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北京,後悔萬分

離開北京,後悔萬分

來自專欄旅遊二三事

文/徐建永

南北朝時期的琅琊人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序致》中說:夜覺昨非,今悔昨失。

人都有後悔的時候,也許為一件小事,也許因為一時疏忽導致了更大的損失。人人都知道世上沒有後悔葯,萬事皆不可從頭再來。如果容許我再過一次人生,我願意重複我的生活。因為,我向來就不後悔過去,不懼怕將來,如蒙田這般對人生無怨無悔的人,捫心自問,世間幾人?

言及後悔,世人皆以為恥,好男兒立於天地之間,光明磊落,豈能言悔?這大概是所有不願意承認內心有悔之人的心理吧。古羅馬文學家塞內加曾言:悔過是變得真誠的最可靠途徑。相信只有對自己的過去有後悔之意的人才能體會到如此境界吧。

正如基督徒每日祈禱,時時聚會,在家裡,或是教堂,在心裡,或者直面世人,他們時刻在懺悔。因為他們相信,只有悔過,才有天堂。我們最敬佩的自己的文學大師魯迅也曾說過:能懺悔的人,精神是極其崇高的。

許多生活在北京的人,比如我的同事們,天天念叨著要離開北京,受不了北京空氣,每日對自己說要自強不吸,可是又捨不得離開,生怕哪一天會後悔——心裡也明明知道一定會後悔。正是在這種不斷地猶豫徘徊中,許多人依然堅守,哪怕每天擠倆三個小時的公交地鐵;哪怕為了不遲到狠心打一次的士;哪怕周末眼睜睜地看著別人遊山玩水、燈紅酒綠而自己卻忍辱負重頑強加班——只因為客戶對自己的方案、設計不甚滿意;哪怕節假日為了能買到回家票而整日整夜地排隊、搶票;哪怕因為買不到回家的票而不能與家人團聚,又不得不滯留京城;哪怕公司不能按時發放工資、甚至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哪怕在單位處處受人排擠、看人冷眼;哪怕加班之後帶著疲憊的身軀在公交車上因瞌睡而坐過了站點;哪怕每日躺在終年不見陽光陰冷潮濕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有太多太多的哪怕,但是,許多人還是選擇了堅守,也有許多人選擇了離開。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一針見血地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在春風得意之時,悔恨酣然沉睡,而在困苦潦倒之時,它會帶著痛楚的知覺醒來。這分明就是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嘛!

許多堅守在北京生活的人們,是幸福的。倘若晚上能按時下班,可以到後海的酒吧去坐坐,即使在後海沿岸欣賞一下那裡的夜景不也是很愜意嗎;可惜後海太擠,稍不留神跟銅人銅像合個影,不好意思,那銅人便伸出手來,幹嘛呢這是?10元20元,雖不算多,有么有被欺辱的感覺?那就去王府井逛逛街吧,這裡夜色撩人,燈火通明,川流不息的人們,好一派都市繁華景象,可以試衣,可以吃飯,可以遛彎兒,除了人多,什麼都好,不過,要是行人稀少,又會頓覺乏味。今天在這裡逛逛,明天去南鑼鼓巷吃吃,後天到三里屯瞧瞧,再後天去簋街晃晃,周末找個農家院回味回味少年時光,去鳥巢看看比賽,去國家會議中心的活動現場湊個熱鬧,晚上去工人體育場看看演出。帶上孩子說不定還能碰著星探,錄個節目,又賺錢又出名。

在北京生活的人們,是幸福的。

推薦閱讀:

從和平街11區28號樓搬走 我感受到了帝都的畸形
離開北京,你後悔了嗎?
二十三歲,北漂第一年

TAG:北京 | 北京工作 | 北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