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罕見揭中國工業「軟肋」

《人民日報》罕見揭中國工業「軟肋」

來自專欄一見財經60 人贊了文章

9月10日,《人民日報》做了一個整版專題稿件,標題很正能量,也很宏大:「打牢中國工業的基石」。

不過,該文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很值得深思,我國工業基礎能力還不強;工業企業創新以及支持創新的風險由誰來擔,是核心問題。

《人民日報》在廣州和深圳、青島和濰坊、長沙和株洲等三省六市,詳細調查了100家企業得出的結論:

我國部分核心技術、關鍵產品和重大裝備仍存瓶頸制約,一些工業產品在一致性、穩定性和使用壽命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工業基礎須進一步夯實。

《人民日報》這組調查給中國工業潑了一盆涼水,中國工業基礎的確不行,那到底該怎麼辦?

-01-

企業反映的問題很真實,相關企業負責人是這麼說的:

盛瑞傳動財務總監李昌安:

在我國汽車產業中,自動變速器的實力較弱,關鍵就在於許多核心部件仍無法生產。企業親自上陣,在濰坊建起產業園,吸引零部件廠商入駐,從零做起一道研發,耗費了大量資金和時間。

青島中集冷藏箱製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粘君:

冷鏈運輸過程中,機器一旦發生故障,貨損率很高。尤其在海運領域,對大功率壓縮機運行的穩定性要求非常高。一台冷機的價格約佔整個冷藏集裝箱價格的50%。為了能摘取海運冷機這一「明珠」產品,企業已潛心研發了8年,但仍未攻克關鍵技術。

主營重型卡車車橋產品的青島青特集團總裁助理張曰宗:

同樣型號的齒輪鋼、軸承鋼,就算國內頂尖廠商生產的,品質與國外比也有一定差距,不同批次間的質量差異較大。

湖南泰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輝:

公司所屬的雙金屬帶鋸條行業80%以上原材料靠進口。這是因為國產原材料質量可靠性欠佳,性價比沒有優勢。現在下遊行業越來越細分,細分行業可能利潤可觀,但用鋼量不大,致使上游大型鋼企很難下決心搞研發,而小鋼企又缺乏研發能力。

中船重工柴油機公司副總經理楊小強:

儘管目前我國企業可以通過進口鍛件材料和加工設備鍛造出曲軸這個船舶柴油機的核心部件,但質量與價格依然比不上一些製造業先進國家。

飛亞達集團董事長黃勇峰:

受精密加工工藝能力制約,國產機芯的質量和穩定性不理想,無奈之下,飛亞達只好到海外設立製造基地、將業務向上游延伸,自己做起機芯,但由此也推高了成本。

調查中不少企業認為,創新以及支持創新的風險由誰來擔,是核心問題。

「部分關鍵部件在成套設備價值中所佔比例不高,但對整套設備的運行至關重要,為了後期穩定運行,終端用戶往往傾向於採購海外成熟產品。」中國鐵建重工集團的王堃表示,一兩億元的工程項目中,關鍵零部件可能就幾十萬、上百萬元,而它們一旦出現問題,甚至會導致整個工程停擺。

調查中談及創新風險時,下游企業表示,出於對質量、風險、效率、成本的綜合考量,不敢也不願做新產品的「試驗田」。

上游企業說:「新產品在推向市場之初難以獲得證明自己的機會,而機會越少,就越難以通過試錯完善、提升高端產品。」

-02-

知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最近一個演講分析了中國工業基礎仍然不強的本質原因。

一是歷史原因,我們悠久的文明絕大部分時間是農業文明。我們有什麼歷史包袱呢?我們的農產品還有很多的精品、貢品,但是等到我們工業品的時候,我們這個精品歷史傳統非常地薄弱。

你去看全世界,這個精品到底哪裡來的?首先是服務那裡的富裕階層。你看世界各國,為什麼買奢侈品你要到法國?那裡出過大皇帝,好的一面是對人類產生了很多對精品的需求,等到人們富裕以後就會普遍享受這個東西。路易斯包當年都是給路易斯宮廷供貨,不精益求精拿不進去。

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大皇帝,但是我們的大皇帝沒有趕上工業革命。所以我們製造業領域的精品沒有深厚的傳統,這是我們很大的一個問題。

二是貧困不利於品質,長期的貧窮會養成窮對付的習慣,什麼東西差不多就行了。

你問為什麼差不多?首先我們需要消費就差不多,消費就不講究,窮的時候不必要的需求滿足不了的時候,不是不想講究。但是很有意思,快速致富以後很多差不多的習慣就保留下來,特別會保留在供給側這個側,因為我們很多工作習慣、操作習慣、思路對工作的要求是來自於貧窮,這個事情是很大的挑戰。

快速增長以後,需求反映出來了,消費者先行,這個東西過去滿意,現在不滿意了,要求更高的品質。但是供給側會滯後,供給側的這個標準會常常落後於需求側的這個變化。一個是快變,一個是慢變,這是一個困難。

三是我國是個大市場,大市場有一種稀釋品質的虹吸的能力,你要抵抗不住,要壓不住步伐,你的品質能力跟不上,很多好公司都被這個大市場稀釋成不太好的東西。

全世界精品出自於小國家。市場就是這麼大,做一個東西你不好好做,站不住腳。小地方做站住腳了,慢慢往外打,打出全球好牌子。

-03-

中國工業的確不行,那到底怎麼辦?

《人民日報》給出的解決方法是:應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之間、整機企業與基礎企業之間加強對接,形成合力,久久為功,使從技術攻關到產品應用的產業鏈條更加順暢。

周其仁教授給出一個思路,他以佛山製造為例,佛山全國首創聯盟標準,到2018年6月底已經有94個標準聯盟,制定了218項的聯盟標準,先標準聯盟,很多公司一起來說這個標準,大家一起執行,承諾以後就有約束力,承諾以後做不到你就沒有達標,這樣一個辦法就把很多的企業一個集群、一個集群地滿足更高的標準。

有分析指出,借鑒日本大中小企業之間普遍存在的「下請制度」,引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服務外包、訂單生產、專業化分工等方式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培育一批「配套專家」。

另外,支持行業協會等第三方機構發揮貼近企業、熟悉行業的優勢,促成基礎材料企業、零部件企業與整機企業的戰略合作,開展基礎領域產業共性技術、高端技術、前瞻性技術的攻關。


推薦閱讀:

宋代民間手工業高度發展原因探析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吳小平:如果中國在工業上全線壓倒美國,那兩國還有貿易可做嗎?
工業4.0時代:「黑燈工廠」將成為「標配」

TAG:工業 | 人民日報 | 工業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