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嬰兒依戀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家庭是兒童出生後首先接觸到的環境,是對兒童影響最早、時間最長的環境。兒童最需要關愛與指導、發展速度最快、最具可塑性的時期,主要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因此,家庭環境對於兒童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家庭因素可分為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直接因素是指直接和兒童發生互動的因素,主要是親子之間形成的依戀與父母的教養方式。間接因素是指不直接與孩子發生互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結構、家庭環境質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

親子關係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出現時間最早,也是持續時間最久的一種社會關係。親子間的相互作用將會影響到兒童對社會關係的期望和反應,對兒童個性、情感和人際關係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一)發展的關鍵期

一、概念由來及含義

關鍵期是指人或動物的某些行為與能力的發展有一點的時間,如在此時給以適當的良性刺激,會促使其行為與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其發展甚至導致行為與能力的缺失。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在人類個體早期發展過程中,同樣存在著獲得某些能力或學會某些行為的關鍵時刻。在這些時間段里,個體時刻處在一種積極的準備和接受狀態。如果這時能給個體適當的刺激和幫助,某種能力就會迅速地發展起來。

2.科學認識關鍵期

目前對人類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問題還存在一些爭論,如何科學地看待關鍵期則是爭論的焦點。

一般來說,運用「關鍵期」這一概念,意味著缺失了關鍵期內的有效刺激,往往會導致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低下,且很難通過教育與訓練得到改進。故對人類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許用「敏感期」更為合適。

各種心理功能,成長與發展的敏感期不同。在敏感期內,個體比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響、進行某些形式的學習。在這個時期以後,這種心理功能產生和發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形成和發展比較困難。例如,運動技能的學習關鍵期在10歲左右結束,若一個人在此之前學習鋼琴,那麼他經過較少的練習就能夠演奏,並很容易保持該技能。

(二)依戀

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撫養者,並會與撫養者形成親密的關係。心理學家將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通常是母親)親密的軀體聯繫的這種傾向,稱為依戀。 依戀有三個特點:

1.尋求與依戀對象身體上的親近。如嬰兒傾向於在母親身上或附近活動。

2.可以從依戀者那裡獲得慰藉、安全感和豐富的刺激。

3.依戀遭到破壞後,會造成依戀者情感上的痛苦。依戀發展的階段:

第一階段:前依戀期(無差別的反應期,0-6周)。嬰兒受認知能力的局限,還沒有實現物、我的分化,對任何人都表現出相似的反應行為。嬰兒會通過哭、笑等行為來喚起撫養者的感情,獲得照料。哭是一種要求撫慰的信號,當父母給予反應時,嬰兒會通過安靜下來或笑的方式強化父母的這種行為,並給撫慰者帶來情感上的滿足。

第二階段:依戀關係建立期(有差別的社交期,6周到6-8個月)。由於分辨能力、再認能力的發展,以及反覆出現的與父母的情感聯結,兒童對父母等撫養者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情緒,如更多的微笑。但是由於認知能力的限制,嬰兒仍不會在父母要離開時表現出反抗行為,即依戀關係尚不十分明顯。

第三階段:依戀關係明確期(積極尋求與專門撫養者地接近,6-8個月到18個月-2歲)。這一時期的標誌性事件是分離反抗和怯生的出現。即當嬰兒的依戀對象要離開時,他們會表現出明顯的反抗、哭叫等行為。分離反抗的出現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通常6個月左右的嬰兒開始出現反抗分離的行為,強度持續增加,一直到15個月左右。分離反抗的出現,意味著嬰兒已經能夠理解父母的消失是暫時的,即使看不見他們,他們也是存在的,但他不能容忍這樣的分離。稍大一點的孩子還會出現有意識尋求獲得父母情感支持的行為。當父母在身旁時,他們可以將父母作為安全基地進行遊戲、對環境進行探索,出現了對撫養者持續穩定的情感。與此同時,大多數兒童對陌生人表現出明顯的害怕。

第四階段:雙向關係形成期(2歲)。到2歲左右,隨著語言與表達能力的快速發展,兒童能夠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目標,理解到影響父母離開和出現的因素。因此,分離反抗逐漸下降。依戀的類型:

1.安全型依戀:在陌生情境中,母親在場時,幼兒可以自由地探索,即能夠以母親作為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母親離開時表現出一定的憂傷,可能會哭泣;與母親團聚時很興奮,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近,哭泣也會立即減弱或停止。大約有65%的美國兒童屬於這種類型。

2.焦慮-迴避型依戀:在與母親分離時基本上沒有表現出什麼焦慮;當與母親團聚時,與傾向於迴避;對陌生人也沒有太多的焦慮、不安。大約有20%的兒童屬於這種類型,這類兒童沒有形成真正的依戀。

3.焦慮-矛盾型依戀:在整個陌生情境中,都表現得比較苦惱,尤其是在與母親分離時。但是在與母親重逢時,表現出一種矛盾的反應:一方面是看到母親時苦惱減少,另一方面是對母親很生氣,有時甚至會推開母親或打母親;此外,這類幼兒不容易被撫慰,母親抱他們時也會繼續哭泣。大約10-15%的兒童屬於這種類型。

當然, 陌生情境測驗中的場景畢竟不同於真實的情境,幼兒的表現與真實情境中的表現還是會有差異的。

影響依戀的因素:撫養質量-母親的敏感性和反應性,兒童的特點,文化因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和切斯主持開展了一項長達30餘年的追蹤研究,主要考察兒童是否具有先天獨特性,以及這些特性對未來的發展所造成的影響。通過研究他們指出:兒童早期的行為反應差異主要是通過「氣質」來表現的,並認為嬰兒的氣質可以通過互不相關的九個維度加以評定——

1.適應性:指在面臨新情境或新的生活方式時,個體對其適應的快慢。高適應性的兒童能很快熟悉並適應新情境中的人和事。

2.規律性:指兒童的日常生活及有關生理反應是否有一定的規律。規律性強的兒童,每天的睡眠、進食、排泄等都較有節律。

3.活動水平:指兒童活動的數量及動作節奏的快慢。活動水平高的兒童, 往往好動而且速度較快。

4.趨避性:指兒童對新的人、物、場所是傾向於勇敢探索還是遲疑退縮。高趨向性的兒童大膽求新,什麼都想嘗試,因而容易出現危險行為。

5.反應閾:指使兒童產生某種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如需要多大的刺激能使嬰兒哭與笑。通常,兒童的反應閾越高,就需要越強的刺激才會產生反應。

6.反應強度:指兒童對外界刺激反應的程度。面對相同的刺激,兒童的反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反應強度高的兒童常常會因為一點點不如意的事情就大發脾氣或哭鬧不停。

7.心境:指日常生活中兒童基本的情緒狀態是比較樂觀、和善等正向的,還是積極、低沉等負向的。正向心境的兒童總是顯得快樂與隨和。

8.注意分散度:指兒童是否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擾而改變其正在進行的活動。注意集中的孩子更能專註於當前的活動。

9.注意持久性:指兒童在從事某一種活動時,注意穩定時間的長短,以及當遇到障礙與挫折時,是否仍能維持原先進行的活動。高注意持久性的兒童,能較長時間沉浸於同一項活動中。

出生最初的幾周內,嬰兒就已完全顯示出了不同的氣質特徵。這些氣質特徵在兒童成長的後幾年裡趨向於保持相對的穩定。這說明,兒童確實是帶著先天的特質來到世間的。根據氣質九個維度的不同表現,可以將嬰兒歸為三種類型:

1.容易護理的兒童。他們的飲食、睡眠和習慣等都有一定的節律,喜歡探索新事物,情緒較為平和樂觀,易適應環境的變化,愛與人交往。

2.困難的兒童。他們的活動缺少節律,對新生活很難適應,遇到新奇的事物或人容易產生退縮行為,心境比較消極,時不時表現出不尋常的緊張反應,如大驚小怪等。

3.慢慢活躍起來的兒童。他們的生活節律多變,初遇到新事物或陌生人時往往有些退縮,對環境的適應較慢,但適應後又表現良好。兒童最初表現出來的氣質特點是依戀的基礎。正是這種特點,制約了父母或其他教養者與兒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約了父母和教養者對兒童作用的效果。積極的幼兒氣質因素包括有較高的適應性、積極樂觀的心境、較高的注意持久性,容易引發母親良好的教養方式。氣質並不直接影響幼兒的個性發展,嬰兒的氣質類型與他的社會物理環境之間的擬合性,才是真正影響兒童個性發展的因素。依戀對心理發展的影響有以下幾種:

1.依戀是嬰兒出生後最早形成的人際關係,是成人後形成的人際關係的縮影。嬰兒在依戀的同時,會建立起一種與撫養者持久的情感聯結,這種情感聯結使他們能在任何時間或地點都將依戀的對象作為一個安全基地。

2.依戀影響未來的心理健康。大多數縱向研究發現,形成非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出現內化或外化的情緒、行為問題的比率,都遠遠超過了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兒童。且非安全依戀模式會形成情感、社會認知等方面的不安全策略,進而形成不成熟的防禦機制,導致一些精神活動異常。

3.依戀關係具有傳遞性,會影響到兒童成年後與自己孩子的撫養關係。研究發現,幼兒早期與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在幼兒長大成為父母時,也更容易與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反之亦然。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健康護理:嬰兒紅屁屁用茶水洗洗更健康
嬰兒枕頭枕芯里裝什麼好?
做好這些小事,才能做最好的寶寶!
2018年新生嬰兒起名與寶寶起名大全

TAG:嬰兒 |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