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為什麼人生50%的痛苦是多餘的?

61.為什麼人生50%的痛苦是多餘的?

來自專欄如何認真地活著654 人贊了文章

?(本文約3560字,讀吧,我認認真真寫了三天呢)

如果你有機會像個心理諮詢師一樣,拉開距離看看人們各種各樣的痛苦,就會發現兩件事情:第一,痛是不可避免的,雖然我們總以為自己能避免。第二,苦是自找的,雖然我們總覺得受苦是命中注定。成長的過程充滿挫敗與創傷,但是並非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總是比別人更倒霉,或者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總這麼不開心,也許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看破紅塵。

首先,讓我用一個虛構的心理諮詢故事給你創造一些代入感。來訪者的主要訴求是失戀,以及由此帶來的強烈自責和焦慮感。這是她第三次失戀,第一次戀愛在學生時代,懵懂的感情沒留下太深刻的印象。第二次戀愛的男朋友現在回頭看來是完美的,因為特別照顧自己,非常包容和耐心,但是自己沒有好好珍惜,最後對方失望離去。最近一次戀情里,來訪者因為對上一任男朋友充滿愧疚自責,想要在這一任身上彌補過錯,所以十分用力地維護關係。但這反而給了對方許多壓力,最終導致分手。

看完這段描述,你是什麼反應?我猜你腦海里大概會蹦出一些結論來,毒舌一點的比如不珍惜感情就是會遭報應,暖心一點的比如分手不是你的錯,下次選對了人就能幸福,雞湯一點的比如要學會自愛,帶著愧疚和補償心理談戀愛你會失去自我。總之每個人都會得出點什麼結論,來說服自己感情是可控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我是個普通的心理學作者,就會選擇以上結論之一,用抖機靈的語言,煽動的文風配上幾個論文引述,讓你為自己已經想到的觀點佩服的五體投地。但我有自知之明,如果用公式化寫作來佔用你的時間會感到沒有臉面。所以我會稍微繞點圈子,跟你講一個比普通的評頭論足更深刻一點的道理。

敘事自我

深刻的道理需要先有個很高大上的立足點。自我是什麼?人有記憶,能夠感知時間,當我們試圖了解和描述自我時,都會將所有的回憶拼成一個有序的故事,講給自己或者別人聽。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自我就是敘事的,我們的本質就是我們的人生故事。

舉個例子,如果你家裡的老人得了阿茲海默症,你會看到他的記憶隨著神經系統的退化逐漸丟失,到了最後他會完全記不起自己是誰,自己的伴侶和子女是誰。到了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人已經不再是你的爺爺或者外婆,他的肉體還在,但是自我已經消失了。

為什麼自我是這樣的?我們的祖先為了狩獵和採集,進化出了兩個驚為天人的能力,一個是記憶力,一個是語言能力。然後我們可以通過講述記憶的方式讓他人知道我們追蹤的獵物是什麼樣的,要收穫的果實在哪裡,需要怎樣的幫助。講故事的能力根植於人類的生理和心理機制當中,它是宗教、文化、藝術的起源,也是每個個體認知和行為決策的底層機制。

我們對故事的依賴無處不在。我們用它教育年幼的子女,教會他們如何與人相處,與世界互動。我們用它規劃未來,面對未知和缺乏信心的時候,偉人的自傳總是能夠帶來方向感和動力。我們也用它應對挫敗和意外,在傷痛和絕望的時候,明白事情的原委,發現痛苦的意義使我們堅強。所以才有了尼採的那句名言:一個知道為什麼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總之,我們在時刻構建著關於一切的故事,故事提供安全感、掌控感、意義感和身份感。我們用敘事的方式理解世界,構建自我。如果這是上帝的設計,這個設計應該可以拿很多獎,但它並不完美,實際上它包含了一個巨大的bug!

註定的謬誤

人類幸運地擁有了解釋,歸因和構建故事的能力,這要歸功於我們發達的大腦。一方面,這個複雜精妙的運算機器可以處理抽象概念、邏輯思維和敘事等等複雜的任務,另一方面它卻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能量。人腦重量只佔全身體重的2%,卻需要消耗高達20%的能量。

高能耗從進化的角度來說是非常有風險的,因為在自然界里能量的獲取總是很辛苦的。所以不同的物種進化出了降低能耗,保存能量的方式,比如貓咪喜歡曬太陽,熊會冬眠,而人類的策略之一就是故意讓自己變蠢。

認知心理學將這種自我蠢化理解為認知捷徑(cognitive heuristics)。世界是極度複雜的,而大腦的算力很有限,所以我們會本能地套用各種認知捷徑,用儘可能省事的方式來理解世界。線性邏輯、非黑即白、貼標籤、用過去的預設臆斷未來,都是大腦節能的方式。如果你的人生故事未經審視,那麼它很可能包含很多謬誤,而你的自我也會包含種種偏執和狹隘。

當我們痛苦的時候,情緒和生理功能的調節增加能耗,能用來編故事的認知資源就更有限了。所以我們對人生經歷的理解就會更加膚淺和狹隘。來訪者給自己的說法是:戀情的失敗是因為不珍惜第二段關係留下愧疚,讓自己在第三段關係里過度付出,給對方太大壓力從而分手。這樣單一絕對的因果推理省時省事,特別符合人腦的節能策略。

在諮詢里,我把來訪者的假設先放一邊,詳細了解了關係的發展歷程,最終發現過度補償只是問題的一部分,來訪者自己的成熟度,兩個人的匹配度,相處方式,對方的情感模式,大環境等很多很多因素共同影響了分手的結局。把失敗歸結於愧疚和急於證明自己,是一個根本站不住腳的說法。

更進一步的工作會讓來訪者發現,她對自己的認識包含了許多其實沒有認真想過的盲點,比如她想要怎樣的關係,自己在關係中扮演什麼角色,會被什麼樣的伴侶打動,感情在人生中的意義是什麼。通常關於失戀的諮詢,最後都會上升到對自我的審視,因為分手的痛通常會隨時間變淡,但是對自我的困惑會一直縈繞。

多餘的苦

當我們試圖解釋自己或他人的不幸時,都喜歡套用簡單粗暴的歸因。單身是因為要求太高,出軌是因為欲求不滿,強姦是因為穿著暴露,貧窮是因為自己太懶。但這並不是事情的真相,為了節省能耗,我們的大腦總是選擇自欺欺人,讓自己認知脫離現實。

許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這一點,會把得出的結論信以為真。擁有上帝視角,可以解釋一切的感覺的確帶來許多安全感和掌控感,讓我們覺得自己是有能力避免痛苦的,霉運是可以被預防的。可是你會因此承受額外的自責、悔恨和焦慮,過去的挫折就是你的過失,未來的差錯就是你的失敗。

我的來訪者不光為第二段關係感到愧疚,更為第三段關係沒能控制住愧疚搞砸了關係而痛苦。所以說痛是必然的,但苦是自找的。當你活在自己需要負全責的故事裡時,50%的痛苦來自你和隨機事件之間莫須有的歸咎。

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雖然我們第一時間構建的故事都很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通過反思不斷增加敘事的豐富程度,因果關係會越來越客觀,我們的痛苦也會逐漸減少。但那些一觸碰到就特別痛苦的事情,會讓我們不敢深想,每當難過的時候,我們只會把最初的那個愚蠢故事拿出來安撫自己:「一定是我給他太大壓力才分手的,我要是不這麼做我們就不會分手了」。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痛苦不敢反思,導致敘事膚淺且充滿臆斷,引發更多自責和焦慮,進而放大原有的痛苦。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走不出失敗和創傷的陰影,他們並不比別人愚蠢或者脆弱,只是剛好睏在了脫離現實的故事當中。

人生無常

所以我們要怎麼克服進化不完美的大腦帶來的困擾?我的答案就四個字:人生無常。

人生本來只有痛,痛就是你不小心踢到了桌角,腳趾上鑽心的痛感。可是當你指責自己的冒失,為疼痛感到懊惱和憤怒,認為這是失敗人生的又一個證明時,你就嘗到了真正的苦。苦來自錯誤的歸因和想當然的解釋,而事實是許多時候我們只是希望在一個隨機和混亂的世界中找到令人寬慰的規律。踢到桌角只是運氣不好,和你的個人價值毫無關係。

我的來訪者們總是渴望我對他們的困擾進行智慧的解答,但是得出確切答案的心理諮詢不是好諮詢。比如你的困擾是「為什麼大街上有這麼多紅色的汽車?」,每天走在大街上你就會緊盯著所有的紅色汽車,也許紅色更醒目?更貴氣?一定是今年比較流行!你絞盡腦汁地羅列出各種假說,但是永遠無法說服自己,這個問題會一直縈繞心頭,讓你夜不能寐。

如果我告訴你其實汽車的顏色是隨機分布的,沒有哪個顏色是佔主導的,你可能會認為我瘋了。可是如果你睜大雙眼好好看看,就會發現確實如此。你以為紅色主導是事實,但那只是你給自己編造的故事而已。你無法回答並不成立的問題,也無法擺脫臆斷帶來的痛苦。看清這點你就不再糾結為什麼紅車很多,而是提出一些更有意義的問題,比如你比較喜歡哪些顏色的車,或者不同的顏色帶給你哪些不同的感覺。

人生無常是一種非常反直覺的思考方式,但相比之下我更討厭臆測,我們總是忍不住依賴它們,但接下來往往深陷偏執和痛苦的漩渦。無常,就是無預設,別給你的大腦偷懶的機會。如果想要擺脫當前的痛苦,先從你的自以為是里跳出來,做一個「無知」的人:試著用比以前更加多元和複雜的方式提問,把看清全貌放在得到答案之上,向他人詢問和澄清,接收不同的視角和觀點。

然後你就會發現,分手也好,其他傷痛也好,都只是生活經歷的一部分。你會感覺到痛,也會感覺到快樂。沒有什麼感受能夠主導你,也沒有什麼評價能夠定義你。


推薦閱讀:

『人生智慧』每天必讀的七句話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無欲; 處世的最高境界是無名;
人生本如戲?!
悟透這8個道理,你的人生一定會煥然一新
最怕人生有一日,聽懂某一句台詞

TAG:哲學 | 人生 | 認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