道這場戲講的是什麼。侏羅紀系列所講的,基本就是這場戲所講的。

侏羅紀公園的大老闆在公園準備營業之前,找來了幾位專家內測。但幾位專家對於這個必將驚艷世人的主題公園,卻有不同的看法。

一種看法認為,復活恐龍這件事並不是好事,這是有違大自然規律的。自然選擇讓恐龍絕種,是有原因的,人類不應該自以為擁有科技力量就能夠違背大自然。

有人則認為於恐龍復活,能不能跟人類共存是一個無法預料結果的事情。

支持復活恐龍的觀點則認為,這是科學技術上的非凡成就,這樣的技術會讓人類受益無窮,沒有必要杞人憂天。

強烈建議找回《侏羅紀公園》看看或者重溫他們都說了什麼,對深入理解這個經典系列的電影會有非常大的用處。

2關鍵事件及角色

《侏羅紀公園》比系列後作更為優秀的地方,還有就是每個角色都有作用,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觀點,也代表著某種觀點。

傑夫·高布倫飾演的數學家(或是科學家,反正就是有文化的人設)Malcolm,認為復活恐龍是不應該的,Life finds a way就是出自他口。他也是《侏羅紀公園2》的第一男主。

《侏羅紀世界2》也把他找了回來。

第一部和第三部的男主考古學家Grant博士,由山姆·尼爾飾演。沉迷於恐龍的考古研究,經歷過第一部的故事後對恐龍有了恐懼,也有了全新的發現。他的妻子是勞拉·鄧恩飾演的Ellie。(更正:有許多朋友說他們沒在一起。但真的忍心拆散他們嗎!他們兩是CP就對了!)

侏羅紀公園的創始人John Hammond,一切都是從他開始。

《侏羅紀公園》短暫露臉的Dr.Wu,被請到了《侏羅紀世界》繼續做基因研究。他似乎有著更大的野心。

許多年後侏羅紀世界主題公園能夠開放,得益於另外一位大老闆Masrani的投資。不過他的想法和之前那位大老闆John Hammond不太一樣,Hammond純粹想證明他很牛逼,但Masrani的目的卻是要警醒世人一件事,就是人類其實很渺小。

然後《侏羅紀世界》值得一提的角色除了大老闆Masrani,回歸的Dr.Wu和霸王龍,可能也就只剩男女主角了。

侏羅紀系列的故事時間應該和現實世界同步,1993年John Hammond試圖開放侏羅紀公園,沒想到內測的時候出了意外。

不出意外就沒有故事可寫的,這場意外就是《侏羅紀公園》的故事。

到了第二部,公園雖然沒有開成,但已經復活的恐龍依然生存在索納島(翻譯有很多種以下統稱恐龍島),並形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

Malcolm被John Hammond套路回了這座恐龍島,卻發現了更大的秘密。隨後便發生了恐龍逃亡事件,全世界都知道了恐龍復活的真相。

第三部視線回到了Grant博士和他妻子Ellie,劇情更加簡單,大概是他們也被套路回了恐龍島然後逃命的故事。

不過需要知道的是,在發現鳥類才是恐龍近親之後,Grant博士又有了新的發現。他發現恐龍的智商超出我們的想像,有可能會比靈長類動物更高。

於是《侏羅紀世界》就出現了超高智商的暴虐霸王龍。

《侏羅紀公園3》《侏羅紀世界》之間還有一段劇情,John Hammond死前把侏羅紀公園的資產託付給了Masrani。

他也終於真的把主題公園正式開放,只可惜沒有意外就沒有故事,侏羅紀世界的命運最終與侏羅紀公園殊途同歸。

沒有套路就沒有續集故事,《侏羅紀世界2》也必須是主角回到恐龍島上的故事。和《侏羅紀公園2》不同的是,這一次主角的目的是救恐龍而不是救人。

3探索未知的代價

恐龍已經絕種了數千萬年,我們也只能從化石中證據中重新模擬出它們的樣子。是不是就是《侏羅紀公園》所展示的那樣,恐怕未必。真實中的恐龍很可能和我們想像中的有所偏差。

但恐龍長什麼樣子並不是《侏羅紀公園》的重點,電影中的恐龍本身就是基因工程的產物,就算以後人類有辦法找到真實的恐龍樣貌,發現原來這部經典電影是「騙人的」,也絲毫不會影響電影的影史地位。

因為電影的核心是科學與自然的思辨。

科學使人類認識世界,改變世界,如今的科技水平甚至可以違背自然規律,例如轉基因、克隆、試管嬰兒等技術。

這些技術給人類帶來好處的同時,也離不開關於道德和危機的質疑。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科技真的可以到達「逆天」的程度,這會是好事還是壞事?比如復活了恐龍。

電影所給出的觀點明顯是,弊大於利。

人類能控制科技,不代表能控制恐龍,一旦發生意外,恐龍掙脫了束縛,就算人類能逃脫被滅絕的危機,也難免一場殘酷的戰爭。

不只是恐龍,還有對人工智慧,外太空等未知領域的探索,同樣有可能會導致我們走向滅絕的道路。

但那只是電影,電影能夠給我們的是一種警示,但並不完全代表現實。

照目前現實中的各種科技發展狀況來看,出現電影中那樣的狀況概率並不高,人類完全有能力去預防和避免危機的發生。

目前科學家也真的在做著復活恐龍的基因工程,他們不可能不知道,恐龍復活意味著什麼。真的能夠復活恐龍的時候,也不會什麼預防措施也不做。

畢竟復活恐龍這麼大件事,絕不可能是某個John Hammond在做,在一個小島上做是合理的,但絕對會有核彈時刻瞄準著隨時都有可能失控的小島。

單憑几部電影是不會阻止人類繼續探尋未知的,不然就沒人願意當宇航員了。貪婪是人類的本性,探尋未知也是人類的本能。

John Hammond和Masrani都很有野心,試圖控制恐龍。電影也並沒有給他們反面形象,就算他們再自負,也是勇敢的探索者。

探尋未知領域是要付出代價的,但人類不會停止探索未知。

因為無數先人勇敢探索未知,我們才有如今的生活。如果因為害怕未來而停止探尋,人類和猩猩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所以說,電影中John Hammond復活恐龍的做法並不是錯誤。只不過他的預防措施實在太糟糕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斯皮爾伯格所打造的侏羅紀電影毫無意義,他的電影提醒著我們,無論我們的科技有多逆天,我們也始終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在勇敢探尋未知的同時,我們始終都要保持謙卑。

大自然也許真的可以違逆,但絕不可蔑視。失去敬畏之心,等待我們的,是完全失控的未來。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許多令人沮喪的社會特定。

這個特定要求我們這樣行動,那個特定要求我們在乎那個。

但是沒有人去思考這些個特定。

——《侏羅紀公園》

推薦閱讀:

電影投資屬於大眾還是小眾?
電影推薦|6部高分電影,一起看嗎?
魔鬼點評|2017年度國產影視海報十佳(電影篇)
中國電影院線發展現狀探析

TAG:電影 | 侏羅紀世界2電影 | 侏羅紀公園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