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情畫意中,讓學生愛上課堂,他如何做到?  | 思想堂

本周揭秘柳袁照

他是一名語文教師,也是一名優秀的校長,他提出的融合詩意與審美,促進學生精神成長和素養提高的教育理念被教育界稱為「詩性教育」,並得到廣泛認可;

他還是一名作家、詩人,出版有《教育是什麼——一所學校的百年故事》《我在「最中國」的學校》《柳袁照詩選》《清泉石上》《流連》等教育專著、詩集十餘部。他說,我是個邊緣人,在辦學理念上,我穿行在現實、傳統和未來之間;作為語文老師,我穿行在教師、作家和詩人之間。他就是江蘇省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語文特級教師,同時也是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的校長——柳袁照。本周,好老師帶你走近詩人校長柳袁照,追隨這位走在教育邊界上的老師,一同欣賞沿途不一樣的教育風景!

為什麼在很多學生,甚至老師眼裡,教育是件很「沉重」的事?

每日重複再重複,背著「教與學」的兩座「大山」躑躅不前......

你也許想過,讓學生在吟詩作對、詩情畫意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今天,就讓我們聽詩人校長柳袁照談談詩歌,聊聊教學的美:「詩意課堂」有這3大理念——

1、詩意課堂是「浸潤」

他拒絕毫無生氣的灌輸和一切生硬的強加

精通近10種語言的辜鴻銘說:「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它具有詩意和韻味。」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詩性文化,詩這一精神方式滲透、積澱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和藝術等各個門類中。同樣地,詩也滲透在傳統的教育中,使教育也有了詩的神采。從「六藝」,到科舉八股,到蒙學,中國傳統的教育都帶有詩的特點。

這其中體現的就是一種詩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是審美,是浸潤。它拒絕毫無生氣的灌輸和一切生硬的強加。

吳冠中 《北國春》

割裂傳統,在現實的土壤上,歷史與未來、教育與文化、教育之美與教育制度渾然一體。當下中國文化之美應該是現代中國美的教育制度的出發點,在傳統的文化教育制度中,汲取具有永恆之美的智慧精髓,結合傳統的文化之美,重塑極具包容性又不失中國風範的當代中國美的教育管理制度。

這種思維方式尊重一切積極的生命,以生命呵護生命,無論是高貴,還是低賤,只要是生命都要讓它綻放。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孩子,他們都是完美的、獨特的「這一個」。教育就是要呵護他們,尊重他們,包括為他們的成長創設條件,捍衛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尊嚴。

2、詩意課堂是「審美」

他在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民主氛圍中美化心靈

我聽過許多老師的課,如徐玉卿、徐思源、吳鍔、沈鬱菁、張紅英等老師的課,他們往往把抽象化為具體,把枯燥的事物化為非常美麗的形狀。一個念頭逐漸在我腦中清晰起來,要構建審美課堂。

課堂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原始課堂,即無章法可循的課堂。

第二種是功利課堂,一是考什麼教什麼;二是進行教育實驗,實驗是第一位的,學生的發展是第二位的。

第三種是道德課堂,合乎道德要求,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第四種是審美課堂,教師在一種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狀態下上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狀態,在「化境」中探求知識、發現真理。

豐子愷 《童趣》

我是個邊緣人,作為語文老師,我穿行在教師、作家和詩人之間,我出過5本書,有關於教育的,還有散文集、攝影集。近兩年在《人民文學》、《詩刊》、《文匯報》、《蘇州雜誌》上發了大約五六十首詩。我搞不清自己首先是校長還是詩人。

現在,教育界十分強調教師、校長的專業發展,強調得多了,會不會專註於教師、校長『技術層面』上的發展,而疏忽了人文素養?為什麼政治老師不能成為哲學家、政治家?為什麼地理老師不能成為旅行家?語文教師不能局限於鼓勵他們寫教學論文、研究教材教法,他們可以去搞創作。

《西花園的風》,是我們十多位老師的詩歌專集,是我們老師對生命、對生活、對生與死、對無始也無終的時間與空間的追問。在詩中,我們重遇了自己,而每一首詩,都是一條走回內心的路。

構建審美課堂,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營造寬鬆民主、詩意濃厚的學習氛圍。從擔任七班的寫作教師起,我就同他們約定:課堂上師生平等,他們寫作文,我也寫作文;我發表作文,他們也要發表作文;我出書,他們也要出書。這是一個美好的約定,我們都相互遵守了諾言。高一、高二的兩年間,他們相繼出版了《七月木槿》、《向著太陽歌唱》《我看<紅樓>與<三國>》《淺吟低唱》等四本作文集,可貴的是書中收錄了每一個同學的作品。同學們寫作的激情普遍被激發,不少同學相繼在刊物上發表詩文習作,且成為常態。

3、詩意課堂是「傳承」

既面向未來,又回到過去,教育的根在傳統之中

教育的根在傳統之中,每所學校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血脈。清朝末年,國運衰敗,新學漸興,老校長王謝長達,一位從未受過歐風美雨的朝廷命婦,提倡女子放足,並創辦蘇州振華女學校,迎來了章太炎、蔡元培、于右任、竺可楨、胡適等一批名人。這些站在歷史風口浪尖的人物,思想碰撞所產生的火花,註定將指引著整個學校的辦學思想與教育主張延伸整整一個世紀。

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今天,我們學校追求「傾聽天籟」、「質樸大氣」、「真水無香」的教育境界,與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與美育主張是有一定淵源的。(質樸大氣就是浩然正氣,是一種實而厚重、素而無華、純而不染、真而簡明的精神。真水無香就是要返璞歸真,不雕琢、作假、淳樸一生。傾聽天籟就是傾聽自然之聲,按照規律來做事,保持自然真誠的本性。)

齊白石 《稻穀螳螂》

費孝通,振華女校收過的唯一一名男生,他提出的「文化自覺」對我們如今的教育也很有啟發,教育是一種文化自覺,必須熱情地推廣我們的文化精髓,必須充滿理性地去培養一代渾身洋溢著民族本色的現代國際人。

何澤慧與丈夫錢三強一起研究鈾的裂變,被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她多才多藝,是振華女子排球隊隊長,曾帶領球隊在省里奪冠。振華的辦學,從一開始就堅持以大學精神引領學校的發展。大學精神引領,其實就是科學精神的引領,就是人文精神的引領。

每一所學校在自己的發展戰略上,都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血脈。教育不僅要面向未來,還要回到過去,要回到原點,教育的根在傳統之中。

黃永玉 《貓頭鷹》

每日詩歌一首——

邊界上的人

柳袁照

一邊是海,一邊是山

一邊是春天,一邊是秋天

我站在邊界上

春天的花開在邊界上

一邊是紅,一邊是黃

一邊是苦難,一邊是幸福

我站在邊界上

飛過山的鳥

一半是燕子,一半是雄鷹

在它飛過的那個山脊上

有一聲雷炸響

一棵樹也正長在邊界上

一邊是北方,一邊是南方

我走到那裡

尋找的卻是西方與東方

我是一個邊界上的人

我的臉常常

一半陰,一半陽

我也分不清時辰

總以為我所在的位置

或山或海

或森林或草原

一邊是歌

一邊就是酒

一邊是晨曦

一邊就是夕陽

(2014年4月18日中午,於西花園)

徵稿教師

喜歡柳袁照老師的這首詩嗎?

在這個快速時代

你有多久沒讀詩了?

你的學生喜歡詩歌嗎?

青春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季節

好老師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日子

發起「端午詩會」活動——

「端午將至,和學生一起讀詩寫詩吧」

徵稿要求:

你的詩歌作品或你學生的詩歌作品

你的詩歌朗誦音頻或你學生的朗誦音頻

無論是文字還是語音,請發給好老師欣賞欣賞吧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論語〉十則》課堂教學實錄
攝影課堂丨攝影小技巧(二)
課堂實錄5
北鼎營銷課堂
【家長課堂】這樣參加家長會,你的收穫會更多

TAG:思想 | 學生 | 上課 | 課堂 | 做到 |